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詩詞內(nèi)涵豐富,博大精深,身為教師,引導學生承前啟后,將之發(fā)揚光大,澤被后世,使之欣欣向榮,恒遠不朽。下面筆者將教學體會逐做例舉。
一、引導學生利用信息技術
學習語文,必然要熟悉中國文化。這個形式怎樣展開更加形象?怎樣才能更大程度地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國古代詩詞,格律縝密,工于平仄,對仗奇巧,練字精工,言簡意賅,描微摹細,意蘊深厚,情感豐富,氣象萬千。
比如,古人多用“明月”烘染離情別緒,“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等等,在百度一搜索“月是故鄉(xiāng)明”,要圖片有圖片,要視頻有視頻,要歌曲有歌曲,要音樂有音樂,琳瑯滿目,數(shù)不勝數(shù),使學生在聲光音像之中,激發(fā)起對古詩詞的興趣。
二、勤讀細品
語文學習中的格言警句頗多,比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等等。無論是刀筆小吏還是國學大師,“讀”書使其成就。所謂“誦之不輟,話語天成。”足見誦讀之功用。因此,打造與時俱進的“誦讀文化”,傳承華夏民族的“文化血脈”是語文教學的重任。在誦讀古詩文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正確理解文意,增進對文章的理解能力,提高誦讀水平和對傳統(tǒng)文學精髓的內(nèi)化程度。
三、讀誦古代詩詞的方法
讀誦古代詩詞的方法,關鍵要深入作者的內(nèi)心。
學習《江城子·密州出獵》,讀題,讀作者,讀課文,讀注釋,通過多次的“讀”使學生整體感知課文,把握語感,了解詞的思想感情。“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了解了作者的特點、處境,作于熙寧八年冬,此時的蘇軾正處于仕途低谷。由于不滿王安石變法,他自請外調(diào)在密州任地方官。蘇軾詞的豪放風格正是在密州上任的時期正式形成的。細細讀之,再現(xiàn)詩歌意境,就會感同身受。想象到蘇軾氣概狂放,錦帽貂裘,酒酣氣盛,前呼后應,千騎射獵,豪興大發(fā),吟詩作賦,他期待重任,期盼報效國家的神態(tài)與渴望如在目前。
實際上,也只有讀得熟練,了解作品、精讀文字,揣摩作者用意,感受作者內(nèi)心,才會將詩詞的精髓成為自己的一部分,記得一位學生家中經(jīng)濟遇到狀況,心情抑郁,我讓其他學生用李白的一句詩來安慰他,一個學生脫口而出“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再比如在中國文學史上,李清照是第一個女詞人。她所做的《武陵春》,哀愁片片,多所寄托。可是大部分學生在閱讀后并沒有真正地了解這首詞,認為詞中所言之“愁”不過是一個女人的無病呻吟。如果對李清照的命運有所了解之后,就不會產(chǎn)生這種誤解。在李清照的一生中,前期安逸休閑,與丈夫夫唱婦隨,所寫的文章都是反映閨中生活,間或離情別愁;后來國家滅亡,居無定所,藏書文物都遭焚毀,生活艱辛;丈夫亡后,只身流亡,處境凄慘,內(nèi)心悲苦,于53歲寫了這首《武陵春》。這時候的李清照國仇家恨齊聚心頭,詞中之“愁”絕對不是分愁別恨,如果是的話,絕對不會有后來的“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之孤苦之句。了解了李清照的身世和《武陵春》的寫作背景,再讀《武陵春》,絕對是不一樣的感受,
“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這兩句詩是大詩人陸游在人生的暮年,對寫詩的技巧做的一個總結(jié)、對他的兒子的叮嚀囑咐。這種寫詩的方法、技巧或曰思想,用于語文教學,殊途同歸。教師要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對語文產(chǎn)生興趣,自然日久功深,自然讓語文課堂充滿活力。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