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導學”作為一種新理念在小學語文教育中得到了越來越多教師的認可。本文首先探討了“教學”與“導學”的區別與聯系,而后分析了小學語文教育中實現從“教學”到“導學”演變的必要性,提出了轉變的內涵,最后給出了具體的實踐,對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關鍵詞:教學;導學;小學語文
一、“教學”與“導學”內涵解析
“教學”是以一定的手段,將某種潛在于身體和心靈內部的東西引發出來。海德格爾指出,教學的本質就是“讓學”,讓者,使也,既可以將之理解成“迫使”“強制”,也可以引申為“激勵”“誘導”。
我國傳統教育理念傾向于前者,一般認為,學生“學”須圍繞教師“教”這個中心展開,重知識、技能和技巧,輕思維、思想、理念。為改善傳統教學中的不足,教育工作者從第二層含義引出了“導學”的概念,導學是指學生在教師“引導”“誘導”下,主動學習知識、掌握技能技巧、養成創新思維的過程,即在讓學生明確“語文教學應該讓學生學什么”的前提下,引導學生明白“怎樣學”和“如何提高自己的審美情趣和怎樣培養人生的價值觀念”。“導學”重示范、啟發、訓練和輔導,教師在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與主動性的前提下成為師生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從而實現學生從“被塑”向“自塑”轉化。
二、從“教學”到“導學”,小學語文教育方式轉變的必然性
作為交流、溝通的工具以及文化傳承的載體,小學語文教育呈現出以下鮮明的時代特征:(1)受自由、平等、獨立、自主等人本主義觀念影響,小學生自我意識、個體意識、權利意識不斷擴展,社會、家長對于小學生的包容性要求不斷增長,學校和教師愈加難以利用傳統的威權等強制力量完成教育過程;(2)學生、教師力量此長彼消,由于信息技術、網絡技術突飛猛進,教師傳統意義上知識的絕對優勢地位不再,而學生則可以利用各種媒體不斷吸收更多信息,面對著龐大的外部信息世界,教師和學生差異性不斷縮小;(3)社會日益進步要求實現個體化、差異化的教學,從而最大限度地開發每一個個體的潛能。新課程標準提出小學語文教學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課堂上師生、文本等教學要素要構成“學習共同體”,因而多向互動、動態生成、開放多樣、不確定性已成為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內在要求。因此,改變傳統教育模式,實現從“教學”到“導學”的轉變,是小學語文教育的必然選擇。
三、從“教學”到“導學”,小學語文教育方式轉變的內涵
從“教學”到“導學”,其內涵發生如下變化。
1.導學,不僅是一種新的教學方法,更是教育理念的重構。“教”與“學”不再作為對立而存在,而是有效融合,我們不妨等一等學生,放一放腳步,多一些聆聽,多一些觀察,多一些思考:“讓學生先開口”——以學定教,找準起點;“善用學生的問”——平等互動,順學而導;“妙用學生的錯”——動態生成,化腐朽為神奇;“活用學生的題”——創設習材,學會學習。科學地教、藝術地教,不露痕跡地融于“導學”之中,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2.導學,意味著建構新型課堂模式。即將傳統的”以練固學、以練測學”轉化為“以練導學、以練促學”,練是載體,導是路徑,學是落點。通過設計有效的練習,以及在學生練的過程中教師藝術巧妙地穿插引導,達到促進學生有質量、高效地學的目的。在導練、導學的過程中,化教為學、以學定教。教學相長、主客相生、最終使教學走向和美。
3.導學,是探索新路徑。善導——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教師諄諄善誘,提高效率;引導——當學生迷失目標之時,教師積極引導、指明方向;開導——當學生未進入狀態時,教師積極開導,激活狀態;倡導——當學習氛圍不濃時,教師以身作則,積極倡導,營造情境;指導——當學生學習方法不當時,教師及時提供有效支援;誘導——當學生思維未打開時,教師積極誘導,鼓勵探究;疏導——當學生學習出現瓶頸之時,教師積極疏導,開掘潛能;化導——當學生學習體驗不愉悅時,教師有效化導,重塑自信。
四、從“教學”到“導學”,小學語文教育具體實踐
筆者在學校、教研組的支持下,在一年級語文教學過程中,開展了導學實踐,提出了“五階段法”的導學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以《比尾巴》為例進行說明,其具體實施過程如下。
1.自主學習階段。根據課文內容、學生能力以及地域文化特點,設定預習內容和目標,要求學生通過網絡、視頻等搜集動物的尾巴方面的圖片和文字信息,有條件的請家長陪同孩子到動物園參觀,通過現場觀察,進一步加深印象,為課程教學做好充分準備。并要求學生將問題記錄在導學案空白處,待小組合作學習時解決。
2.合作探究階段。首先,在小組內展示個人搜集的資料及信息,通過講解、討論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敘事等能力;其次,教師提出共性、疑難性問題,通過組內合作、組間競爭,激發學生積極思維,促進學生互幫互學,在學生合作探究時,教師在各小組之間巡視,及時掌握各小組成員的學習情況。
3.交流展示。通過學生演講、課堂辯論、課本劇表演并輔以板書等,多方位展示學生在自學和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的收獲和成果,教師認真觀察、傾聽,及時點評、指導。形成師生、生生間全體互動的信息交流通道。
4.貫通整理。筆者在前幾階段學習的基礎上,梳理課文,簡明扼要地強調知識點,將教學內容串成有機整體,實現收放自如。
5.達標檢測。教師精心選擇測試題目,學生獨立完成后,學生通過小組互批、前后位互批等形式,發現問題和缺陷,教師則及時予以總結和點評。
五、結語
小學語文教育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環節,在新形勢下,只有實現從“教學”向“導學”過程轉化,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全面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
參考文獻:
石中英,《教育學的文化性格》[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116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