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區域性歷史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意義
《歷史課程標準》強調:課程資源的利用與開發水平同教學質量的高低密切相關,充分利用和開發歷史課程資源,有利于歷史課程目標的實現,特別鼓勵和提倡不同地區和學校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利用和開發歷史課程資源,歷史學習中要“充分開發利用鄉土教材和社區課程資源,鄉土教材和社區課程資源對學生的歷史學習和歷史感悟大有裨益。
(一)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濃厚興趣
美國現代著名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歷史學科不受歡迎的原因之一是學生覺得歷史和生活距離遙遠,太抽象,因而感到枯燥。區域性歷史資源貼近生活,把遙遠的歷史知識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使學生感動親切可信,感到歷史不再是枯燥無味的理論,而是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鄉土史有相當一部分是故事性強、情節生動、趣味性很強的東西。地方上的歷史遺址、遺跡、文物等實物課程資源直觀性強,比文字、數據甚至圖片更能吸引學生。而且地方史知識是大多數學生已有所聞但又不甚清楚的知識,一知半解更加促使他們的了解欲望。
(二)促進學生歷史學習方式的轉變
新課程標準注重學生的能力培養,倡導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教師應由對區域性歷史資源的感性認識逐漸深化為更深廣的理性認識,不能靠說教,而要以本地社區為實踐基地,靠學生實踐、調查、思索、比較、探詢,最后得出結論。區域性歷史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要讓學生走出課堂,通過參觀、調查、訪問、搜集實物、查閱資料等一系列活動,使學生親自體驗感悟,尋求多途徑獲取知識的方法,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探究精神、創新精神。使學生形成“歷史就在我身邊”的理念,養成從發生在身邊的史事中搜集歷史信息,獲取新知識的學習習慣,有助于學生終身學習。使學生互相合作、交流,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團結合作精神,調動學習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三)促進學生綜合人文素養的提高。
《歷史課程標準》強調:通過歷史教學……使學生繼承人類的傳統美德,初步形成正確的道德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健全的人格,具有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公民意識和人文素養。
鄉土史是國家悠久歷史、燦爛文化、民族靈魂的縮影,了解了家鄉的人文地貌、物產風情、歷史現實、優勢劣勢,能使學生從局部到整體了解歷史發展的變化。讓學生親身去看、去聽、去感受家鄉的古今變化,體驗家鄉的滄桑歲月和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能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感情,激發出建設家鄉、報效祖國的責任感;只有對家鄉充滿了愛才會引發出對民族、對國家甚至對全人類的愛。
二、區域性歷史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方法
從資源的不同來源和形式來看,有文獻資料法、調查訪問法、個案研究法等,師生分小組或個人,通過查閱、篩選、收集、整理圖書館等場館和有關的書籍、報紙雜志、資料、文件、網絡,實施參觀訪問、問卷調查、訪談,或選擇個案進行研究,來獲取資源的方法。從開發實施主體看,可獨立完成或分工合作,由于資源內容多信息量大,最好對開發任務進行統籌安排,分工協作,小組或個人主攻自己的重點內容,也兼顧其他資源的采收,再交換整合以實現資源的最大化和效率的最快化。從開發歷時來看,可采用集中開發,也可分段推進。
對區域性歷史課程資源進行開發的主體不應僅僅是教師,還要以恰當的方式組織學生投入到資源開發中,使資源開發的過程同時成為歷史教學的過程,這需要教師做好積極有效的指導工作。
(一)穿插滲透于常規教學
根據國家課程與區域性歷史課程資源的內在聯系,可以系統地把區域性歷史課程資源的相關內容穿插在課堂教學中,不留痕跡地融入既有的教學環節之中。這種方式能較好地兼顧國家與地方課程,實現教學的無縫銜接,也能激發學生興趣,很受學生的歡迎,是比較普遍的形式。但這也需要教師做大量的前期工作,花很多精力收集本地歷史、民俗、名人等資源,尋找它們和國家課程的內在聯系,設計穿插滲透的契機和方式。
(二)開設校本課程
校本課程無疑是最富有地方和學校特色的課程,也是最接近學生生活和興趣的課程。在校本課程開發和實施中,歷史學科有著天然的優勢,區域性歷史教材是校本課程的閃光點,它有助于學生了解該區域在國家歷史發展演變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學校在執行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同時,應視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具體情況,結合本校的傳統和優勢,學生的興趣和需要,開發或選用適合本校的課程。開發校本課程要精選內容,從繁雜的地方歷史中精選最能體現地方特色的內容;要注意辨別史料的真偽;要注意與現行教材有機的融合;要精選一部分,合理安排,適時而教,其余部分留給學生作為課外閱讀以豐富學生的課外生活。
(三)集中時間開展專題講座
區域性歷史課程資源的有些內容,不易于在國家課程中進行穿插教學,一時也難以形成校本課程進行專題教學,可采用專題講座的辦法進行。學校要開發本地豐富的人力資源,邀請地方文史工作者、歷史專家學者、歷史見證人、閱歷豐富的長者等人進學校來“講”歷史,從不同層面、多種角度為學生對本地歷史的學習提供素材和見解。請40、50歲的人講“文革”,60多歲的人講“人民公社”,請革命老戰士、英雄人物講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朝鮮戰爭等,請博物館的老師講當地古跡遺存,請高校的歷史專家結合重大紀念日作專題報告講座等,將是非常生動、精彩的歷史教學活動。
(四)組織各種課外教學活動
目前,課堂教學仍是區域性歷史課程教學的主要陣地。但是,地方史教學決不能只限于課堂教學,成為單純的知識傳授,而應積極創造條件,讓學生參加實踐活動。教師要有計劃、有目的地組織學生走出課堂,融入社會,參觀本地帶有濃厚歷史人文氣息的場所,通過對家鄉歷史文物、遺址、紀念碑館等場所的參觀、考察,實地參觀考察,調查訪問,收集資料,是對我國史學家的優良傳統的繼承。讓學生在活動中去體驗、去感受,可以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想象能力、思維能力、創造能力,鍛煉其意志、性格,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認同文化價值。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