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的形式有很多種,有一個人的縱情高歌,也有慷慨激昂的群體合唱,它們各有各的妙處。但是,若論實現(xiàn)聲勢浩大、齊鳴鏗鏘這種效果的話,莫如群體合唱這種形式。合唱由于人數(shù)眾多、普及性強而便于學生參與,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愛。合唱其實是一種很好的演唱方式,因為需要很多人在一首歌里進行配合,所以不但可以鍛煉學生的歌唱技巧,培養(yǎng)學生的樂感,而且還更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合唱作為一種集體形式的藝術(shù),在合唱的時候,學生會接受到教師對學生音色和音律的訓練,并且還要懂得和別人相配合、合作。這無疑是對學生進行團結(jié)合作、集體主義教育的一個絕佳時機。那么,作為教師,我們應該怎么進行合唱教學呢?經(jīng)過一些教學實踐,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做。
一、怎么組織合唱隊
(一)怎樣合理挑選隊員
根據(jù)“最短竹板”的理論,一個合唱隊的水平跟每一個隊員息息相關(guān),如果想要合唱隊整體水平卓著,那么就需要每一個隊員都水平卓越,而且配合默契,合唱不能只靠其中某一位學生的付出和努力,而應該靠全體學生的共同努力。可以說,其中的任何一位隊員出了差錯都會影響合唱隊的水平。所以,合唱隊在挑選成員的時候,要選擇資質(zhì)優(yōu)秀的學生,即音樂成績優(yōu)良,有良好的樂感和寬闊的音域的學生。另外這些學生不但要對音樂有良好的悟性,而且還要有合作意識和配合能力。只有這樣才能讓音樂作品得以完美地演繹。所以,選擇優(yōu)秀的隊員無疑是一項重要的任務。選擇優(yōu)秀的隊員這一重要的任務需要擔任過幾年工作的音樂教師來負責,這樣才有利于挑選出水平優(yōu)秀的學生。
(二)劃分聲部的方法
世界上沒有垃圾,只有放錯地方的資源。音樂人才也是同樣如此,只有讓每個隊員分到適合自己的歌唱音域里去,才能讓他們更加淋漓盡致地發(fā)揮自己的音樂才能,讓各個部分在合聲的時候更加悅耳動聽。低音部和高音部都有自己一定的特質(zhì),不能進行盲目地分配,分得好,各部分就會相得益彰;分得不好,就會亂了陣腳。通常而言,發(fā)音堅實、寬厚的聲音應該分到低音部,而音色比較輕盈、甜美、高亢的聲音應該分到高音區(qū)域。這樣,就會讓“資源”得到合理的利用。另外,兩個部分的隊員比例應該相當,一般情況下的比例為六比四,浮動不宜過大。
二、為學生打好歌唱基礎,培養(yǎng)他們的團結(jié)合作能力
(一)鍛煉學生的氣息,培養(yǎng)他們正確的發(fā)聲方法
從人的生理結(jié)構(gòu)來說,如果想要把歌唱好,氣息尤其重要。只有學生能夠正確地呼吸,才能讓學生發(fā)聲優(yōu)美、吐字清晰、獲得良好的歌唱效果。想要鍛煉出正確的發(fā)聲呼吸的方法,首先,要讓學生唱歌時保持站立的姿勢,雙目直視前方,雙肩放松自然,挺胸收腹,然后再慢慢地吸一口氣含在胸中,再輕輕地吐出,如此反復再三。其實,在鍛煉呼吸的時候,我們可以充分運用自己的想象力,比如,在練習吸氣的時候,我們可以假設面前有一朵香氣撲鼻的花朵,滿含陶醉地吸氣;呼氣的時候可以可以假設面前的桌子上落滿了塵土,要輕呼一口氣把它吹干凈。這樣久而久之,學生通過堅持不懈的鍛煉,就會穩(wěn)固地學會正確的呼吸方法。
(二)教給學生合作,讓優(yōu)美的歌聲合為一體
讓學生正確地發(fā)聲是基礎,掌握了這個發(fā)聲技巧之后,教師就應該再教給學生怎樣群體合作,以達到發(fā)出優(yōu)美的和聲的目的。合唱是一個集體的歌唱形式,因此每個成員都應該以集體為重,以怎么合作發(fā)出最美的和聲為最終目的,在一定意義上需要摒棄自己的特點,讓自己的音色符合集體的音色,個人的發(fā)聲應該和整體的發(fā)聲融為一體,達到全體人員的和諧統(tǒng)一,讓最后的聲音能夠和諧、美妙,讓聽眾欣賞到一首優(yōu)美的歌曲。
三、加強學生對音樂欣賞的鍛煉
音樂欣賞是進行音樂表達的一個重要步驟,學生在進行合唱訓練以前,可以先學習借鑒其他知名合唱團的先進經(jīng)驗和特色,以此來拓寬自己的音樂視野,增加自己對合唱音樂的感受能力和鑒賞體驗能力。通常學生會在一些高水平的音樂欣賞中獲取一些精神上的愉悅感和滿足感,讓自己感受到大自然中景色的迷人。所以,教師在指導學生欣賞一個合唱音樂作品的時候應該不但要教給學生欣賞那優(yōu)美的樂曲和動感分明的節(jié)奏,更要在優(yōu)美的詞曲中獲取美的享受,燃起學生對美好音樂的向往和感受。另外,教師在指導學生欣賞合唱作品的時候,不但要欣賞作品的本身,還要欣賞其創(chuàng)作的背景及音樂作品本身蘊含的自然美和思想美。教師應該教給學生了解音樂的思想感情,讓他們從合唱產(chǎn)生的和聲美和樂器產(chǎn)生的震撼美中得到最美的音樂享受,并把這種強烈的感情注入到自己演繹的歌曲中去。
四、合唱教學的進行
首先,學生應該對歌詞熟記于心,并對旋律了然于胸。對歌曲的旋律的學習一定要有一個正確的學習過程,一首歌有高聲部分和低聲部分,一般來說,高聲部分都是歌曲的副歌部分,唱起來朗朗上口,所以容易記憶,但是低聲部分一般在歌曲的前半部分,相對而言比較晦澀難記。所以,我們要讓學生先唱低聲部,再唱高聲部,先難后易,事半功倍。合唱教學的學習一般都是采用視唱的方法,我們要先讓學生學習曲譜,要求他們對歌曲的旋律熟練掌握,讓歌曲連貫、流暢地汩汩而出。等到學生將高聲部和低聲部兩個部分的內(nèi)容學習好之后,再進行填詞。在兩個聲部的練習中,要注意有技巧地換氣,控制好音量,準確地掌握歌曲的思想感情。
其次,對歌曲進行藝術(shù)處理。如果想要一首合唱的歌曲鏗鏘有力、悅耳動聽,就絕對離不開藝術(shù)處理,每首歌都有自己的基本旋律,但是,僅僅掌握這些旋律是遠遠不夠的。一首合唱歌曲的整齊、悅耳,不但來源于每個聲部的整齊和完整,更要領會到每個聲部的地位和作用的不同,然后對它們進行不同的處理。本著突出主旋律、弱化輔助旋律的作用,對一首歌進行藝術(shù)加工。當然,我們還要考慮到歌曲本身的思想內(nèi)涵、時代背景以及曲風等。讓隊員充分感悟到這些音樂作品的內(nèi)涵和外在之后,按照最佳的速度以及表情來演繹歌曲。
總而言之,合唱是一項比較難的藝術(shù)形式,在合唱教學的過程中,想要達到一個良好的效果,那么就應該不僅僅做到節(jié)奏的整齊明快、音調(diào)的正確性,還要實現(xiàn)音色的和諧、各部分的配合和諧、統(tǒng)一。所以,教師應該從多方面給予學生指導,讓他們無論是在旋律的掌握上,還是歌詞的掌握上都能達到一個完美的效果,從而保證合唱的質(zhì)量和美感。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