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的實施,使語文教學更加開放,同時也大大提高了對語文教學的要求,不但要讓學生“學會”,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會學”。作為語文教學中最重要組成部分的閱讀教學也顯得格外重要,可以說學生的閱讀能力直接決定著語文的教學效果。小學生的閱讀能力處于起步階段,如果在教師的指導下閱讀他們還能有所收獲,但在課前預習或者自主閱讀時卻難有成效。通過了解,最主要的原因是小學生沒有掌握一定的閱讀策略,就好像有了魚竿而不知道怎么釣魚一樣。因此,我嘗試教給小學生一些容易掌握、見效快的適合小學生的閱讀策略。
一、預測閱讀法
孔子曰:“溫故而知新。”預測閱讀就是學生進行閱讀之前,在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對將要閱讀的內容作出一個預先的假設。預測閱讀有兩種,一種是對整篇文章的預測,即在學生閱讀整篇文章之前對本文的主題、內容、寫作順序、寫作方式等進行整體預測;二是對文章中下文的預測,即學生讀了本段內容之后準備讀下一段內容之前,對下一段內容進行預測。例如,《窮人》之類的敘事文,學生讀之前可能就會想到“這篇文章就是為了表現窮人的生活很貧困”,而讀之后就會明白“這篇文章主要表現的是窮人具備的美好品質”;在讀的過程中,學生可以預測“漁夫同意桑娜抱養西蒙的孩子”或者“漁夫不同意桑娜抱養西蒙的孩子”并分別說明自己預測的理由,然后再接著往下讀。
通過預測閱讀,一方面可以調動小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使新知識更加容易吸收和理解。另一方面可以使小學生的閱讀更具有目的性和刺激感,減少閱讀的盲目性和乏味感。因為預測的結果只有兩種,一種是意料之中,一種是意料之外,如果是前者,可以使小學生的閱讀產生成功感,增強自己閱讀的自信心;如果是后者,可以使小學生在有意識注意之下掌握新知識,使他們明顯感受到自己的提高。
二、聯想閱讀法
如果說預測閱讀是一種縱向閱讀,那么,聯想閱讀便是一種橫向閱讀。聯想閱讀,就是讓小學生根據閱讀中文本所呈現的信息,聯想已經知道或曾經經歷過的事物。例如,讀了老舍的《母親》就應該聯想到自己的母親或者所有的母親,由母親聯想到自己的父親及其他家人,由母親聯想到祖國、地球,由人類的母親聯想到動植物的母親等等;讀了《揠苗助長》所明白的道理,就應該聯想到這個道理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以及由“揠苗助長”聯想到其他自己知道的寓言成語故事。
舉一反三、聞一而知十的聯想閱讀,一方面可以培養小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避免小學生被已有的文本束縛住,使他們的思維更加活躍,發散思維能力是學生學好語文的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另一方面還可以讓小學生獲得文本之外的一些東西。英國哲學家培根說:“書并不以用處高人,用書之智不在書中,而在書外。”這“書外”,便要通過聯想閱讀來獲得。
三、提問閱讀法
提問閱讀可以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就是學生針對文本具體內容提出的問題,屬于基本性的問題。例如,學生讀一篇記敘文,就可以提出一些“這篇文章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情?”“這篇文章的主要人物有哪些?”等基本問題。第二個層次就是學生基于文本內容提出的一些分析性、綜合性、探究性的問題。例如,像“作者為什么寫這篇文章?”“作者說在這句話中用這個詞語好不好,為什么?”“學了這篇文章你有什么收獲?”之類的問題。
小學生的提問不可能有多么深入,重點在于培養學生的提問精神。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只要他們“能”提問,“敢”提問就可以,而不應深究他們提問的問題是否有價值。提問閱讀能夠有效地激發小學生在閱讀中真正動腦,主動參與。提出問題,他們才能夠產生通過閱讀去解決問題的動力。
四、推論閱讀法
推論閱讀就是讓學生利用文本的線索和已有的背景知識,對文本沒有明顯表達出來的內容作推測。推論閱讀與預測閱讀的區別在于,預測閱讀是沒有線索的假設,推論閱讀是有線索的推測。例如,《秋天的懷念》一文,作者在文中用了很多省略號,這些省略號的內容就需要學生通過課文中已經呈現的內容來假想出省略的內容是什么,把握了這些作者省略去了的內容,也就明白了這篇文章的主旨。再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文中“笑談碰壁”部分,魯迅的“碰壁論”對于小學生來說就比較難懂,文字背后的意思就需要學生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以及魯迅的人生經歷來進行推論。
推論閱讀最大的好處就在于能夠幫助學生透過文字表面的意思或是所寫的細節,精確地把握文章的主旨,領會字里行間的意思。推論閱讀是學生在閱讀時應該掌握的最重要的閱讀策略,一般來說,記敘文中的精髓部分如作者的寫作意圖、某句話所包含的深刻含義等等,作者往往不會直白地寫出來,都需要讀者通過文中已經呈現的內容進行合理地推理才能獲得。
以上四種閱讀策略如果單純地以理論的形式講給小學生聽,他們是很難掌握并熟練運用的,需要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熏陶。古人云:“授人以魚,不若授人以漁。”這一句話也正應了新課程提倡的教會學生“會學”的精神。尤其是小學高年級選入的課文一般都比較長,如果單靠教師費盡口舌地去講解,將是一件非常“出力不討好”的事情。另外,在小學高年級閱讀教學中教給學生一定的閱讀策略也有利于與中學的銜接。學生掌握了一定的閱讀策略,不但減輕了教師進行閱讀教學的負擔,而且培養了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使學生“會讀”終身受益,真是一舉多得。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