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造句教學的現狀反思
造句是一項重要而傳統的語言訓練方式,它既能鞏固學生所學的字詞,又能發展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遣詞造句是寫好作文的起點。要使學生寫好一段通順的話,教師就必須加強寫句子的指導與訓練。但是,在現實中出現了以下情況。
案例1:“今天,老師要我們用憔悴來造句。”這是造句嗎?有些教師迷惑不解或判斷不定,網上甚至有不少教師為此展開了爭論:“這樣造句行嗎?”依我的觀點,這種爭論毫無必要。假如可以,這種“造句方式”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了嗎?假如可以,造句這種語言訓練方式也沒有存在下去的必要。
案例2:浙教版第九冊第3課的課堂作業本上有這樣的練習:請用“日新月異”造句。有五年級學生是這樣寫的:杭州正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教師的批改是:一個鮮紅的鉤。
我們有些教師對“造句”概念本身,理解發生了偏差;對“造句”的實踐意義,認識出現了偏差;對“造句”的指導,方法上過于簡單;對“所造句子”的品質,評判上有些隨意。于是,許多學生對造句訓練的目的性很不明確,便出現了幾種不良傾向:一是教師要求用幾個詞造句就用幾個,絕不增加。而且一詞只造一句,絕不超越。二是為了在考試時造起句來既省時又保險,力求簡單化,只有主干,沒有枝葉。三是造句的內容基本局限于校園生活,很少涉及大自然和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單調乏味,缺乏個性。
二、造句教學的重新定位
從這些案例出發,我們得靜心反思當前部分教師對“造句”的理解,重新建構“造句”的教學行為。
1.我們必須重審“造句”定義。造句,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的解釋為:把詞組織成句子。看來,造句是一項運用語言文字能力的重要基本功。于是有人說:“造句為的是檢驗學生是否準確理解了詞義并能正確運用該詞。”不可否認,理解是運用的前提,運用是理解的檢驗,但教師對“造句”的理解僅僅停留在這樣功利的目標中顯然是不夠的。造句練習的主要目的理所當然地是為了交際的需要,更是為了表情達意的需要,而并非僅僅是為了“檢驗學生是否準確理解了詞義并能正確運用該詞”。我們可否對“造句”進行如下定義:根據一定的語境需要,充分遣用詞匯,用已有的或創造的句子形式進行表述的一種言語方式。而前文案例2所述的那些造句,充其量只能算作是在“詞不離句”背景下的一種詞匯積累的方式罷了。
2.我們必須重敲“造句”標準。造句的標準是:用詞準確、句子完整、標點正確。這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標準。做到這些,說明我們的學生把句子造“對”了。可是,要真正做到也不容易。可以毫不避諱地說,當前我們不少教師所設計的語言訓練大多依然是低效的,我們的學生遣詞造句的能力依然是不強的,我們很多教師都碰到過不少學生造過前文所述的“懶漢句子”,經不起推敲的簡單句子。這樣糟糕的情況,我們平時怎么就沒有發現呢?原因就在于,在平時教學的言語對話時,教師沒有及時指正,在平時的作文批改中不夠細致嚴謹。造句,作為一項嚴謹的遣詞造句的語言訓練,也許我們應對它的標準還要重(chóng)敲、重(zhòng)敲。
3.我們可以提升“造句”品位。浙江省特級教師童承基老師為我們指明了提升方向。他認為:取材上,要有比較開闊的視野:要引導學生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可以將天文地理、世界見聞、國家大事、社會信息、所見所聞都進入造句的選材范圍。內容上,要給人比較清晰的情境感、形象感:句子言簡意賅固然不錯,但所描繪的難免形象單薄、輪廓模糊、味同嚼蠟,因此,引導學生抓住“細節”、抓住“情境”重點刻畫非常重要。情感上,要傾注比較豐富的真情實感:敘述是造句的基本表達方式,但如果引導學生在敘述中能傾注情感,表達喜好、憎惡、美丑,則更能吸引讀者的眼光。立意上,要有比較深刻的哲理性感悟:要引導學生用自己的眼光,用兒童特有的眼光去觀察世界,感受世界,評價世界。
三、造句教學的策略探索
1.理解詞義,廣開思路
(1)我們可以從理解詞義的內涵上入手。有些一詞多義的詞,我們更要指導學生根據不同的意思進行造句。如“驕傲”一詞,就有三種意思:一種是自以為了不起,看不起別人,如“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一種是自豪,如“我們為‘神舟六號’載人飛船的發射成功而驕傲”;再一種是值得自豪的人或事物,如“送牛奶的同志進門就夸好香,這使我們全家都感到驕傲”。如此,才能說是真正“全面深刻”掌握了“驕傲”一詞。
(2)我們還可以在發現詞義的使用外延上入手。如“津津有味”一詞,就可以組成“吃得津津有味,看得津津有味,聽得津津有味,讀得津津有味,講得津津有味”等詞組。然后就可以添枝加葉擴充為“什么時候(什么情況下),誰看什么看(聽、吃、讀、講)得津津有味”。詞語外延的拓展,為學生的創造打開了開放的取材空間,而句子的“逐步豐滿”則為學生創造了一個由“易”到“難”的訓練梯度。此法是造句訓練中常用且大部分詞語都可以運用的有效方法。
2.運用句式,發展語言。句式就是句子的結構形式。小學階段小學生可以掌握的基本句式有:陳述句、疑問句、設問句、反問句、感嘆句、祈使句、雙重否定句等。而學生造句時,往往只用到陳述句,這樣在句式方面就顯得呆板、單調。俗話說:“一句話百樣說。”教師啟發引導學生運用不同的句式造句不失為一種好辦法。如“敬佩”一詞,陳述句:軍需處長舍己為人的高尚品質令人敬佩。反問句:難道軍需處長舍己為人的高尚品質不令人敬佩嗎?感嘆句:軍需處長舍己為人的高尚品質多么令人敬佩啊!雙重否定句:軍需處長舍己為人的高尚品質不能不讓人敬佩。祈使句:請讓我們表達對軍需處長舍己為人的高尚品質的敬佩之情吧!
同一層意思可以運用不同的表達方式,但不同的句式具有不同的表達作用。造句時恰當地選用句式,能增強語句的感染力和說服力。
3.咀嚼推敲,提高品味。古人云:“言為心聲。”林茶居說過:“語言從來都不是孤立的存在,每個詞都布滿歷史的腳印和充盈生命的呼吸。”這為提高“造句”品質創設可能。教師在指導學生正確運用詞語的同時是否可以讓學生在造句的立意、選材、構思、賦形等方面作進一步的咀嚼、推敲、斟酌,讓學生“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然動容,視通萬里”。如此苦心審視后的造句必然在立意上得到深化,結構上得到調節,材料上得到精選。
造句是作文的重要基礎,是作文訓練的部分。因此,造句教學必須從課程改革的理念出發,依據課程標準,合理確定造句教學的目標,讓造句教學植根于學生生活,讓學生用自己的生命去造句,指導學生去咬文嚼字、品詞品句,讓造句教學流光溢彩,從而提高學生對語言的理解能力與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