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數學教學要全面發展不僅要關注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四基”的獲取掌握情況,同時還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關注學生情感、態度等方面的發展。課改下的數學教育希望我們教師能夠主動地創設有利于促進學生多方面發展的情境,在學習的過程學會學習的方法,讓“事倍功半”轉換為“事半功倍”。那問題的關鍵就在于所創設的問題情境是否“有效”。
關鍵詞:有效;目標;研究;及時;生活
數學教學在課改下,越來越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學生的自主學習有了空間,學生的思維得到了發展,課改還給了學生一個自由民主、充滿生機活力的課堂。
一、鎖定目標,把好原則
一節課的關鍵就在于教師擬定的教學目標是什么,是否能尊重學生的學情發展需要。因此,教師創設的問題情境要緊貼學生實際所需,不能因為情境而情境,而應是教學內容的需要,可以促進幫助學生主動地去學習,去觀察思考、去發現問題等等。
案例一:五年級“統計”
課一開始,教師為學生創設了一個情境,播放視頻。不同的車輛從一座大橋上通過,要求每個人邊看邊數,看看2分鐘內各種車輛的數量。在第一次進行計算的過程中,學生數得比較困難。這時針對學生出現的心理需要,讓學生自己想有什么辦法既輕松又準確地數出不同車輛的數量?激發學生要小組合作的意識,小組中每人數一種車的數量。小組進行分工,再次重播視頻。學生收集數據并填表。然后小組進行討論:從條形統計圖中你獲得了哪些信息?
這樣有序地組織教學活動,不僅僅是填寫整理數據的過程,了解什么是統計圖這樣的教學目標,它還可以讓學生體會到小組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這樣可以看出每個人對于目標的理解程度不同將直接影響學生的自我發展。
二、調查研究,投其所好
一個學生要對數學產生興趣,才能喜愛數學,才能學好數學。如今創設情境的形式多種多樣,有小故事情境、場景再現情境等。教師在課前必須對學生要有所了解,如他們有什么特點,有什么喜愛的動畫片或動畫人物,喜歡玩什么,喜歡聽什么等等。通過調查,教師應選擇學生熟悉的喜愛的情境方式進行教學。
案例二:三年級“長方形與正方形周長的計算”
談話引入:同學們聽過《龜兔賽跑》的故事嗎?大家都聽過,那《龜兔賽跑后傳》你們聽過嗎?
教師播放課件龜兔賽跑的動畫并配有錄音。錄音內容是:上次小兔和烏龜比賽跑步,小兔因為睡覺輸給了烏龜后,小兔子很不服氣要求要和烏龜再比一次。裁判長大象規定小兔子跑第一個長方形操場,烏龜跑第二個正方形操場,跑一圈,看誰先跑完。小兔子子一見操場就喊起來:“不公平,不公平……”
教師提問,小兔子為什么要叫起來呢?這樣引出要比較長方形與正方形的周長是多少來判斷是否公平。學生就在小故事的情境中發現了問題,再去驗證問題,從而在快樂的情境中學習了本節課的內容。
這樣的課堂充滿了生機與活力,學生經歷了由發現問題到分析問題到解決問題這樣的一個過程。
三、抓住問題,及時提問
課堂教學的過程是一個學生多元化學習的過程。每個學生都有著自己的想法。在面對教師拋出的問題,學生的答案是五花八門的。怎樣收集有效的資源,才能有效地幫助我們的教學呢?這就需要教師在收集資源的時候,能夠對學生的問題進行有選擇加工并使之變成一個好問題,這樣的問題一節課一個就好。
案例三:二年級“確定位置”
在教學的第二個環節“體會感悟,學習新知”中,有這樣的一個環節:
師:瞧,來了這么多的小動物,你們都認識吧!這個是誰?這個呢?看樣子大家都很熟悉這些小動物。
學生能夠很快地說出這些小動物的名字。
師:在這么多的小動物里,有一個是教師最喜歡的,它在第二排第四個,你能找到它嗎?
教師請了四個學生來猜測那個小動物。
在學生情趣盎然的情況下,教師進一步抓住學生“好奇”這一心理特征提問,讓學生猜猜那個第二排第四個是誰?學生憑借自己生活中數第幾排第幾個的習慣經驗來猜。于是就有了四種不同的答案。在這里教師的及時提問恰到好處,不僅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教師從學生的猜測回答中了解到了學生課前學習的基礎。
師接著問:看樣子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你們一共找到了4個小動物,教師記得灰太狼是你找的,你能說說你是怎么找的嗎?
這一問才是整個環節的畫龍點睛之處。這一問打破了常規了的教師全權教學新知的手法,而采用由學生說自己的想法來帶領大家學習新知,真正地還原了課堂教學的本色,是學生自主學習的課堂。
縱觀整個環節,看似教師隨意的提問都能使課堂充滿生機、實現教學目標,其實這里的隨意卻并不隨意。
四、聯系生活,用于生活
數學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這是一個不變的真理。我們要培養學生有一雙聰慧的眼睛,會在生活中發現問題,還要培養學生有一個會思考的大腦去解決運用問題。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可以選擇學生在生活中經常見到的事例作為情境。這樣,讓學生覺得很熟悉沒有距離,還有一點點的好奇,這就是身邊的,有什么奧秘嗎?自己發現了嗎?
案例四:五年級“圓的認識”
如教學“圓的認識”,在課末用電腦動畫顯示:
唐老鴨坐在一輛車輪是正方形的車子上顛簸。
師:唐老鴨舒服嗎?為什么?
學生憑借生活經驗提出車輪應做成圓形的。
動畫顯示:唐老鴨坐在一輛車輪是圓形但車軸不在圓心上顛簸。
師:車輪已改成圓形的,為什么唐老鴨還不舒服?
學生依據剛剛所學的知識很容易想到:要使汽車不上下顛簸,必須使車軸至車輪的距離處處相等,因此車軸必須裝在圓心處。
最后動畫顯示:唐老鴨坐在經過學生改進后的汽車上“嘎嘎”直叫,教師語言配合:唐老鴨在謝謝我們大家呢!這個問題情境具有強烈的趣味性,讓學生在笑聲中鞏固了所學知識,并體驗到了知識運用在實際生活中的成功感。
小學數學教學要全面發展不僅要關注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知識獲取掌握情況,同時還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關注學生情感、態度等方面的發展。因此,作為一線教師的我們必須要不斷地更新自己的觀點,吸收外界的知識充實自己,讓我們的課堂越來越有生機,越來越有活力,真正地創設問題情境的有效性。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