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縱向品讀——向文本語境更深處漫溯
朱熹說過:“讀如飲食,從容咀嚼,其味必長;大嚼大咽,終不知味也。”我們的語文課堂就是要引導學生細細咀嚼那些散落于文本內容之中、凝聚作者內心情感的關鍵詞語,由詞語的本義出發,探究詞語在文本中的語境義,引導學生“披文入情”“循文明像”“據言得意”,引領學生向文本語境更深處漫溯,最終,“得他滋味”。
如《負荊請罪》一劇的第二幕主要描寫了廉頗真心請罪的經過。教學中,我緊扣一個“跪”字,由學生的生活體驗出發,進行縱向品讀,幫助學生走進廉頗內心深處。
師:同學們自由讀了第二幕之后,你感受到一個怎樣的廉頗?
生:知錯就改的廉頗。
生:真心認錯的廉頗。
生:懺悔的廉頗。
師:你認為劇本中哪些詞句最能打動你,讓你感受到一個真心改錯的廉頗?
生:“廉頗連忙跪下來”中的“跪”字。
師:同學們,你們曾經給誰“跪”過?
生:爺爺、奶奶。
生:爸爸、媽媽。
師:他們都是長輩。而廉頗給誰下跪?
生:藺相如,和他同輩的人。
師:古人說“男兒上跪天,下跪父母”,而廉頗跪的是藺相如,從這一個“跪”字,你感受到什么?
生:廉頗真心誠意的請罪。
生:廉頗發自內心的悔改!
據蔣成禹先生歸納,文學理論界在語言解讀觀點上主要有“兩層意義說”,即外層和內層(深層)。外層指由文字語言所直接呈現的意義。內層指由文字指向與外部相聯系的外部世界所構成的意義。在學生的生活中,只有給長輩才下跪,以示對長輩的尊敬。這是學生閱讀文本前的視野,也是“跪”的外層意義。而廉頗是給藺相如下跪,同輩人間的下跪,不只是尊敬,更是一種真心的懺悔,這是“跪”的內層意義。這樣,在生活與文本的碰撞中,學生對“跪”的理解由外層深入到內層,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由于有了學生對“跪”的親身體驗的參與,學生對“跪”的理解、對廉頗懺悔的真心感受不再是游離于學生精神之外的感性符號,而是獲得了浸潤著學生感性生命的個性內涵。
二、橫向品讀——向生活語境更廣處漫溯
漢語中許多詞語具有形象性,富有獨特的情趣和意味。同一意思在不同的語境中需要使用不同的詞語來表達。同一詞語在不同的語境中可以表達不同的意思。因此,閱讀教學中,我們不妨從生活語境出發,關注并研究文本中出現的詞語,通過對詞語的橫向品讀,舉一反三,引導學生向生活語境的更廣處漫溯,感受漢語言中詞語表情達意的豐富性。
如《清平樂·村居》是辛棄疾筆下不多見的一首質樸、清新的田園詞。初讀教學中,學生在反復試讀后,教師點撥:“讀的時候,你覺得哪些字的讀音須要提醒一下呢?”當一個學生說到“溪頭臥剝蓮蓬”中“剝(bāo)”容易讀成“bō”時,教學中出現這樣一個細節:
師:把蓮蓬的皮去掉叫——
生(齊):剝蓮蓬。
師:把蘋果的皮去掉叫——
生(不假思索地,大聲地)剝蘋果。
師:錯了!
生(頓悟):削蘋果。
(教師板書“削”字,把“剝”和“削”連在一起。)
師:把這兩個字連在一起怎么讀呢?
生(齊):剝削!
師:又錯了!
生(頓悟)剝削。
笑聲中,學生掌握了多音字“剝”和“削”的讀音。學生反復試讀故事,讀書的熱情高漲,一會兒就讀準了字音,讀清了節奏,讀出了停頓、韻腳。
再如,一位教師在教學《隔窗看雀》,引導學生理解“育雛”一詞時。
師:“雛”,幼小的鳥,剛出生不久的鳥。所以,剛出生不久的鷹,叫——
生:雛鷹。
師:再考考大家:剛出生不久的馬,叫什么——
一生喊:雛馬。(眾生笑)
師:雛,只指鳥。剛出生不久的馬,叫——(邊板書,學生邊讀——馬駒兒)
剛出生不久的牛呢?(邊板書,學生邊讀——牛犢兒)剛出生不久的羊呢?(邊板書,邊讀——羊羔兒)
師:所以說,中國的漢字是很有趣的。
毋庸諱言,對語言基礎知識的準確把握和靈活運用,是一個人語文素養的重要體現。而要做到這一點,閱讀教學責無旁貸。反觀上述兩個課例,教師沒有在詞語的微言大義上下工夫。而是巧妙地聯系學生的生活語境去認識“剝”在不同的語境中的不同讀音及對不同動物的雛兒的不同叫法。學生學得有趣,領悟得深刻。學生在字詞的相同意義不同讀音、不同說法的橫向品讀中鞏固語言基礎知識,學會準確運用語言。同時,深刻體會漢語語境的廣度,領悟到漢語言的精妙與趣味、博大與精深。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