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能力的提高離不開數學解題,但題海戰術只會增加學生的負擔而難以培養思維能力,所以,教師在解題教學中要追求“質”而非“量”。而習題的變式教學無疑是一劑良方,它從一個典型且思維含量較少的題目出發,逐步進行變式。每一次的變化都要轉化為學生知識和技能的最近發展區,激發學生積極探索的熱情的同時,幫助學生梳理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
下面是筆者在中考第一輪復習中,復習有關等腰三角形知識的一節課中對一道題目的變式探究過程,與大家共享。
問題:如圖1,在△ABC中,AB=AC,當點E在線段AC上,點D在線段AB的延長線上時,連結DE,若CE=BD,求證:MD=ME。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很快有學生提出了自己看法。
學生1:若MD=ME,則M是線段DE的中點,我聯想到可以構造全等三角形,可過點E作EF∥AB交BC于點F,然后證△DBM≌△EFM即可。
通過學生自主書寫證明過程,交流展示,教師糾正,和學生一起總結如下證明過程:
證明:過點E作EF∥AB交BC于點F,(學生1的方法)
∵AB=AC,∴∠ABC=∠C;
又∵EF∥AB,∴∠ABC=∠EFC,∴∠EFC=∠C,∴EF=EC。
又∵CE=BD,∴EF=BD。
∴△DBM≌△EFM,∴DM=EM。
教師:如果交換條件“CE=BD”與結論“MD=ME”,還成立嗎?
學生2:是成立的,我們可以按照上面問題的證明思路,還是過點E作EF∥AB交BC于點F,然后證△DBM≌△EFM。
學生3:老師,受你的啟發,我在想如果交換條件“AB=AC”與結論“MD=ME”,是否仍成立。
聽到這些,其他學生都來了興趣。經過了短暫的思考。
教師:大家同意剛才那位同學的方法嗎?
眾生(異口同聲):同意,思路相同,方法照舊。
看學生熱情高漲,我又向學生拋出了下面的問題。
教師:如圖2,如果我進一步把條件中“CE=BD”改為“CE= mBD”,那么MD與ME的數量關系是怎樣的?
話剛一出口,就有學生回應。
學生4:ME=mMD。
教師:你證出來了?
學生4(不好意思的撓撓頭):沒有,我是根據經驗猜的。
教師:你的猜想很正確。對于幾何證明題,合情推理是非常重要的,當然,我們還需要通過嚴格的推理把猜想變為現實,請大家試著完成證明過程。
大部分學生都能想到過點E作EF∥AB交BC于點F,證△DBM∽△EFM。我讓學生4展示了他的證明過程:如圖2,過點E作EF∥AB交BC于點F,
∵AB=AC,∴∠ABC=∠C;
又∵EF∥AB,∴∠ABC=∠EFC,
∴∠EFC=∠C,∴EF=EC。
∵EF∥AB,∴∠D=∠MEF。
又∵∠BMD=∠FME,∴△DBM∽△EFM,
∴■=■。
又∵CE=mBD,∴ME=mMD。
有了上面的探究基礎,我向學生拋出了下面一組問題讓他們思考:
(1)如圖3,若把原題目條件中“當點E在線段AC上”改為“當點E在線段CA延長線上”,其他條件不變,則MD與ME有怎樣的數量關系,并說明理由。
(2)如圖4,若把原題目條件中“當點E在線段AC上”改為“當點E在線段CA延長線上”,同時把“CE=BD”改為CE=mBD, MD與ME有怎樣的數量關系,并說明理由。
經過獨立思考和小組討論,學生很快得到了兩個問題的答案:
解:(1)DM=EM。證明:
如圖3,過點E作EF∥AB交CB的延長線于點F,
∵AB=AC,∴∠ABC=∠C;
又∵EF∥AB,∴∠ABC=∠EFC,
∴∠EFC=∠C,∴EF=EC。
又∵BD=EC,∴EF=BD。
又∵EF∥AB,∴∠ADM=∠MEF。
∴△DBM≌△EFM;∴DM=EM;
(2)EM=DM。如圖4,證△DBM∽△EFM,證明方法同(1),這里不再贅述。
教師:當我們改變點的位置,線段的數量關系以及交換問題的條件和結論時,都可以產生一個新的問題,另外也可以在不改變原來條件的基礎上,增加新的條件,下面我們接著來看原題目經過“改裝”后的一個新問題。
如圖5,在△ABC中,AB=AC,點E在線段AC上,點D在線段AB的延長線上,若BD=CE,作EG⊥BC于G,求證:MG=■BC。
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我讓一位學生談他的想法。
學生5:我是按著原來題目的解題思路,過點E作EF∥AB交BC于點F,可以證明△DBM≌△EFM,然后可以得到BM=FM,然后我還沒想好……
學生6(迫不及待):因為△EFC是等腰三角形,因為EG⊥BC,可利用“三線合一”得到FG=CG,然后可以得到MG=BC。
學生6恍然大悟,這時一名學生舉手想表達他的觀點。
學生7:我還有另外一種辦法,過點D作DF⊥CB交CB的延長線于F(如圖6),可以證明△DBF≌△ECG,所以DF=EG,BF=CG,所以有FG=BC,然后在證明△DFM≌△EGM,所以MG=FG=BC。
學生紛紛點頭。
學生8:教師,如果把條件改為點E在CA的延長線上(如圖7)時,結論也應該是成立的。
教師:你提的問題非常好,下面請同學們小組研究一下,并寫出證明過程。
其中一個小組的展示結果如下:
證明:如圖7,過點E作EF∥AB交CB的延長線于點F,
∵AB=AC,∴∠ABC=∠C;
又∵EF∥AB,∴∠ABC=∠EFC,
∴∠EFC=∠C,∴EF=EC。
又∵BD=EC,∴EF=BD。
又∵EF∥AB,∴∠ADM=∠MEF。
∴△DBM≌△EFM;∴FM=BF。
∵EG⊥BC,∴FG=FC。
∴FG–FM=FC–BF=BC。
教師:我們還可以通過交換條件和結論等辦法,變化出更多的題目,這些留在課下供同學們繼續研究。
通過上面問題的變式探究告訴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要充分發揮例題、習題的教學功能,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機會,讓他們經歷“再發現和再創造”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使學生獲得終身學習的能力。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