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在分析初中美術教學評價現狀的基礎上,結合筆者的實踐與總結,主要從評價標準、評價手段、評價形式和評定體系四個方面提出了初中美術教學評價的實施建議。
關鍵詞:美術教學;評價機制;人性化
評價在義務教育階段的美術教育中主要是為了促進學生的發展。評價的標準要能適應學生現有的能力和水平,并能根據自己的特點和潛能提高學習美術的興趣,也就是標注要體現多維性和多級性。
評價是教學的重要環節,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學生進行全面的、完善的、重過程、重創新的評價,對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結果會產生重要的作用。這也符合《新課程標準》“為學生全面發展而評價”的理念。但在教學過程中還存在許多事與愿違的現象,在很大程度上扼殺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個性的張揚和潛能的開發。主要表現的問題有:無視學生的能力差異,以技能評價為唯一標準;無視學生的個體需求和個性差異,評價方式單調統一;無視教學民主,只有教師評價,沒有學生發言權;無視學生的自主體驗,只重結果評價,不重過程評價。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筆者改變傳統的以作業的最后完成情況為評價的標準,而是引導學生參與學習的過程,重視激發學生的主動參與、積極探究和思索。在課堂教學中,將教師的評價和學生的評價相結合,注重學生在課堂中的即時表現,也充分體現對學生創作成果的尊重。
教學評價的方法多種多樣,教師要根據自己的教學實際和學生的學習實際制定適宜的評價方法,我主要采用了以下幾種方式。
一、評價標準多元化因人而異,尊重個體差異,體現評價標準的多元化
學生因為智力或者是家庭背景的不同,在學習中表現出來的結果肯定是有差異的,但教師不能因此而對一些學生“另眼相看”,而是要對所有的學生都給予正面的積極的引導。這才是為了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真正實現以人為本,實現學生的個性化教育。
從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出發點,根據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學習實際和生活經驗,而不是單獨地從藝術性進行考慮,更不能制定過高的標準度量學生。評價的標準不能是求統一,而是要側重于獨創性,如內容或者表現形式是否具有一定的情趣性,是否對周圍的生活進行了細致的觀察,是否有豐富的想象或者自己的個性成分。教師應鼓勵學生進行多次多角度的嘗試,并對作業進行講評和修改,讓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
二、靈活采用各種評價方式,激發學生的興趣
心理學家蓋慈說:“沒有什么東西更能增加人滿足的感覺;也沒有什么東西比成功更能鼓起進一步求成功的努力。”課堂實踐也證明了這一點,在教學中,那些成績較差,得不到教師鼓勵和表揚的學生對美術的學習興趣就會逐漸消失,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自然也會降低。因此,在美術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各類學生的具體情況發揮評價的積極作用,使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夠有學習的興趣,對美術學習有良好的自信心。
教師在評價學生的時候,要根據學生的年齡、性格等進行,例如,對待初一、初二年級的學生要主要使用激勵表揚的手段,這一階段的學生對教師的依賴性強,對教師的做法和說法都比較支持,也對教師的評價很關注,因此,當教師鼓勵他們的時候,就能夠較為容易地激發他們的興趣,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而對于畢業班的學生,教師就要謹慎地對他們進行評價,這些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鑒別和判斷能力,他們對教師的評價往往會有自己的看法,而且比較敏感,如果教師的評價過于空泛,或者模棱兩可,就會讓他們對教師產生失望感,從而喪失學習的興趣。因此,教師要采用實事求是的方法,該獎勵就獎勵,該批評就批評,讓他們認清自己。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教師的評價要細而微,起點低,目標小。評價要全面,要包括學生的學習成績、情感、生活狀況等。
三、采用多種評價形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在傳統的教學中,評價者是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往往基于教師自己的審美觀。教師對學生的作業進行評分,學生只是看一眼自己得的分數,很快就拋之腦后,對怎樣改進并沒有深入體會。因為這是教師的主觀評價,所以難免存在疏漏或片面性,如果教師對學生了解不多,更會只以成績定位一個學生,這當然無法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造成教師走過場,學生不重視的尷尬局面。
新課改提倡以教師為主導,學生自評、互評和小組互評的多元評價方式。俗話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多元的評價方式更具有全面性,能肯定學生的優點和進步,明確學生需要克服的弱點與不足。人與人之間的思維方式存在著差異性,不同的人對同一個問題的理解不同,當然采取的解決方法也各不相同。教師是成年人,往往用成年人的眼光看問題,與學生的思維方式有很大差異。其他學生的意見,常常正是教師疏忽的。學生提出的建議,往往會使教師耳目一新,與教師的建議互補。這樣,學生既為他人提供了參考和借鑒,又加深了對作業的理解,更能提高自身的口頭表達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
從師生共評、生生共評中,教師也會得到很大的收獲。師生共評是指教師讓學生先評價對方的作品,將自己的審美與認知表現出來,然后教師在一旁因勢利導:“你覺得他畫得好嗎?好在哪里?這樣有沒有創意?怎樣會更好?”然后教師再發表自己的見解,綜合評價。學生互評能夠讓學生客觀地看到對方的優缺點,在反思的過程中自覺地“見賢思齊”,或者“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從而實現教學評價的民主、公平。
多元評價能夠從不同的角度為學生提供全面的信息,評價較為科學、寬松、現實,可以使學生清楚地認識自己的優勢和不足,并通過比較、反思調整自己的學習行為。
四、構建期末成績的綜合性評定體系
《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美術教學大綱》明確說明學校美術教學目的是“通過美術教學,向學生傳授淺顯的美術基礎知識和簡單的造型技巧,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良好的意志品質;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形象記憶力、想象力與創造力”。
根據上面所述內容,在具體教學中,我們教師應改變以自己的主觀印象或者是期末成績而定學生最終成績的評定方式,因為這對學生是不公平的,也是不合適的。因此,我們應在教學中建立綜合性的評價方式。
根據教學大綱和課程標準的要求,我們應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構建以平時成績為主,期末測試為輔的評價方法,按基礎知識(20%)、欣賞評述(20%)、平時作業(40%)、學習態度(10%)、課堂紀律(10%)的累計分綜合評價學生的整體美術素質。
在實際教學中,我們應該適當降低基礎知識的教學難度,使學生不再對枯燥難懂的知識有畏懼心理,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下一步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評價學生時,我們應認識到,評價的形式是多樣的,但是評價的目標一定要明確,應以得出客觀、恰當的結論為目的。此外,我們還應知道,教師的評價不是為了評價而評價,而是要讓學生在評價的過程中真正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提高自己認識和反省的能力,從而為今后的進一步積極主動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