誦讀,就是通過富有藝術感染力的聲音把作品的內容準確、鮮明、形象地傳達給聽眾。誦讀是一門藝術,它能給人以美的藝術享受,甚至影響一個人的一生?!皶x百遍,其義自見。”誦讀教學在語文教學中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誦讀教學的研究日益引起人們的重視。誦讀,應該作為一種再創造,無論是從傳統讀書方法,語文教學本身還是從審美陶冶的角度來看,加強誦讀教學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我試談一下初中語文教學中誦讀的幾個作用。
1.誦讀有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鬃诱f:“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蔽覀兛梢酝ㄟ^誦讀來創造情境,激發學生興趣。如在教讀舒婷的現代詩《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時,我采用了“討論點撥法”和“朗讀感悟法”。上課時,我先讓學生默讀詩歌,隨后讓學生逐字逐句地跟著錄音材料朗讀,然后引導學生對詩歌的主題和詩歌所蘊含的深沉情感進行自由討論,接著讓學生合上課本,邊聽錄音材料的深情朗讀,邊感悟詩歌的思想感情,最后要求全班學生結合自己對詩歌的理解朗讀詩作。學生通過一次又一次的朗讀訓練深刻領悟到詩人那強烈的愛國之情和歷史責任感,在他們的內心真地和作者產生了共鳴。
走進作品,領會作者的情感,能與那深邃的思想對話,能隨那激蕩的感情激動,這何嘗不是一件快事。學生又怎能不動情其中,樂在其中呢?
2.誦讀有助于培養語感。語言能力的提高,更多的時候不是靠掌握語言規則,而是靠語感能力。呂叔湘說:“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就是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語感能力。”沒有“朗朗的讀”,哪有“出口成章”?讀,把文章讀得朗朗上口,對文章里的詞匯、詞語搭配、句子的格式、語言氣勢與格調已經十分熟悉,這樣,良好的語感就基本形成了。例如,在教學朱自清的《春》一文時,初讀時學生感受不到作品中的鳥語花香、生機盎然,無法體會語言文字的精妙所在,通過反復誦讀,學生開始感受到:春天如“剛落地的娃娃”般生機勃勃;春天如“花枝招展的小姑娘”般明媚動人;春天如“健壯的青年”般強健有力。對于《背影》一文,語言樸實深情,學生往往不能一下理解作品中深沉細膩的情感,但通過誦讀,通過反復品味,那深情便會如涓涓細流般盈滿心田,學生不僅能夠讀出甚至能夠描述出那份情感了。
3.誦讀有助于理解課文?!皶x百遍,其義自見?!睗h語言的內涵極為豐富,表達思想感情的區別也極為微妙,每篇文章從語言的表層意義到深層意義僅靠教師一兩課時的講解是不行的,須借助誦讀,讓學生在誦讀中感知、想象、分析、推理、挖掘其思想內容。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文,我先讓學生粗讀課文,對文章進行整體感知。再精讀品味,讓學生找到能體現父親對我悉心照料、關懷備至的詞句,再找到我對父親做法認識的詞句,反復誦讀,那拳拳父愛及做兒子的感激和自責便清晰可見了。最后,通讀全文,其中那種樸質、清淡、素雅的、如慈母般的父子情懷,也便躍然紙上,砰然于心了。
語文教材中的作品,在語言方面都是經過千錘百煉且耐人尋味的。詩歌如“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那份悠閑;古文如“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那種胸襟;散文如“快樂固然興奮,苦痛又何嘗不美麗”的那份坦然;還有小說和議論文,其語言或深刻含蓄或優美清麗,都需細細品味。總之,初中語文教材中的文學語言用詞追求立體感、分寸感,句式講究節奏美,整齊美,文學語言是藝術語言,可以“一字傳神”,甚至“不著一字,盡著風流”。
4.誦讀有助于培養審美能力。有人說:“一次成功的朗讀,勝過一百次蹩腳的分析?!币惶寐暻椴⒚?,娓娓動聽的朗讀課,能豐富學生情感,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誘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使課堂充滿情趣,給人一種藝術的氛圍。如聆聽配樂朗誦《春》,觀看電視散文《背影》等,都讓學生感受到了語文的藝術美。
朗讀時,語氣的輕重,語調的高低,語速的快慢,加上情感的起伏迂回,形成了或鏗鏘有力,或婉轉纏綿,或回旋往復,或一瀉千里的音樂之美。它最大限度地調動了學生的聽覺、視覺、觸覺,扣擊他們的靈魂,撥動他們的心弦,使其產生強烈的共鳴,獲得極美的藝術享受,并由此而逐漸提高了學生的審美情趣。例如,在指導學生誦讀時,我下載了中央電視臺《紅色箴言》詩歌朗誦會,藝術家的深情誦讀感染了學生,也震撼了他們的心靈。在之后的朗讀比賽中,學生的表現非常出色。學會了朗讀,也便學會了享受語文的藝術美。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