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是一門藝術,備課也是一門藝術。俗話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教師只有課前精心預設,才能在課堂上實現精彩的生成;只有吃透教材、了解學生,恰當、靈活地選用教學方法,教學就會在課堂上出彩;只有準備充分的實驗教學,學生才能收獲到科學知識,感受探究的樂趣。所以說,備好課是上好課的重要前提,是引導教師在業務上逐步成熟的重要途徑之一。對于《科學》課,我們該怎么備?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思考。
一、備目標——明確要做什么
《科學》新課標的教學目標是要求我們兼顧知識與技能、態度與方法、情感價值觀的三維目標。但事實上,我們在備課時會不假思索地照著教學參考書將教學目標抄下來,卻沒有思考目標是否符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傳統的課堂教學是以知識目標為本位的,教師在教學中過于注重知識目標的達成,忽視了對學生能力、興趣、情感態度、價值觀等諸多方面的培養。由此,我們必須進行價值本位的變革,即由以“知識為本位”轉向以“學生的發展為本位”。
例如,教學《怎樣加快溶解》一課,有些學生在平時的生活中就已經很清楚地知道加熱、攪拌、碾碎三種方法都能加快溶解,但教師還是按部就班地根據教材的既定目標進行,每種過程都要讓學生再重復一次,最后得出加熱、攪拌、碾碎都能加快溶解的結論,這就是教學目標定得太低,不符合學生的實際。如果改成探究溫度、攪拌、碾碎哪一樣對溶解影響更大就好一些。因為在這種探究實驗里,首先得把其中一個量固定,改變其他的兩個量來進行比較,這種實驗方法在叫比較實驗法,在實際中的應用是非常廣泛的。讓學生能夠體驗到什么叫比較實驗法,實在比單純讓學生重復他們在生活實際里已經做過的實驗好得多。
二、備材料——明確用什么做
科學課的教學離不開實驗探究,而要探究就得有材料,因此材料的準備成為一節課的必備條件。上課過程中的觀察探究則是科學課最關鍵的一個環節。如果沒有材料空談活動,那就是紙上談兵,如觀察探究不夠充分,則是有形無實。實驗材料成了小學科學課中一個相當重要的組成部分,它是學生開展科學探究的基礎,也是科學探究有效性的一個基本保證。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科學實驗材料準備存在很大的問題,解決不好直接影響科學探究的有效性。
科學探究要面向全體學生,要求每位學生都要參與探究活動,都有動手操作的機會。但是也有許多實驗由于實驗條件有限不能滿足,例如,《使用工具》一課中選用什么工具取鐵釘、螺絲釘和圖釘這一活動,如果人手一份材料的話,每位學生都要準備羊角榔頭、剪刀、鐵釘等許多材料,這對科學教師來說準備起來比較困難。所以很多時候,我們的材料可以讓學生自己去準備,讓學生體會材料的選取體驗準備過程中的得與失。我相信這個過程一定可以促進他們對科學的興趣,激發學科學的欲望。
三、備活動——探究的關鍵,課堂的成敗
科學課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是由一個個活動組成的,教師需要帶領和指導學生進行大量的觀察實驗、動手操作等活動進行科學探究。因此,備好教學活動是一節課的靈魂。教師要通過核心問題來由淺入深、層次分明地引導學生進行探索與發現,合理地安排學習活動。如果一節課上有幾個活動,那么活動之間應該有目標、有層次、有重點、有拓展。
拿《點亮小燈泡》來說,可以由嘗試點亮燈泡——觀察燈泡構造——再次點亮燈泡——多種方法點亮燈泡四個活動構成。我們可以靈活地使用教材,真正做到“用教材,而非教教材”。根據我們實際需要去改變教學順序是完全可以的。
另外,如果課堂活動多的話,教師更要規劃好時間,合理利用,這又要求我們要區分好實驗的主次,哪些可以做演示實驗,哪些是學生實驗。
四、備變化——預測教學變故,提高學習效率
課堂上往往會出現意料之外的情況,我們不能對此“措手不及”,要有化險為夷的精神,把課堂小插曲轉為精彩的生成。因此,教師備課時可以對學生在課堂上可能出現的問題有一定的預測,并做出應對的預設。
在教學《傳熱比賽》一課時,對于銅、鐵、鋁誰傳熱快這個實驗,由于是讓學生自己準備材料的,事先要求準備同樣粗細、同樣長度的銅鐵鋁棒,學生基本準備到位。但實驗過程中,有的小組發現鋁傳熱比銅快了些,有的小組發現銅比鋁快,這樣的矛盾把課堂一分為二,學生都相信眼見為實。課后我和學生一起尋其原因,最終發現原來有的小組買的銅棒并不是純銅的。我想和學生一起證實結果的過程,也是個學習科學的過程。
五、備板書——明確教學主線,清晰思路
板書能夠使課堂教學的主線清楚地呈現出來,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板書應該在備課過程中得到體現。
在教學《馬鈴薯在水中的沉浮》一課時,由于這節課有兩個活動:一是探究兩種不同的液體;二是通過調配使馬鈴薯浮起來的液體。根據這樣的教學順序,我起初設計的教學板書是“水溶解了物質”“一定量的物質溶解在了水中,才能改變物體的沉浮”這樣的兩段話。但課后自己經過反復思考,覺得這樣的兩段文字完全可以合二為一“水溶解了一定量的物質,才能改變物體的沉浮”。這樣的板書簡潔明了,學生也容易理解。
六、備反思——二次備課,促進成長
我們的備課都要求二次備課,那么兩次不同備課中一定有很多教學感受值得記錄。“反思”是教師成長最有效地途徑。在新課程實施的過程中,教學反思也被視為構建有效課堂教學,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
教師應對實際的教學情況進行比較分析,找出問題的關鍵,把影響教與學的因素綜合出來,記錄在教學反思中,日積月累,不斷豐富自己的教學經驗。在教學反思中可以把閃光點扼要地記下,寫下該活動的特點,以便于日后有重點有選擇地采用教法,設計教學程序,做到一課一特色,課課有特色。久而久之,有利于形成一個教師個性化的教學特色。
總之,備課是教師的重要的一項工作,備好課才能上好課,讓我們科學地備課,上好科學課。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