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語課程標準》(2001)將“倡導任務型的教學途徑,培養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寫入教學建議中,任務型教學法以它強大的理論基礎和先進的教學理念逐漸成為了我國主流的外語教學法,但同時在實施過程中也暴露出不少弊端。如何將任務型教學法有效地引入到高中英語教學實踐中,這具有重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關鍵詞:高中英語教學;任務型教學模式
《英語課程標準》(2001)將“倡導任務型的教學途徑,培養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寫入教學建議中,任務型教學法以它強大的理論基礎和先進的教學理念逐漸成為了我國主流的外語教學法。但同時在實施過程中也暴露出不少弊端:如任務的真實性和任務的教育性難以統一;任務型教學中任務設計的難度很難把握;任務的系統性和延續性也難以控制;部分學生學習參與度不高,難以實行全體學生的共同發展等等。如何將任務型教學法有效地引入到英語教學實踐中,建立真正的學生主體課堂,這具有重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一、任務型教學模式(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or TBLT)
任務型教學模式(任務型教學)是20世紀80年代興起的一種強調“做中學”的語言教學方法,把語言應用的基本理念轉化為具體實踐意義的課堂教學方式。它是在活動教學和交際教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經過Willis、long、Nunan、Skehan等人的探索與研究,正成為一種新型的教學途徑。圍繞任務型教學,不同的學者從不同的角度,作出了不同的解釋,但其核心思想基本一致:以任務的形式開展學習,以學習的過程代替教學的過程,以學生掌握知識的多少來評價教師的教學效果。它與傳統的3P模式最大的區別在于它不再是教師將知識呈現給學生,而是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習語言的意義和形式,并通過活動來探索新的觀念和形成新的技能。Skehan(1998)也在綜合Candlin(1987)、Nunan(1989)、Long(1985)等人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任務應滿足五個標準:(1)意義是主要的;(2)有交際問題需要解決;(3)與可比的現實世界活動有聯系;(4)任務的完成是第一位的;(5)任務從結果來評價。
二、高中英語任務型教學模式的構建
高中任務型教學法是在傳統交際教學法的基礎上產生并發展起來,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在中學課堂教學中探索前行。該教學法最大的特點就是運用學習任務來組織課堂教學,注重語言本身的實際應用,突顯語言的交際本質。為了使任務型教學能同當前我國新課標下的高中英語具體實際相結合,筆者認為應遵循以下原則來構建本土化的任務型教學模式。
交際化原則。是指課堂教學活動要實現多維和合作的信息互動。要根據高中英語教學的實際情況,努力做到語言形式與語言功能的完美結合,來體現任務型教學法的課堂交際性這一根本特點。
真實性原則。包括兩層涵義:任務的本身是真實的;學生對活動的理解也是真實的。任務的真實性指的是,教師設計的學習任務要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結合,保證學生能夠通過實際的生活經驗、學習經驗走入到學習任務中去。任務的真實性,還要保證學生在任務中學習到的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來。任務的真實性原則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對英語的學習興趣,保證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極大地提高教學效率。
如果有機地把有計劃學得與無計劃習得相結合,則有利于我們在TEFL環境下學習英語。遵循上述原則,根據新課標要求以及當前我國中學英語教學的實際,提出了本土化的Jane Willis教學模式。從目前各級中學開展任務型教學的實際情況來看,主要依據的是Willis模式和Skehan模式,其中Willis模式更適合我國中學英語教師已習慣的教法。Willis教學模式由任務呈現、任務活動和語言教學三個階段組成。
(一)任務呈現(task-presentation)。
包括介紹話題和引入任務;任務前的知識技能準備。
任務前的知識技能準備又可分三個小階段:復習已學過的知識;呈現新語言知識;新語言知識的練習。這三個階段是有機聯系在一起的,教師在課堂上應緊緊圍繞“主題”,在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技能、生活和學習經驗的基礎上,結合語境向學生輸入語言形式和語言意義,讓輸入的新語言知識與學生已有知識建立起一定的聯系。在新語言知識的練習環節,教師可循序運用預備性練習和過渡性練習。
(二)任務活動(While-task)
包括四個環節:
1.任務的實施。教師不僅僅要根據教學內容很好地布置學習任務,還要注重引導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方法很好地去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學生要充分發揮自己在學習中的主動性。
2.計劃。是指學生互結對子,以學習小組或師生組合為單位互相討論,計劃好準備以什么樣的組織形式、運用什么樣的學習方式、方法來開展學習,以及完成任務后,用什么樣的形式把自己學習的內容展現出來,使教師和同學都能了解自己的學習狀況。
3.報告。就是把自己的學習情況,運用恰當的方式(一般是寫或者說的形式)表達出來。
4.評價。學生在完成任務后,教師一定要及時地給予恰當的評價。運用恰當的語言、動作等形式鼓勵、認可學生取得的學習成果。在這個環節,教師一定要注意,不論學生取得了怎樣的學習成果,或多或少都要給予正面的評價,保護學生學習的動力與信心,切忌盲目地責怪與打擊。負面的評價只會讓學生厭惡教師、厭惡英語,從而不愿意開展學習。
(三)語言點教學(Language focus)
主要包括語言知識點的解釋和鞏固性練習。本土化的Jane Willis教學模式的特點:本模式沒有照搬Willis任務型教學模式,充分將我國傳統的3P教學模式和“華氏教學法”的合理成分應用于任務型教學中;在任務活動階段增加了對完成任務的過程性評價,有利于任務型教學在我國中學英語教學中順利開展,使各種教學活動的組織形式更加靈活;這一教學過程完整地體現了“語言認識—語言實踐—語言再認識”的學習的過程。
新課標要求我們的教學要突出學生能力的發展,保證學生能夠得到全面的發展。在英語教學中,主要體現在學生對英語實際應用能力上。任務型教學正是以這一點為出發點。它為中學英語教學提供了廣闊的視野。任務型教學模式則是實施新課標的有效途徑,實際上可以認為是“以應用為動力,以應用為目的,以應用為核心”的教學方法。我們探討新課標視野下的任務型教學實施模式,將我國傳統的3P教學模式和“華氏教學法”中所取得的積極經驗與國外任務型教學模式進行整合,構建了本土化的Jane Willis教學模式,力求摸索一條豐富任務型教學模式的新思路。
參考文獻:
1.Candlin, Christopher, and Murphy, D. (Eds.), language Learning Tasks. NJ: Prentice Hall, 1987
2.Willis, J. A Framework for Task-based Learning. London: Longman, 1996.
3.龔亞夫、羅少茜,《任務型語言教學》,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何安平,《高中英語課程改革理論與實踐》,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