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是最接近生活的一門課程,它是知、情與意的結合。在語文課堂上學生不僅收獲知識,而且能獲得審美教育,在情感和意志上得到升華。因此,初中語文教育也應該與現代教育和社會發展相適應,教師應該充分挖掘語文課堂教學的內在魅力,使語文課堂成為學生樂知和求知的樂園。
一、樂知教育
在目前語文教學中,存在著一個很普遍的問題是:教師是知識的“信息源”,教師的職責就是一味地向學生灌輸課本知識,在課堂上長篇大論地講;學生則是成了“被填的鴨子”,沒有充分獨立學習和思考的余地,學生對知識只能機械模仿,死記硬背,導致不求甚解。結果是學生或者具有一定的基礎知識,但思維力和想象力沒有得到全面發展,這樣的教學模式最終影響了學生能力的發展,同時抑制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談過正確的學習方法,比如在《論語》中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在現代教育中仍適用。學習與思考是同時存在的一對關系,所以在學習時應該有強烈的求知欲,要充分獨立的思考。所以,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給語文課注入新的活力和激情,讓學生主動愉悅地去探究它,這樣的教學活動會把被動接受知識變成主動學習,甚至還會把艱苦的學習變成一種快樂的享受。大家都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和教學目標時要以學生學習的興趣點為切入點來展開教學活動,只要對所學知識產生興趣,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才能形成一種獲取知識的強烈欲望,才會在知識的海洋中收獲知識,苦中取樂。例如,魯迅的文章有著很深的內在意味,有著“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味道,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設計時要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讓學生充分感受課文內容的趣味性,以便領悟文章主旨。魯迅先生的文章在初中課本中選入了幾篇,并且都是要求重點講解的課文,語言上精煉簡潔,篇幅較長,如果按照常規的串講教學模式,就是羅列知識,學生會厭惡課堂,最終影響教學效果。所以教師在講解魯迅的文章時應該以學生學習興趣為主,引導學生快樂學習。
初中語文教學的樂知教育,是以學生個人全面發展需要出發,從情感來對學生進行健全的人格教育。這種教育是在向學生傳授各種語文知識的同時進行素質教育,它是以學生為主體,以快樂為中心,使學生身心愉悅的一種教育模式。
二、情感教育
教學活動是教師和學生的一種雙向互動的情感活動。在教學活動中,教師的情感和學生的情感應該處于“良師益友”的和諧狀態。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師生的協調是以情感為紐帶的,教師應該以豐富的感情投入到課堂教學活動中,至此學生會從中受到感染,并有所感悟,這樣學生學習的潛質才會得以充分發揮。因此,教學活動中教師愉快的情感是學生學習的催化劑,當學生處于生動活潑的教學活動或者情境時,學生的學習情感會受到感染,此時學習的主動性便油然而生,促使他們對知識的渴望和渴求。
情感教育還體現在教學活動中要有一個良好的教學氛圍。良好的教學氛圍是孕育學生學習主動性和創造性的場所。而在初中語文的課堂教學活動中,良好的教學氛圍的營造是建立在和諧的師生關系基礎之上的。因此,良好的教學氛圍的營造,教師必須親自參與到學生的學習活動中,使學生真正地,或者身臨其境地感受到語文課堂教育的快樂和愉悅,得到情感上的享受與升華。此外,教師還要把自己的角色進行定位,一定要做到和學生處于平等、和諧的關系。教師應把學生當成朋友來交流,要尊重學生、呵護學生,要經常與學生談心和交流思想,從而,以人格魅力感染學生,贏得學生的信任與尊重。在某種意義上說,在語文課堂中,需要營造一種與教材內容相一致的教學情境和教學氛圍,使學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從而形成一定的情感基調,更好地體會文章內容。
語文教學活動中情感教育的良好運用,有助于學生的學習。師生之間情感交融,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的潛質才能更好有效的發揮。
三、審美教育
語文教學需要寓教于樂的審美教學。在初中語文教學活動中,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是教學目標所要求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該使學生有美的體驗和感受,使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得到一種美的享受。對古詩的教學就體現了這一審美教學。
古詩的語言簡練,內容豐富,包含性極強,因此,對詩歌的欣賞是一種美的享受。比如,杜牧的《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詩中對幾處景物的描寫,如深秋的高山、彎彎曲曲的石徑、飄渺的白云、若隱若現的人家和紅得似火的楓林,就把深秋時節山野的面貌勾勒出來,構成了一幅清新明麗的深秋山野圖。
對古詩的學習,只是從語言出發是不能全面獲得詩的內核,所以要把“詩”與“畫”和“情”結合起來進行教學,從古詩中所描寫的畫意,喚起學生豐富的聯想,讓學生在有形的畫面中體會那蘊含在詩中的情趣和不盡之意,領會詩的意境美。例如,孟浩然的《春曉》一詩,句句寫景,句句含情。詩人傾聽鳥啼,回憶風雨,猜想落花,把愛春和惜春深情,寄托在對落花的嘆息上。從有限的字里行間以及詩的畫面來看,看出詩人描寫“啼鳥”“風雨”“落等景物,如果再把這些跟作者的情感結合起來時,則體會出詩中“不覺”情感,進而把握出詩人對春天的深情。
古詩的意境美是作者把畫面景物描寫和作者情感結合一起的升華,是作者的審美體驗和情感的表述。詩人用這種簡潔跳躍的語言符號創造了令人回味無窮的意境,使人有種審美的體驗。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培養學生感受美和創造美的能力,要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
綜上所述,語文教學應該以課堂教學為主,同時要全方位地把學生的語文學習同他們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結合起來。因此,語文教學既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滿足學生獲取知識的愿望,使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在情感和審美上得到享受和愉悅,從而使課堂教學更富有趣味性、知識性和審美性。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