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節課上,我“輕松”極了。
提前一天,幾個學習小組組長探討了一下,給大家布置的作業是一篇課外閱讀,組長還利用自習時間給大家布置預習。我很高興,課改已經讓學生找到了學習的樂趣,嘗到了自主學習的甜頭。
記得剛畢業時,我跟學生走得近,談得來,所以很多學生愿意學語文,有時早讀時間都給了語文,有英語教師說我給學生灌了迷湯藥。可就是學生再怎么喜歡學,也是多看看生字,多背背生詞、課文什么的,沒有哪個學生知道去提高一下閱讀,積累一點語文素材。
現在的課堂上,經常有小流派出現,這種流派并不固定,會隨著學生對特定課文理解的不同而臨時組織,隨時解散。有時同一小組的學生也會因意見不同站到別人一邊。我知道他們的個性,有觀點一定表達,也會爭論得面紅耳赤,但被人說服一定服輸。
隨著教育教學觀念的改變,使教師和學生在課堂教學中處于平等的地位,能夠平等地閱讀對話。教師能夠做的就是要耐著性子聽學生說,聽學生表達,尊重學生對文本的初步感受,從學生的角度去體會他們對文本的理解。
課外閱讀的題目是《善良的種子》。文章內容很簡單,并不富裕的父親在去城里買種子往回走的時候,在車上被人偷了一百元錢,那是父親的血汗錢。就在父親暗暗心痛的時候,傳來一個女人呼天喊地的哭聲,原來女人的種子不見了。父親想都沒想就打開自己裝種子的口袋,一捧一捧地往那個素昧平生的人的空袋子里裝種子,與父親同來的鄉鄰,看到父親的所作所為,也都紛紛打開袋子,往那個人的空袋子里捧種子。下車的時候,人很擠。他感覺被人緊緊地貼了一下身子。父親再一次翻口袋的時候,發現那張百元票子又回到了他的口袋里。
我知道這節課,將是一番惡戰。我需要的就是做一個好聽眾,一個專家型聽眾。但我一定會很輕松。
課堂上,我再給學生十分鐘讀文本,粗度,略讀,細讀,研讀,總之,什么方法都行。又讓學生合上書,找一位朗讀水平較好的學生讀課文,其余學生認真傾聽,在心里與自己進行對話,對文本進行深層次的感悟。
接下來,按照我們的小組合作交流模式展開。我先出示了問題組:
1.作者寫父親是有名的“摳王”,其目的是什么?
2.父親被偷的那張百元票子為什么回到了他的口袋里?
3.品味文中兩處畫線句,簡要說明父親此時此刻是什么樣的心情和態度。
①車上人很多,父親看著滿車廂的人,感覺每一個都像是偷錢的人。
②望著從車上下來的一個個人,父親看誰都不再像是小偷。
4.標題“善良的種子”有何深刻含義?請用文中原句回答。
5.分析下面句子中詞語“皺皺巴巴”的表達效果。
他認得,皺皺巴巴的,那上面還有他的體溫呢。
6.“只要人幫人,世界上就沒有窮人。”請根據選文情節,并聯系現實生活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和感悟。
各學習小組對這些問題處理較好,小組進行討論,組內交流較好,在展示的過程中,有學生雖然心里明白,但語言表達能力較弱,所以著實讓人著急。在課改中,他們也學會了耐住性子,傾聽后再對話,在對話中成長、積淀。
我把課堂交給了四個組長,由他們進行“課堂串燒”,在分析第三小題父親的心情和態度的時候,他們的助教作用發揮得極佳。
這節課,學生的發言很精彩,表達很到位,但教師的的責任不能忘,教師要有自己的立足點。平等的閱讀對話,不是說學生說什么就什么,教師需要承擔整個問題教學活動的組織、引導和促進,共同建立起師生交流精神上的密切聯系。
最后一個環節,總是課堂的高潮。我們這一環節是質疑解惑。即學生或小組在預習時提出的問題在課堂上依然沒有解決,就一定在這一環節進行處理。
這節課爭論的最激烈的問題是:父親為什么不告訴別人自己的錢被偷了,這樣不是更能向大家表明父親的善良嗎?
對于這一問題,有很大一部分學生表示認同,甚至有組長也認同。不認同的學生中有些是這樣想的:如果對表現父親的品質不利,作者一定會寫的。這時,很多學生盯著我。我知道他們想從我的臉上得到答案。我微微一笑,兩手一翻,聳了聳肩,表示抱歉。他們知道這時的我會作“家翁”,裝糊涂。
我只給了他們一句話:注意情境,身臨其境。
學生陷入了沉思,只有短短幾十秒,有幾名學生同時發出“噢、噢”的聲音,嚇班里學生一大跳。
“如果在文章開頭,父親把丟錢的事告訴了大家,是能引起大家對父親的尊敬,但是因為大家過于關注父親,即使父親的善舉感動了那個小偷,他想把錢還回來,也不會有任何機會的。”穆錦鳴剛說完就有人鼓掌。
“我來補充!”隋家輝站起來,“父親自己丟了錢,心里很難過,還去幫助別人,不是更突出了父親高尚的品質嗎!”有人叫好!
“我再補充!”崔浩天站起來,教室里安靜極了?!皠偛耪f過,父親送給素不相識的女人的種子是善良的種子,但更重要的是在每個人的心里,尤其在那個小偷的心里也種下了一顆善良的種子,使種子在他的心里生根發芽,使每一個人都心存善念。”教室里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
我進行了總結,但我發現總結的話已不重要,學生已經懂得如何運用閱讀對話來走進文本,進行學習。我想,種種對話不僅僅局限于教師與學生之間,更重要的是學生與學生之間,讓他們在閱讀中進入作者的心靈,與作者對話,在與同學的質疑與探究中進行心靈的契合,碰撞出思維的火花。閱讀,不僅要讓學生走進文本,更要能走進去,出得來。用第三者的感官去理解人物心理的靈動,對學生進行熏陶,使他們身臨其境,激發學生的形象思維、發散思維、想象思維和靈感思維,使思維活動,語言靈動,表達生動。
那天下課時,學生說“教師再見”的聲音都格外悅耳。
我說,我用心用情地說:語文,是一門靈動的學科,是閱讀對話,張揚學生個性的天空。上山得山之精氣,入水則得水之靈氣。閱讀就是對話,一種用靈動的形式來詮釋語文的空靈之風!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