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教學改革要求英語口語教學要盡快地從操練的、機械性的說轉變到交際性的說上來。課堂口語訓練可以粗略地分成兩種類型,一種是操練式、機械性的;一種是相互性、交際性的。交際的說與操練的說區別在于:第一,前者出于某種目的,如請求、建議、邀請、勸告等,后者則是為了掌握特定語言形式而進行的吐字發音;第二,前者說話雙方存在信息差(Information gap),后者不存在,如A明明指著桌上的鉛筆,卻問B:Where is the pencil?第三,前者說話時注意力集中在內容上,后者則集中在表達形式上。操練的說是必要的,它是實現交際的說的手段,但僅有操練的說是不夠的,還需要從形式操縱水平向意義表達水平邁進,只有這樣才能達到口語的交際能力。
一、英語口語教學的主要問題
(一)忽視真實語境體驗
課堂語言環境和社會語言環境的本質區別在于:后者直接向口語溝通參與者提供特定語境,而前者只能以間接方式向參與者提供語境。課堂語言環境下的口語溝通訓練需要由教師進行設計,從而把接近真實語言環境下的特定語境引入課堂,只有在這種情況下,學生才有可能進行語境體驗。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是很容易忽略語境體驗的,具體表現有:
1.用先聽對話而后提問題的方式進行口語教學,實際上,學生完全沒有參與口語溝通活動。
2.兩人一組對話,實際上學生只是重復對話文本。
3.在背誦基礎上進行對話表演(role—play),學生只是對話參與者的代言人,而且是沒有能動作用的代言人。
4.在教師指導下,學生根據對話原本(即教材中對話文本)自行設計對話。這實際上是用自己的腳本演戲,這種訓練即使發揮到極致也仍然是演員的角色體驗,而不是生活會話中的參
與者的真實語境體驗。
這里舉出這些表現并不是否定上述課堂訓練形式的教學價值,而是想指出:如果教師的口語訓練方法僅止如此,那么,真實語境體驗就仍然沒有在課堂訓練中到位。
(二)忽視相互作用
如前所述,相互作用是一種人際間能動過程,這種能動過程必須具有如下因素:
1.參與者(Participants)共同參與話語活動;
2.參與者并不預先知道話語行進過程;
3.參與者相互合作、啟動、推動、維持并最終完成話語活動;
4.參與者的相互作用總是以某種特定任務(task)為基礎;
5.參與者在相互作用中不斷地進行語詞、語句的隨機調整;
6.參與者在相互作用中不斷地進行態度、看法、行為的隨機調整;
7.參與者在相互作用中不斷地相互探索;
8.參與者在相互作用中不斷地相互釋解語義。
在課堂口語訓練中,學生所進行的課堂活動明顯缺乏上述
(三)忽視符合正常溝通狀態的自我監控
在實際生活中,話語參與者在參與話語活動時總是要進行各種形式的自我調節,這些自我調節是由自我監控機制完成的。中學生在學習口頭溝通時應當在教師指導下學習并熟悉如何進行自我監控,具體內容包括:
1.我有哪些信息需要向他人傳送?
2.我必須從他人那里接受哪些信息?
3.我應當如何打破溝通前的沉默?
我用什么詞語進行表達?
4.我如何表示自己態度?
5.我如何接受他人態度?
只有包含此類內容的自我監控才能提高話語活動真實性,并提高話語活動能動水平。但是在課堂教學的實際過程中,教師課堂控制往往有明顯的管教、督促、監察、指派的因素,由此造成一種凝重的課堂氣氛。在這種課堂氣氛中,學生自我監控一般會定位在服從課堂規范上。于是,這種服從規范的自我監控就會自然地排斥上述那些符合正常溝通的自我監控。
(四)忽視溝通策略
由于口語溝通具有更大隨機性和隨意性,更需要話語策略支持。我們在英語課堂教學中能夠看到大量操作性訓練,可是教師通常忽略發展口語策略問題。具體地講,有以下幾方面:
1.在教學整體設計上沒有引入策略目標;
2.教師的課堂設計缺少策略概念;
3.教師尚未掌握系統的策略訓練方法和應用技術;
4.教師不能向學生提供鮮活的話語策略實證,也就是說,教師不能把話語的真實性用實際例證的方式展示給學生看;
5.教師還沒有充分重視母語話語策略經驗對英語策略發展的價值。
二、口語教學對策和方法
中學英語口語教學中經常采用的交互活動形式有很多,在此僅舉幾例,供老師們參考:
(一)采訪活動
如讓學生相互詢問日常生活中的有關情況,然后根據采訪獲取的信息,完成相應的表格。
(二)共同克服障礙
相互合作的學生共同面臨著一項教師設置的障礙,他們只有通過口頭的交流,準確地傳達信息,才能共同順利地完成任務。如對一位人物、地點或事件,兩個學生各自知道一部分信息,需要通過語言溝通才能了解全部。也可以是一個學生想邀請另一個學生一起去做一件事,兩人通過對各自日程的討論,約定好合適的時間。此類活動的話題很多,需要教師根據教學內容設計。
(三)描述和繪畫
在活動中,一個學生拿著老師發給的一幅圖片,向另外一個學生描述圖片中的內容,而另一個學生則不能看圖片,只根據所聽到的描述將該圖片畫出來。
(四)差異比較
在成對活動中,兩個學生分別看教師給的兩張不同的圖片。這兩張圖片十分相似,但在細微之處有差別。學生要在彼此不看對方圖片的基礎上,通過問答和描述,發現兩幅圖片的差別。
(五)模擬生活場景
如會見朋友、打電話、購物、看病、參觀等。教師要為學生創設情境,學生可根據場景的需要自行發揮,進行真實的對話練習。
參考文獻:
1.程方平,《課堂過程操作策略全書》,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6
2.羅少茜,《英語教學中的行為表現理論與實踐》,.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