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些年來,國內很多傳媒經常報道一些小學生由于學習壓力、教師批評、家長不滿、同學關系不好等等原因而出現離家出走、自殘甚至是自殺事件,引起了全社會特別是教育工作者的廣泛關注,挫折教育已經成為一個焦點話題。本文通過對小學生的挫折教育的論述,講解了作者對小學生的觀點。
關鍵詞:小學生;挫折教育
一、小學生情緒偏激的成因及表現形式
多年小學班主任的工作實踐中,我天天和小學生在一起,對他們有極其深入細致的了解。我以為,天性自嬌自愛是小學生情緒偏激、產生挫折感的主要成因。為什么這樣說呢?現在的小學生基本上都是獨生子女,幼時就養(yǎng)成了自私、虛榮、唯我獨尊的習性,自然也就把這種不良習性帶進校園,他們受不得半點委屈,同學不能說,教師不能批評,不能接受任何挫折。
美國一位知名兒童心理專家認為說:“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誠如斯言,小學生是多夢的年齡,他們每天都充滿幻想,但生活中與幻想畢竟有一定的距離。因此,他們一旦遇到了困難和障礙,或者周圍環(huán)境不利自我,幻想與現實相悖,就會情緒低沉,產生挫折感,隨之派生出許多的偏激行為,除來自家庭溺愛的主要原因,物質生活的相互攀比以及學校忽視心理疏導,則成為另外的誘因。
小學生情緒偏激大抵發(fā)生在學習成績下滑、教師批評、班級選舉、同學不睦、家長離異等等區(qū)間內。表現形式往往為消沉、痛苦、沮喪、煩躁,課堂嗜睡、手撕紙片、敲打課桌、無端吵嘴等等形式,進而出現深居淺出、離家出走、自殘自殺現象,觸目驚心,發(fā)人深省。
二、對小學生挫折教育的方法及途徑
1.因人施教,把準脈搏。小學生情緒偏激,他們表現形式千奇百怪,千差萬別。因此,我們在對小學生挫折教育中,要根據他們的個體情況和心理特點,遵循教育規(guī)律和人才成長規(guī)律,因人施教,分步實施,一定要摸準病情把準脈搏,對癥下藥。必須充分注意到學生之間的差異,了解其行為的特征,破譯其內心的密碼,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
比如,每個班級都有學習較差的學生,他們每次考試都不理想,往往表現出怯懦和自信心不強,甚至是“考試恐懼綜合癥”。在挫折和失敗面前往往表現為無所適從。對這樣的施教就不可以繼續(xù)給他們施壓,而是要不失時機地提高其自信心,多一些鼓勵和肯定,讓他們樹立起克服困難,戰(zhàn)勝挫折的勇氣。
2.主題班會,現身說法。課堂是小學生挫折教育的主戰(zhàn)場,主題班會是小學生挫折教育的最佳形式。我們學校每周都有心理咨詢訓練課,而我每一個月在我的班級進行一次挫折教育的主題班會,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挫折教育的主題班會上,設置障礙、模擬訓練,學生自擬主題,共同參與,各抒己見,暢所欲言。每個學生都可以現身說法,別人可以論辯,可以爭論,道理越辯越明,教育自己教育別人,最后綜合大家的一些看法,教師做一個總結發(fā)言。
通過這樣的主題班會,學生之間廣泛交流,互相影響,彼此感染,坦然挫折,進一步認清了挫折是成長過程中的必然產物,挫折面前不氣餒,跌倒站起從頭來,潛移默化中逐漸增強自身的抗挫折、抗擊打能力。
3.雙管齊下,家校結合。不僅教育工作者在學校里通過不同的形式對小學生進行挫折教育,這是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而且要動員小學生的家長在家庭里對他們進行挫折教育。作為班主任要經常和家長溝通,家長要經常向班主任匯報,經常聯系,互通情報,雙方把小學生的挫折教育都當成一件大事。
這里,我重點說說家長對小學生的挫折教育。家長是小學生的第一任教師,他們的抗挫折抗擊打能力如何,直接標志著家長教育孩子的方法。在生活中,不要聽之任之,不要唯他(她)獨尊,不要讓他們隨意花錢,不要隨意滿足他們的欲望。同時,要適當地給他們一點小挫折,比如,4—5年級的小學生,在教育他們注意交通安全的前提下,有私家車的不要再去接送,責令自己步行,從小培養(yǎng)學生學會吃苦、學會堅強、不怕挫折的能力,讓他們欲飛的、稚嫩的翅膀強健起來。
三、挫折教育,勢在必行
在實現“中國夢”的道路上,我們說,一個有著堅強心理素質的民族才是真正堅強的民族,小學生直面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決定著中華民族的基本素質,他們是祖國的未來。挫折教育,勢在必行。
1.由于一些家長對小學生的過分溺愛,造成他們依賴性強,自覺性和獨立性差,另外,一些家長和教師的教育觀念存在偏差,重智育,輕德育,重知識技能的傳授,輕能力的培養(yǎng),尤其是對小學生的應付挫折能力的培養(yǎng)未能引起足夠的重視,所有這些都是造成小學生應付挫折能力普遍較差這一現狀的原因。我們應該重提魯迅先生那句吶喊:救救孩子!
2.生活中,挫折無處不在,挫折無時不在,挫折伴隨著成長的每一步,也伴隨著人的一生。因此,有意識地讓小學生受點苦和累,受點挫折,嘗試一點點生活的磨難,使他們明白生活中隨時隨地都可能遇到挫折,而挫折是可以克服的。挫折教育是全面提高小學生心理素質的需要,是生活的需要,生存的需要。
3.現代社會對人的素質要求越來越高,尤其是要求具備一定的獨立性、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我們的教育不能只是傳授有限的知識技能,而且還要培養(yǎng)能力,尤其是抗挫折抗擊打能力,這樣才能使學生勝任未來的學習、工作和社會生活。對小學生進行挫折教育,正是適應了時代發(fā)展的要求,也是我們實現“中國夢”的需要。
在亞馬遜平原上,翱翔著飛行之王——雕鷹,飛行之長,速度之快,動作之敏捷,堪稱鷹中之最。而誰能想到殘忍的母愛的故事:幼鷹出生后,母鷹要把它無數次上百次的摔下山崖,鮮血淋淋,悲壯哀鳴,這是母親讓孩子接受著挫折,為了強健孩子稚嫩的翅膀,為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生存的空間……
從雕鷹的故事里,我們是否也應該受到一點啟迪呢?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