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學改革的浪潮中,語文教學改革聲勢之大,可以說是其他學科無法相比的。幾乎所有的語文教育工作者,在否定舊的教育觀念,批判舊的教學方式的同時,都試圖從更深層面把握語文教學的規律,探索適應新的形勢、新的要求的教改之路。并且有些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也必須承認,語文教學中久已存在的高耗低效現象仍未有實質性改觀。1978年,著名教育家呂叔湘先生就指出,中學語文教學“費時多,收效低”。1993年著名教育家張志公先生仍在強調,語文教學效率太低,這不適應國際國內發展快的需要。十多年過去了,審視今天的語文教學,仍讓人覺得“少、慢、費、差”。由此可見,探明語文教學的癥結,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益,是我們不容回避的問題,也是我們進一步把教改工作扎實進行下去的關鍵。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和對語文教學活動的探究,我覺得以下兩點值得關注。
一、學科本質的認知片面落后,引發教學活動偏差低效
語文是一門工具學科,這是我們的一貫認識。基于此,有些教師在教學中僅將音、形、義和語、修、邏作為教學重點難點,背定義,解概念,講規則,將語文肢解為枯燥乏味的死點,抽象死板,嚴重挫傷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自然難以培養學生較高的和實用的語文能力。還有些教師喜歡將與教學目標、教學內容關系不大的花邊內容搬上課堂,引起學生興趣,或是將學生無法理解、沒必要理解、也并不實用的內容大講特講,一節課下來,無論課堂活躍與否,學生的收效并不大。
章熊先生說過:“語文教學的靈活性給語文教學帶來了廣闊的天地和舞臺,也帶來了困惑;語文教學的隨意性則使學生水平相應地缺乏有效的保障。”我們自然反對閉塞乏味的課堂教學,但是也反對華而不實、任意而為的做法。這兩種傾向的產生,根本原因在于對語文學科的本質認識浮淺片面。不可否認,在新形勢下,語文學科所負載的內容任務更加豐富復雜,語言學、文章學、信息學、邏輯學、哲學、美學等社會學科和自然學科的許多領域都是語文觸及的范圍,由此導致了語文教學目標、內容、形式的復雜多樣。但盡管如此,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點并未改變。既要強調科學主義與人文精神相結合的原則,又要充分發揮主體意識作用,最終,既向學生傳授了正確、規范、實用的語言知識技能,同時又能在尊重、培養、保護和發揮學生主體意識的前提下,科學地利用學生的各種認知和審美潛能,培養和提高學生全面的語文素養。張志公先生多次談到語文教改應有新思路,認為語文教改應有一個“科學化、現代化、藝術化的藍圖”。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相結合的原則,正是吻合了這一新的思維。
二、過分依賴教材,喪失教學的積極性、主動性
培養學生語文能力,教科書是可以利用的主要材料。但是當今的語文教材雖然經過幾次修改但是仍然缺乏時代感,這無疑會給教學帶來負面影響。另外,教材的選編方式也導致教材知識點散亂重復,重點不突出,目標模糊。這些都是不利于教學的客觀因素。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對教材的使用應有一個去粗取精、遴選升華的過程,通過有組織的教學活動和科學的教學方式,使學生不但學到了課本的知識,還能具備觸類旁通、獨立解決課外相關問題的能力。學生只有達到這種境界,才會把所學知識技能自覺積淀內化為文化潛能,為以后的學習研究打下堅實的基礎。
語文教學需要我們有對語文教學全面深刻的理性觀照和科學穩妥的行動,任何膚淺和急功近利都無助于問題的解決,甚至會使我們極力提倡的教學改革走入歧途。目前語文教學改革領域花樣繁多的教法,熱鬧非凡的爭論正蘊涵著這樣的危險。更讓人擔心的是,此風短時間內難以遏止,這與教學改革的迫切性和嚴謹性更是背道而馳。
有人談到語文教改中的學習借鑒問題時曾經指出:學習什么是從認識論的角度去思考,怎么學是從具體實踐上去操作,有了正確的認識,才能指導正確的實踐,否則實踐活動就是盲目膚淺的。當前的語文教學,更多的人把目光盯在具體方法的演練上,缺乏對語文教學深層機制的探索研究,甚至在學習模仿別人的方法時并不能深刻領會其內在意蘊,最終使語文教學流于形式的表演,低俗煩瑣,虛耗精力,效益不高。要改變這一現狀,就需要我們語文教師從各個環節、各個層面進行思考和探索,只要我們能夠從本質上把握語文的教學規律,科學地進行教學改革,在不遠的將來,語文教學效益必然會有很大提高。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