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開發課”不單是為了傳授知識,而更多的是注重向學生傳遞一些數學文化。比如數學史料、數學知識產生的背景、數學家的故事、數學趣題的研究等。區域的開發課程更注重的是學生的一種自學能力的培養,開發的課程與數學閱讀不是割裂的關系,區域開發的課程應該是一種媒介,而數學閱讀是一種手段。讓學生在通過閱讀和對數學的發生和發展有所了解,在激發興趣的同時體會數學在人類發展史中的作用,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提高閱讀能力以及閱讀后的質疑能力,從而使數學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一、在情境激趣,充分閱讀中引發質疑
數學情境的創設不僅僅要關注情境的現實性、趣味性,更應關注情境本身是否能夠有效地喚醒學生的數學思考,能否更快捷地引領學生深刻領悟數學的本質。情境的設計都來源于學生身邊,簡單有效,直奔主題。例如,開發課程“等量代換”的教學是以《曹沖稱象》的故事作為新課的導入,具有趣味性,同時引發學生的思維。數學是一種語言,以前,人們認為數學只是自然科學的語言和工具,現在數學已成了所有科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管理科學等的工具和語言。在教學中進行數學閱讀的嘗試,有助于培養學生對數學的興趣,有助于學生對數學形成比較全面和正確的認識,更培養了學生的數學思考和質疑的能力。
二、在薄書讀厚,合作交流中細品數學
區域開發的課程需要教師根據三維目標制定適合自己學生的有效目標,這樣的目標制定就需要更多地考慮到“以生為本”。因為,數學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教材上只是有限的知識,而我們要做的是激發學生探求數學所承載的無窮文化的欲望,所以我們在制定每課教學目標時要考慮到對數學本身的深度挖掘和思考。讀書要扎扎實實,每個概念、定理都要追根求源、徹底清楚。這樣一來,本來一本較薄的書,由于增加了不少內容,就變得“較厚”了。例如,在“解決問題的策略——倒推”教學中,解讀《李白喝酒詩》中隱含的數學信息。為適應學生的年齡程度和課程結構,改“三遇店和花”為“二遇店和花”,選取這首詩也是因為此詩妙在以極其精煉的文字表達了極其豐富的內涵,給本節課帶來了可以深入探究的話題。學生通過閱讀把簡單的詩句慢慢讀得“厚”起來。數學閱讀有很多種,如讀圖、讀符號等,教師要注意潛移默化的滲透與影響。經過合作學習與集體交流,學生從一開始的迷茫,找不到切入口,到漸漸清晰起來。只有經歷這樣的過程,學生才能飽嘗“思考”大餐,利用簡單的素材,充分挖掘其數學內涵,在熟悉的地方看風景,從而達到課程開發的有效目的。
三、在具體操作,豐富體驗中開闊視野
教師要針對數學教材中不同類型的閱讀材料來選擇合適的、符合學生認知發展水平的閱讀方法,把握“憤悱啟發,相機誘導”這一原則,在實際教學中指導學生充分閱讀數學課本。這有助于學生的個別學習,特別是數學語言發展水平較低的、對數學信息敏感性差、思維轉換慢的學生,教師可以注重指導學生學會閱讀數學課本,通過對數學書本的反復閱讀有利于掌握數學標準語言,規范學生自己的數學語言,鍛煉學生數學語言的理解力和表達力,從而建立起良好的數學語言系統。依托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教師需幫助學生挖掘數學閱讀在生活中的素材,并重視對其他課程資源的利用,數學課堂逐步擴大課程資源的范圍,也可以在學生中開展相應的與數學閱讀相關的活動:
1.五六年級學生根據自己所看數學課外書本所得,寫一篇讀后感。
2.三四年級學生積極參加以“數學閱讀”為主題的手抄報比賽,選擇切合主題、短小精悍的文章,可以是數學家的格言,科學家的小故事,或者自己的數學小故事等,并配以恰當的幾何圖畫、色彩等。
3.一二年級組織學生進行小書簽制作比賽。指導學生把數學家的名言、格言警句等制作成漂亮的書簽,激發學生的數學閱讀熱情。并推薦部分優秀書簽統一進行展示。
四、在領悟深化,實踐體驗中返璞歸真
生活因閱讀而美麗,閱讀因漂流而精彩。在廣泛閱讀的基礎上,各開發課程的實驗教師在班內組織開展美文誦讀活動,平時利用早讀課、課前三分鐘誦讀美文,美文內容可以是學生課外收集的數學有趣的故事、數學概念、數學知識介紹等。教師在教學實踐和研究的基礎上,根據課題研究重點,隨時積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總結得失,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提高學生實際運用、實踐能力的方法。著實讓學生過了把數學癮,通過最簡單的“讀”,嘗到了原汁原味的數學本質。
通過實踐,會發現:
1.學生在閱讀中逐步學會思考,對數學產生了興趣,學生的數學學習變得有意義起來。
2.在數學閱讀中,學生真實感受到了數學的豐富,體驗到了數學的魅力,產生了積極的數學閱讀需要。
3.基于對數學理解的加深,學生逐步對數學產生興趣,多數學生的數學素養有顯著提升。盡管這些都不是考試的內容,但這是作為一個現代公民必須具備的數學素質,也正是在數學閱讀的過程中,學生真正得以走進豐富多彩的數學世界,走進美妙的數學花園,這些將使他們受益一生。
作為教師,我們要緊緊抓住數學本質,認準為學生思維發展服務的思想,把數學完整地還給學生,定能在課程開發領域探索出一條屬于自己的有效教學之路。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