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課程理念強調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和啟發式教學方式,凸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自主性,構建煥發活力的課堂教學,這必然對課堂評價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本文根據中學課堂教學的評估內容、評估主體、評估方法等,對學生學習結果及教學過程進行多方位、多角度的評價,從而調動學生在課堂學習方面的主動性、自覺性和積極性。
關鍵詞:課堂教學;多元評價;教學研究
隨著新課改的深入,中學課堂教學模式得以更新,在新的教學模式下對學生的評價尤其是課堂評價日顯突出,新的課堂評價理念更注重人文關懷和對學生的激勵作用,更突出“以人為本——即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本”的宗旨服務。
一、中學課堂教學評價的現狀
(一)缺乏課堂評價意識
多半教師認為學生不需要評價,對學生在課堂中的學習行為表現無反應或很少反應。學生對了,不表揚不鼓勵;學生錯了,不指導不糾正。即使有的教師意識到了課堂評價的重要性,但卻缺乏熱情,敷衍應付,無原則地遷就或者迎合學生,當好好先生,對所有學生都無一例外地給予表揚。
(二)課堂評價內容單一
因為受到傳統教學理念、教學方式、升學壓力等因素的影響,許多中學課堂教學評價還是以考試作為終結性評價,過于傾向課本知識,課堂教學中教師過多地關注學生的知識目標,且只關注學生掌握知識的結果而忽視了情感表現與能力目標,課堂評價內容相對缺乏。
(三)課堂評價主體單一
當前中學課堂教學的改革提出課堂評價的指導思想是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這種教師主導作用是通過包括課堂評價言語行為在內的全部教學言語行為體現出來的。而傳統教學中,教師一直是評價主體,學生往往處于一種被動地位。學生的創造性、主體性和能動性得不到充分的發揮,這樣的評價方式忽視了課堂教學中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及自我評價的重要性。
(四)課堂評價方式單一
課堂評價以傳統的考試方式為主,往往是采用統一試題與標準化答案的方法進行,致使學生放松了平時的自主學習,無法養成自主學習的好習慣,對學生的價值觀和判斷力及團隊精神的形成有很大的影響。不重視對學生的學習過程的評價,忽略終結性評價的背后不同的努力程度及學習態度,這種評價方法已不再適合目前的中學課堂教育形勢發展的需要。
(五)課堂評價形式主義,語言單一、模式化,缺乏具體內容,缺乏針對性和細膩感
有的教師在一節課中多次用“不錯/你很聰明”等類似的評價語言,課堂上對學生的評價語言沒有精心預設,久而久之,會讓學生認為教師是在敷衍他們,為了評價而評價,也就失去了學習的熱情和興趣。
二、中學課堂教學的多元評價原則
中學課堂教學多元評價是指教師通過對教學中的評估主體、評估內容、評估方法、評估語言等,對學生的學習行為、學習結果與教學過程進行多方位評價。而多元評估標準則是指要遵循學生的個性發展與個性差異的教育原則,對學生學習進行個性化的評價。主要原則有:
1.平等性原則:在中學課堂教學中,面對學生的學習行為,教師應該作出明確與公正的課堂評價,而不是模棱兩可或不置可否;對待學生的表現要一視同仁,切忌厚此薄彼。
2.客觀性原則:遵循客觀性原則是執行課堂評價的前提與基礎。在中學課堂教學中,對于學生的表現,教師要及時地作出客觀、明確的判斷,對學生的進步與成功給予肯定,同時還要對學生的不足或存在的問題及時指出或糾正。讓學生清醒、正確地認識自我、改進自我、從而提高自我。
3.引導性原則:課堂教學評價的主要目的是引導、指領并促進教學目標的達成。當學生的學習體驗、認知表達和主流價值觀、知識的科學性發生沖突時,教師應當起到評價的導向作用,指出學生的不足及錯誤,并進行糾正,且提出希望。
4.激勵性原則:激勵能開啟學生的心智,誘發學生的潛能。在課堂教學活動中適當地使用激勵性言語,有利于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提升學生學習的成就感。所以,教師要樹立全新的教書育人觀念,善于從學生的學習行為反饋信息中捕捉閃光點,不但要讓優秀學生更加努力學習,更要讓學習困惑的學生獲得自信,幫助其走上成功之路。
5.預見性、及時性與延緩性相結合的原則:課堂教學瞬息萬變,要求教師在備課過程中提前預設評價的時機和可行性,同時能敏銳地捕捉每一個課堂瞬間,把握評價的時機,順勢引導,作出正確的評價,并且教師不能對正在學習中的學生的學習行為過早地定性評價。
6.多元性原則:學生表現出的能力是多方面的,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特長,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其學習行為是多元的。所以對學生的評價也應該是多元的。
三、中學課堂教學的多元評價特點
學生的能力是多方面的,每個學生都有各自的優勢,學生在課堂活動中,表現出來的能力不是單一的,而是綜合能力的體現,因此對學生學習評價應該是多方面的。多元評價理論體現了內容多元化、主體多元化、方法多樣化、語言的多元化,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1.評價的內容多元化。多元評價內容指評價的內容既包括了對知識的評價,也包含了對能力的評價。新課改要求課堂評價從傳統的單一評價變為全方位的評價:不但要有對學習知識和學習技能的評價,也要有對學習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的評價;既要有對學習結果的評價,又要有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
2.評價主體多元化。在新課改背景下,課堂的主宰不再是教師,評價也不再是教師的專利,教師、學生及同學都可成為課堂評價的主體。
3.評價方式多元化。多元評價改變了傳統教學中單一的評價方式,采用學生自評、學生互評(小組內部評價,小組之間整體互評)、教師評價、學生與教師互動評價等評價方式,強調各個評價主體間的溝通協商,鼓勵評價主體和被評價者之間展開互動與合作。師生互動評價會在交流中將思維引向深入。學生自我評價使學生通過不斷地嘗試主動修正做法,并不斷完善自己的思路。學生互評使學生獲得了一種平等的交談權利,學生可以相對放松心理狀態,有利于激發他們的思維,拓展他們的思維空間,培養學生思維能力。
4.評價語言多元化。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是評價言語活動的主體和實施者,課堂上的評價語言要多樣化,它要因人而異、因課而異、因時而異,根據課堂發生的情況隨機應變。教師要學會創造性地對學生的學習行為進行評價,使被評價的學生有學習成功的滿足感、有提高學習的興趣感并且有更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的意識。(1)評價語應生動、巧妙,有啟示性。(2)評價語應多樣、親切,有激勵性,除口頭用語外,還要借用體態語言。(3)評價語應獨特、創新,有新穎性。(4)評價語應準確、得體,有指導性。(5)評價語應及時、有效,有適時性。
總之,中學課堂教學只有做到教、學、評三位一體,才能充分體現課堂教學的完整性。因此,教師在實施課堂教學時,應把課堂多元評價看作是課堂教學不可缺少的部分,真正做到在教學中評價,在評價中教學。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在日益強調將課堂還給學生的今天,應該在中學課堂教學中大力倡導多元評價。
參考文獻:
1.周志紅,《新課改視角下教師課堂評價素養的調研分析》[J],《教學與管理》,2012.6
2.蔣龍梅,《提高課堂評價語言的有效性》[J],《現代教學》,2011.04
3.崔允漷,《教師應先學會評價再學習上課》,《基礎教育課程》,2009.2
4.孫玲、徐文彬,《新本質觀下的課堂評價知識研究》[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07.10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