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思想品德教育歷來是文道統一的語文學科的一項重要任務,它貫穿于教學的方方面面,尤其是閱讀教學更是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的主渠道。那么如何讓學生在接受知識的同時,巧妙地滲透品德教育,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達到修身正行的目的呢?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一、創設情境,入境生情,滲透德育教育
隨著教育教學理念的不斷更新,情境教學愈加顯現它情感教育的優勢,成為提高教育教學效果的催化劑,使教學工作充滿活力。在教學活動中創設一種情感和認知相互促進的教學環境,對有效獲得知識和情感體驗顯得尤為重要。在閱讀教學中,由于有些課文的德育因素并不是顯而易見的,作者在文中所表達的情感,學生由于入不了“境”,所以不容易理解和接受。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時細心閱讀、精心挖掘,同時用各種方法創設一種符合課文內容的情境,使學生似親眼所見,親身經歷,讓學生與作者能夠產生在情感上的“親”,從而引起學生的共鳴,做到入境悟情。
有些課文的教學應該結合恰當的情感介紹資料,模擬真實情境以制造氛圍,使學生似身臨其境,在創設的情境中、在強烈的氛圍中投入學習,從而使學生獲得更真實、更深刻的體會。教師所創設的情境要與課文內容協調一致,利用音樂渲染、語言描繪、實物擺設等手段,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引導學生進入情境之中,產生身臨其境之感,并激發想象與聯想,讓學生在情感的氛圍中產生情感體驗,進而發展認識,陶冶心靈為“動情”到“曉理”打下情感基礎。
例如,在教學《青山處處埋忠骨》時,教師可創設如下情景:課前,為制造莊嚴、肅穆的氛圍,可將兩盆郁郁蔥蔥的萬年青置放在講臺的一角,片片白花點綴其間。大屏幕上,播放著電視劇《毛岸英》中的感人畫面。教師身著灰色西裝,深情悲哀而又莊重。這樣,萬年青、白花、圖片、神情,構成了一個悲傷、和諧的情境。教室里氣氛莊嚴肅穆,教師用深沉的語調講述毛岸英的生平事跡。這一切把那種對毛岸英沉痛哀悼的感情、悲哀的氣氛渲染得淋漓盡致。在這種氛圍中,學生也更深刻地體會到毛澤東在失去愛子后所表現出的博大胸襟,對毛澤東主席的崇敬、愛戴之情油然而生。使學生在情感的體驗中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由動情到曉理,情感不知不覺地得到了升華,做到了教學與德育的統一。
二、在語言文字訓練的過程中,滲透德育教育
語文學科是語言文字訓練和思想品德教育的辯證統一。閱讀教學中的人文精神的熏陶,是通過優秀作品的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對學生精神領域產生影響。隨著時代的發展,教育理念的不斷更新,新語文教材中文本的選擇更具有開放性和創造性,更充分尊重學生對文本的獨特的、有個性的體驗和感悟,同時也更清楚地把時代和社會所倡導、尊崇的價值觀貫穿其中。教師引導學生通過語言文字的理解,領悟課文的思想內容,在領會思想內容的基礎上滲透情感熏陶,強化它的德育功能,達到以德育情的目的。
朱熹指出:“讀書比如飲食,從容咀嚼,其味必長,大嚼大咽,終不知其味了。”學習課文時,應使學生學好語言文字,了解字、詞、句的含義,以教材內容助教。在閱讀教學中,抓住富有表現力的詞,品位遣詞造句的精當,精心設計問題,引導學生,體驗其真情實感,達到智育與德育的自然融合。
例如,在教學《詹天佑》“勘測線路”一部分時,為了讓學生體會詹天佑的偉大精神,教師可進行如下導學:1.聽錄音,思考:詹天佑在勘測線路時是怎樣說的?怎樣做的?怎樣想的?2.從他的言行中你體會到了什么?圍繞以上兩個問題,讓學生充分讀文,有感情地朗讀詹天佑所說和所想的話,即所說——“我們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點兒馬虎。‘大概’‘差不多’,這類說法不能出自工程人員之口。”所想——“這是中國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條鐵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則,不但惹外國人譏笑,還會使中國的工程師失掉信心。”教學中,重點抓住“精密”一詞,讓學生邊讀邊體會“精密”的意思,結合教師范讀,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進一步體會詹天佑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和對工作人員要求嚴格的工作作風,抓住“一定”一詞,讓學生用高昂的語調讀出堅定的語氣,體會詹天佑為國爭光的決心。通過重點詞語的訓練,讓學生體會到“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愛國工程師”。從而明確文章的主旨,感受詹天佑的偉大精神。
因此,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不僅是語言文字訓練的過程,也不僅是求索作者思想觀點的過程,同時也是感受、領悟、體驗情感的過程。教師要把德育滲透到語言文字的講析中。
三、利用典型形象感染學生,滲透德育
品德基礎的建立不是靠長篇大論的說教,而是用榜樣的磚塊一天一天鋪砌起來的。古今中外,不少愛國、愛民的英雄人物形象,許多革命先烈、革命領袖人物前赴后繼、視死如歸的動人故事,他們用鮮血和生命譜寫的一曲曲驚天地、泣鬼神的愛國詩篇,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們。尤其是我國古代、近代在政治、軍事、文化上做出貢獻的人物更應該成為學生學習的道德榜樣,他們身上凝聚著深厚的愛國之情、至死不渝的報國之志。這些都是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生動教材。如不計個人恩怨,一心維護國家利益的藺相如;為中國人爭氣、為祖國爭光的詹天佑;一心為民,鞠躬盡瘁的周總理;臨死不忘“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的陸游……這些人物身上體現的愛國主義精神是不朽的。這些課文,教師可讓學生在深入理解文章內容的基礎上,通過查閱資料了解時代背景,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加上學生自主討論、交流,教師點撥,學生就能領悟人物的高尚情操,從中汲取力量,受到感染。
例如,小學語文第九冊《狼牙山五壯士》中的五壯士是可歌可泣的英雄形象,課堂教學中可以“壯”字統領全文,上課一開始就用電視錄像展現狼牙山險峻的形勢,五壯士壯烈跳崖的情景。定格處理后,教師以深沉的懷念、贊頌之情設置懸念,帶入情境。接著,在學生理解的難點“誘敵”和課文的重點部分“殲敵、跳崖”三處播放有關錄像片斷。通過文字與聲像的結合,學生明白了五壯士用鮮血和生命保衛了狼牙山,保衛鄉親和戰友。學生群情激昂,展開了熱烈的討論,有的說:“戰士們太勇敢了,他們多么希望每一顆子彈都能以千倍、萬倍的力量爆炸,徹底消滅敵人!”討論中,一個學生主動講了書上“眺望”和“望望”兩個詞語的含義:“眺望”是向遠處看,表現了五壯士對群眾和戰友的關心,他們早把個人生死置之度外。而“望望”一詞寫出了對敵人的蔑視。兩詞在文中一愛一恨形成了鮮明對比。從學生的理解不難看出,在他們的心目中,五壯士的形象已不再是簡單的文字描述,而是有血有肉、有靈魂的崇高形象,從而使學生受到了一次生動的品德教育。
四、在指導朗讀中,滲透德育教育
教育家夸美紐斯曾說過:“教師的任務是用自己的榜樣來誘導學生。”古語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就要求教師在深入理解課文的基礎上,不僅做到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范讀,而且要將課文中的形象讀得有聲有色、有血有肉,再加上一定的表達技巧,以充分的情感、抑揚頓挫的語氣,時而低沉、時而興奮、時而憤怒、時而激昂,就能使課堂形成一個充滿情感和諧的交流氛圍,讓學生和教師的情感產生共鳴。課堂上教師的激情高昂,學生的情感也隨著起伏,再讓學生朗誦這些文質兼美、聲情并茂的佳作,學生就會激起愛憎分明的情感波瀾。不僅有利于他們體驗祖國文學的音韻美,加深對課文內容、思想感情的品味,而且可以培養學生美好的心靈和高尚的情操。
例如,學習《有的人》一文,就需要教師在講課之前先向學生簡單地介紹一下當時的寫作背景和魯迅先生的生平。讓學生認識到魯迅先生“俯首甘為孺子牛”的精神,使他們在學習課文之前就對魯迅先生產生崇敬之情。在文中,作者有意識地在陳述的語句中,較多地運用了祈使、感嘆的語氣,表達了贊美、崇敬等感情內容,字里行間洋溢著對魯迅先生的歌頌以及對與他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批判。為了讓學生體會這種感情,教師在指導學生反復的朗讀中,激發他們的感情,使他們產生共鳴,從而讓學生體會到只有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人才是真正有價值的人,才能真正得到永生。
教師在舉手投足中,在抑揚頓挫間,在快慢起伏時,通過指導朗讀,傳達出其對文中感情、課本人物的感悟和理解,將其中起著榜樣示范作用的人生觀價值觀潛移默化地滲透給學生。
五、聯系實際,滲透德育教育
在語文教材中,有不少篇目和學生的思想生活結合得很緊密,在教學時,教師應啟發學生用課文中正確的思想觀點,自覺地檢點自己的思想和言行,自己教育自己。這不僅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在教學中,教師聯系學生的思想實際,在語文課中以文悟道,對學生的思想教育,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
比如,在設計《將相和》一課的教學時,我根據班內一些學生愛給別人起外號、影響團結的實際情況組織學生討論,使學生感悟到了藺相如“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的寬廣胸懷,了解了藺相如的大將風度。談學習收獲時,學生還聯系自己說出了心里話,做了自我批評。使學生在學習中進行了自我教育。
實踐使我認識到:語文課進行思想教育一定要從實際出發,要做到這一點,教師首先需要深入鉆研教材,吃透教材,充分發揮教材本身內在的思想性。另外,我們平時要全面關心學生,了解學生,切實把握他們的思想脈搏,這樣,才能撥動學生的心弦,使他們的心靈得到陶冶。
總之,小學語文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德育因素,只要教師選好切入點,合理運用教材,獨辟蹊徑,隨時都可以在閱讀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寓德育于語文教學之中。但教師也應注意,培養學生的思想品德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完成的,不能立竿見影,一蹴而就。“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只有細心發掘德育工作和學科教學的最佳結合點,并在備課的同時注意將二者融為一體才不會使德育成為空泛的口頭說教,使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教育無聲地深入學生的心田。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