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反思是一面鏡子,它能夠照出我們的錯誤,讓我們擁有改正的機會。隨著新一輪改革如火如荼地開展,對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產生了強烈的沖擊。因此,在當今的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我們也要懂得從教學之初的設計,到課堂教學,再到師生關系的反思,這正是新課程教學中一直追尋的亮點所在。
關鍵詞:新課程;初中數學;教學;反思
隨著新課程的實施,無論是教材內容,還是課堂教學,都產生了很大的變化,同樣,也給我們帶來了不一樣的感悟。但在改變的過程中也出現了諸多的疑問,這些都是我們需要反思的。
一、反思——有效學案導學的設計
學案導學指的是課前的教學設計,通過教學大綱、教材的內容作為基準,進而對課堂教學開展統籌安排,讓課堂教學有效率、節奏。那么,我們如何才能夠設計出有效的學案導學呢?
(一)教材為主,知識拓展為輔
無論什么時候,授課都不能離開教材,雖然一直倡導不能死板硬套,但是不能脫離教材教學,指的是內容上要符合教學目標,并非想當然地隨意授課。
(二)注重啟發,合理設計問題
初中數學課堂是一個不斷發現、不斷解決問題的地方。因此在設計問題時,教師應當讓學生看清學習的重點,能夠通過問題的解決把握知識的關鍵點。這樣的課堂問題設計有什么要求呢?第一,問題設計需要按照教材的內容順序進行,要循序漸進;第二,問題的設計必須具備一定的啟發性,能夠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使學生通過解決問題掌握一定的知識。
二、反思——課堂教學的實際應用
(一)恰當的情境創設才是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方式
在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到:初中數學是處處聯系學生的各種生活環境的,從已學的知識、學生的個人經驗出發,從而創設出有效的情境來吸引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所以,大部分數學教師都認為:情境創設適合當前的初中數學教學,每一堂課都應當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但也有教師認為教學情境的創設不一定適合每一堂課,過多的情境創設會讓課堂教學過于牽強。那么,如何才能把握好這一個度呢?
例如:在講述《平行線與相交線》時,就可以創設這樣的一個導入語情境:假如小軒的兩支鉛筆不小心掉到了地上,那么會出現怎么樣的一個情況呢?從教師設計的本身來看,無非是想讓學生說出平行或者是相交的兩種情況。但是實際來看,這樣很不現實,當筆掉到地上時,學生往往想到的是立刻把筆撿起來,而不會去觀察兩支筆會出現什么樣的關系。再說能夠構成平行的概率太少了。因此,這樣的導入語情境的設計對于教學內容來說,沒有多大的實際意義。雖然,創設情境是為了調動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學習情趣,但是必須根據教學的實際需要、學習的具體內容來恰當地創設,不恰當的情境不僅不能幫助教學,反而會將教學帶上錯誤的道路,讓學生無法進入到新課題的學習狀態中去。如果我們換成讓學生去觀察紅綠燈處的斑馬線,或許就會好很多。
所以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創設情境要懂得巧設,能夠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進入到新課題的學習中去,才能夠保證教學的有效性。
(二)數學化與生活化的結合才是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完美體現
數學知識來源于我們的生活,并高于實際生活,但是卻離不開為生活服務,這也是數學知識與生活之間的關系。將初中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緊密地聯系起來,不僅能夠讓學生愿意接受、樂于接受,還能讓學生去感悟、去體會生活。這就不再是單純的數學教學了,而是要通過一系列數學化,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無處不在的數學知識。在新課程標準當中提到:數學問題生活化、生活問題數學化。因此,作為一名初中數學教師,應當大力提倡這一觀點,將其落實到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去,但也有教師片面地認為數學問題生活化可以一定程度地偏離教學目標,讓學生暢所欲言,但這樣卻偏離了主題,無法滿足教學目的。因此,在開展數學問題生活化教學時,也不能讓“生活味”將數學本身的味道沖散。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應當讓學生在關注生活中數學的價值的同時,準確地把握好數學化與生活化之間的關系,避免出現喧賓奪主的局面。
例如,在《三角形》的教學中,我們可以讓學生嘗試著找尋生活中的三角形,可以是公路上的行駛路標,可以是一塊蛋糕,也可以是一面旗幟。總之,生活中的三角形非常多,但是我們在教學中更多涉及到的是全等、等腰、直角三角形,而像行駛路標,出于安全考慮,三角形的角會設計成半圓形,而這與教學中的三角形出現了沖突。雖然有三角形的蛋糕,但是蛋糕卻不是在一個平面上,屬于立體。所以,在數學化與生活化的結合中,我們需要找出本質上的差異,不能盲目地將兩者結合在一起。
三、反思——新課程理念下的師生關系
新課標理念下,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也可以看成師生共同發展、互動的一個過程。現在的課堂,不再是教師的高高在上,不再出現絕對的權威性,更多的是提倡和諧、民主,師生之間能夠敞開心扉、相互接納。教師應當認識到:課堂已經不再是以往自己才華施展的舞臺,更多的是學生主動學習的一個場所,教師主要的職責在于引導學生知識能力、知識過程的獲取。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要懂得自動地、及時地反思,雖然在課前教師已經預備了各種教學方案,但是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也會遇到例如:學生沒有及時回答問題、同學之間出現了爭議、師生之間出現了爭議等情況。這時,就需要教師能夠根據學生所反饋的信息,及時地調整,確保數學教學過程能夠按照最佳化的路線前進,這種反思才能確保教學的高效、高質量。
總之,在新課程標準下,教師與學生的定位就像馬車的兩個輪子,只有同時用力,同一方向用力,才能夠共同前進。所以,教師應當創新教學方法,學生應當掌握新的學習方法,才能讓初中數學課堂煥發出勃勃生機。
參考文獻:
1.李國輝,《淺談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新課程(下)》,2011.06
2.李建華,《如何提高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新作文(教育教學研究)》,2010.24
3.朱如梅,《淺談如何提高初中數學教學的有效性》[J],《新課程學習(上)》,2011.07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