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是學生獲得知識最重要的途徑,教學的有效性是在實現基本教學目標的基礎上,追求更大的教學效率與教學效益。因此,教師要設計合理的教學方法、豐富的教學活動,使課堂教學過程真正建立在學生自主探究、自主參與活動的基礎上,使學生能在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中展開學習,從而達到課堂教學的高效和優化,才能讓數學課堂綻放“有效教學”之花。
一、創新問題情境,彰顯有效教學
創設良好的問題情境,可以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激發學生達到認知心理平衡和解決問題的欲望,從而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如何讓學生積極置身于自主探究學習的有效情境中呢?我認為,教師要根據學生實際情況聯系學生生活中客觀現實和數學現實創設問題情境來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在積極情感中自主地探究、發現新的知識。如我在教學“體積”時設計了《烏鴉喝水》的故事。我運用媒體直觀演示烏鴉向水瓶里投入小石頭的過程,讓學生觀察瓶內水的變化,讓學生想:聰明的烏鴉為什么能喝到水呢?小瓶里的水為什么會升上來呢?通過動畫的演示,既激發了學生學習熱情,又使學生對“體積”這個抽象概念與熟悉的故事連在一起,使學生產生了一種強烈的學習動機,一開始就轉變為探究知識的主人。接著,我引導學生將土豆放入裝有水的杯子中,讓學生體會水位上漲和烏鴉投入石塊喝到水是同樣的道理,因為土豆和石塊擠占了水的空間,而且土豆、石塊的大小決定水位上漲的高低,從而感悟到土豆、石塊占空間有大有小,水到渠成地引出“體積”概念。整個過程輕松自然,學生學得趣味盎然,在潤物細無聲中實現有效教學。
二、創新教學模式,促進有效教學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最有效的學習是使學生對學習過程的體驗,它能給予學生自主構建知識和情感體驗的空間,激發學生思維。如數學“旅游費用”時,我引導學生根據旅行社推出的購票方案進行思考、猜測、分析、計算等數學活動,鼓勵學生多角度思考,從不同人數、不同方案中,優化出最經濟、最優惠的方案。讓學生在“對比中思考,在思考中發現”,使學生能夠依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數學知識體驗解題策略的多樣化。又如,教學“三角形面積”時,我啟發學生運用“割”“補”“拼”的方法把三角形轉化成已學過的平面圖形來推導。由此可見,創新教學模式,鼓勵學生多想、多問,在學習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使課堂教學更有效。
三、創造自主實踐,強化有效教學
新課程標準注重“給學生一個空間,讓學生自己往前走”的教學設計理念。如“體積單位”教學中,我利用學生已有知識為背景,先讓學生回憶長度單位、面積單位,讓學生說出兩種單位的區別,想一想物體體積的大小要用什么來表述。然后,我讓學生拿出1立方厘米正方體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從而形成1立方厘米表象,隨后用1立方厘米積木拼幾個長方體模型,說一說這些長方體體積是多少立方厘米,從而抽象出“立方厘米”這個單位。建立了“立方厘米”的經驗和方法后,學生自己可利用類比、遷移方法去創建“立方分米”“立方米”體積單位,特別是讓學生體驗“1立方米”正方體的空間大小。使學生充分感受1立方米大小的實際意義。如“圓的認識”,中我讓學生自己在圓形紙片上通過對折、展開、再對折、再展開,反復折幾次,在實踐中認識圓心、半徑、直徑的名稱和相互間聯系,知道了兩端都在圓上的線段直徑的名稱和相互間聯系,知道兩端都在圓上的線段直徑是最長的一條。這樣在課堂上的學習突出了“參與”“靈活”“自主”學習方法,強化了課堂有效教學。
四、關注預設與生成,立足統一和轉化
一位教育名家指出:實現了預設與生成的“統一”和“轉化”,我們的課堂才是充滿生命活力,才是最有效率的。聽課時,我們常常看到這樣的現象: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時地關注自己手表的時刻:在學生回答出所需的要點時,為了急于完成自己的板書而將自己的背影留給正在發言的學生;當下課鈴聲響起的時候,教師匆匆忙忙將尚未完成的教學環節交代。我們不能否認課堂教學要有時間觀念,我們也不能回避教學任務,但教學中任務意識太強,對預設與生成的關系沒有清醒地認識,缺乏對預設與生成的“統一”和“轉化”理念的把握和教學機智。
在傳統的教學中,我們十分注重形式化的設計,按照預定的目標、內容、環節、方式和預定的時限來展開。結果,一節課整個教學活動非常緊湊,極具觀賞性,卻恰恰忽視了一個最主要的現實——真實的教學情境。真實的教學情境是具體的,不確定的,是動態生成的,特別是學生在學習中的問題更是具體的、不確定的,態度與情感的投入也是伴隨具體的教學情境而來,是動態生成的,需要在教學過程中才能呈現出來。我們可以預設它,卻無法預先規定它。教師的教學智慧,恰恰是應該表現在根據具體的教學情境而做出判斷和處理。也就是說,教學的起點應該是學生現實的學習狀態,學生的困惑、疑問和需要應該成為教學的主要生長點。教師和學生在相互激發下,消除困惑、解決問題、滿足需要、交流情感的過程,就是學生自身獲得進步、發展和成長的過程。
有了這樣的思考,我們就會發現,在教學中改變和調整事先預設的教學步驟,是常有的事,這也應成為教師必備的心態。教學設計作為教學活動的預案,把學生可能出現的問題想得充分一些,尤其是涉及多種教育資源的整合時,多一些準備,總是必要的,但預設仍舊是預案,必然有改變的空間。有了這樣的認識,我們的課堂就不再是只有教師的預設和展示了,在教學中,我們就會更為關注課堂上師生態度與情感的投入,師生共同參與學習的過程,哪怕是幼稚的答案、片面的理解、甚至是錯誤的東西,都會成為我們寶貴的財富。如果說,傳統課堂把“生成”看成一種意外,那么新課程則把“生成”當成一種價值追求,把“生成”當成彰顯課堂生命的活力。同時,真正的新課程又不排斥預設,預設是為了更好地生成,一堂充滿“生成”活力的課離不開恰到好處的預設,教師只有把課堂營造成精心預設與即時生成相統一的多元發展過程,才能達到課堂教學的真正意義上的有效教學。
教學是一門藝術,數學課堂有效教學是情智共生的課堂,只有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尊重學生、啟迪學生心靈閘門,才能不斷地去引導學生探索新知,才能讓數學課堂“有效教學”之花綻放得更加絢麗。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