中共中央提出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因此進行德育改革是當前素質教育的重大研究課題。德育的目標應如何確定?德育的內容應當有哪些改變?新時期的思想教育應以什么為“載體”?道德教育的途徑、方法和手段應有哪些新的變革?學校、家庭、社會教育如何統一?所有這些問題都是德育工作者必須回答的重要課題。筆者就一些具有方法和意義的問題進行初步探討。
一、思想道德教育與社會物質生活的關系
從倫理思想發展的歷史看,無論中外,總是從“天命”“上帝”或者是類似于神的“理論”那里去尋找道德的根源。在中國,有“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行之謂教”。在歐洲中世紀,宗教、神學成為主宰一切的東西,上帝成了一切事物的本源。到了文藝復興時期,資產階級思想家拋棄了“上帝”的觀念,到人性中去找根源,提倡自由、平等、博愛、天賦人權,追求快樂和幸福,提倡倫理觀念的根源不在于神的意志而是人的理性。但他們沒有從本質上說明道德的內涵。
馬克思主義的道德觀從社會物質生活出發,特點是從經濟關系出發,闡明了道德的本質問題。諸如,道德根源問題,道德的社會作用、歷史性和階段性等問題,這些思想為道德教育奠定了科學的理論基礎。
我國在新中國成立后一段時期內,片面理解思想道德教育同社會物質生活的關系,把道德教育的社會作用僅僅限制在為政治服務上。尤其是“文革”時期,只講道德的階級性,不承認道德的繼承性,只講社會經濟關系對思想道德的決定作用,不講思想道德教育對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影響,更不講道德作為意識形態的相對獨立性,甚至達到只講“政治”不講道德的地步。在這些片面、錯誤思想的支配下,思想道德教育走向了歧途,造成了嚴重的后果。
馬克思主義在肯定社會經濟關系對道德的決定作用的同時,并不否認也沒有忽視思想道德對社會生活和人的精神面貌所起的巨大影響作用。面對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建立所引起的社會生活和人們精神面貌的變化,目前我們的學校德育工作還很不適應。因此,我們必須根據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全面理解德育工作,辯證地認識德育與社會物質生活的關系,做到德育工作既不脫離社會物質生活的客觀實際,又要積極地提高德育水平,充分發揮德育的能動作用,培養適應社會發展的優秀人才,促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
二、理論與實踐的關系
理論與實踐的關系在思想道德上表現為言與行的關系。中國的倫理觀講求言行一致,主張“言必行,行必果”。要做到言行一致,把認識和行動很好地結合起來。首先,要切實加強政治理論課和各科教學中思想政治教育,重點進行教學內容和方法的改革,不能一如既往地進行“政治說教”和“道德說教”。應當根據時代的要求,讓學生參加富有教育意義的社會實踐活動,在實踐活動中滲透德育內容。筆者認為,“知”要成為信念,“行”要成為習慣。沒有切身的體驗,沒有反復的實踐,思想道德教育便不能落到實處。實踐可以提高認識,可以加深體驗,還可以鍛煉意志,形成習慣。當然,實踐也必須以正確的理論作指導,否則就會成為盲目的實踐。
實踐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客觀形勢的發展,實踐活動也在不斷地改變它的內容和形式。在新形勢下,德育在理論和實踐上應當有哪些新的要求,以什么為載體?應采取什么樣的方法和手段?這些都是理論與實踐之辯證關系在德育工作中的具體表現,也是德育工作者必須解決的新課題。
中共中央關于德育工作意見中明確指出,要加強實踐環節,而且要將實踐課作為一門必修課列入教學計劃,要增加公益勞動和鍛煉等活動。為此,許多學校作了有益的嘗試。譬如,年年舉行藝術節、夏令營,增設現代科學技術和文藝欣賞等選修課程等等。這些措施充實了實踐課的內容,既符合青少年的特點,也符合時代的需要。
三、教育與自我教育的關系
教育與自我教育的關系也是教育史上一個有爭論的問題。如主內與主外之爭、他率與自律之爭等。辯證唯物主義認為,教育與自我教育是不能割裂開的,雖然在不同的教育對象或不同的教育時機中可以有不同的側重點,但在思想道德教育中,學生自我教育的特殊意義是毋庸置疑的。
教育的任務就是要將社會意識轉化為自我意識。在轉化過程中,沒有教育者的指導,受教育者自發地進行自我教育固然不行,但只有指導沒有受教育者自覺地接受和自我思想斗爭,更是不可思議。因此,德育工作要遵循受教育者的發展規律而行。筆者認為,學生原有的思想狀況是接受或拒絕教育的基礎,教育者必須摸清學生的心理狀態、道德水準,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創造教機、啟發學生的自覺。通過學生的自覺認識、自我體驗、自愿行動、自我教育斗爭,使教育者的意圖變為學生的自覺要求,從而達到教育的目的。
關于自我教育、自我修養,在我國也有著古老的傳統和豐富的經驗,如自省、自強、悔過自新等,都反映出自我教育中的自我認識、自我檢查、自我監督、自我評價、自我克制、自我思想斗爭等多方面的自我修養功夫。
要解決好教育與自我教育的關系,還必須正確地處理教師與學生的關系。這雖然是個老問題,但在今天仍有其現實意義。作為教育者,一要改變用自身經驗來看待學生的思維定式;二要改變方法,不能一遇到問題就視為“代溝“,要有合理的期望值。
四、要做好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1.首先應當正確認識學生,具體問題要具體分析。要看到他們能夠獨立思考、對新事物接受快、對不良現象嫉惡如仇的優勢,同時也應看到他們仍然幼稚單純,對問題認識程度不深,往往被動適應,心態不穩,容易沖動。筆者認為,學生對教育的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每個人過去的學習經驗以及他們與教師的關系,克服他們思想上的遺留問題非常困難。所以,對待學生思想上的正當要求,要盡力滿足,對于他們向學校教師所提的批評意見,更應該慎重對待,即使他們的意見不一定正確。
2.要改變教育的內容和方法,根據時代的特點、學生的愛好,確定我們的教育內容和方法。我們不能像過去那樣,只要求學生聽話順從,而是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一個教育者決不能把自己看成是萬能者,要相信并牢記一點:只有受教育者接受你的觀點和思想,才能使他們從內心深處得到啟迪和教益,德育工作也才能收到效果。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