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的目的是不走老路,既遵循事物發展的規律,又對事物的整體或其中某些部分進行變革,從而使其得以更新與發展的活動。可以說沒有創新就沒有發展,未來的社會是創新的社會。江澤民同志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不斷發展的動力。”學校教育既是培養創新人才的基地,又是啟發創新思維的關鍵。中學生正處于思維敏捷、充滿活力的青春期,也是思維能力與創新能力形成的重要時期。因此,培養中學生的創新意識是時代的要求,也是社會的需要,更是教育的根本。所以,教師在教學中應不斷加強新觀念、新思路、新手段、新方法。在中學化學教學中運用創新教育,它不是以教師的“指揮棒”來統一學生的思維,而是要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中創設一定條件和氛圍,引導、啟發學生去領悟、探究化學的本質與現象變化過程,從中掌握新知識,獲取新信息,要求學生要從多角度、多方位、多層次思考問題。通過想象、判斷、推理和綜合分析,總結、歸納出物質的現象和本質,這就是中學化學教學中的創新教育。在化學教學中,筆者嘗試了以下幾種做法。
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學生對知識的一種渴望,一旦學生喜歡上了某門課程,他們會不由自主地去學習、去鉆研,教師要用各種教學方法和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創設一些懸念的化學課堂實驗,利用所學的化學知識在日常生活中的運用,還有學好化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等知識,這樣,學生對化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有了學習興趣才會有學習的欲望。教師也可利用化學領域的名人名家等先進事例來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波義耳在一次偶然的實驗中由紫羅蘭遇酸變紅的現象發明了酸堿指示劑。門捷列夫由原子的質子數的變化發現了元素周期表。講燃燒時,教師介紹了拉瓦錫敢于向當時的燃素學說挑戰,提出了自己的氧化學說。阿拂伽德羅、道爾頓不迷信五行學說提出了分子—原子論……通過生動有趣的化學故事和實驗來教育學生養成創新習慣與膽識。
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化學課外實驗以擴大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望。如爆炸實驗、鈉與水反應等。可以激發學生主動探索科學的奧妙與真知。教師要善于創設問題與情境教學環境,理論聯系實際,講解化學在日常生活、特別是尖端科技等各個領域中的巨大作用。另外,化學教師良好的專業素養、幽默風趣的授課語言、親切自然的教態,也對學生學習化學起著不可或缺的情感作用。
二、鼓勵學生大膽創新、培養學生敢于創新
根據化學學科具有新穎性、獨特性、想象性、操作性,再結合化學學科特點,以達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創新能力不是憑空而來,而是要腳踏實地的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直到解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想象,不斷開發智力,不要總是依賴教師的答案進行思維,更不可以停留在書本、教師等固定的思維模式里。例如,學習酸、堿、鹽、氧化物之間相互反應的知識時,教師用實驗證明CaO能不能跟H2O化合,CuO能不能跟H2O化合;怎樣鑒別MgSO4溶液和MgCl2溶液,怎樣用Ca(OH)2制取CaCl2。教師可先讓學生運用課本學到的知識回答問題,讓學生自主分析、主動探究、總結歸納,通過實驗,這樣提高了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也為學生積極創新、敢于創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精心創設實驗情境,不斷培養創新思維
化學課程是一門以實驗為主的自然學科,通過化學實驗,讓學生了解化學科學的奧妙,探索自然科學的現象和原理。在化學課堂的教學中,實驗一直是探究問題、獲取知識與創新的重要手段。化學實驗不僅能讓學生掌握一定的化學知識和實驗技能,還能夠綜合運用這些知識和技能,鍛煉學生的創新思維,增強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化學實驗在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學習欲望和創新能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作用是其他學科無法代替的。
如用足量含雜質的食鹽(雜質不溶于水)配制成m克a%的NaCl溶液,實驗操作有以下操作方法:①稱量;②過濾;③蒸發結晶;④計算;⑤溶解;⑥干燥;⑦洗滌。我讓學生先思考用什么方法操作實驗?學生回答后,教師再總結分析。正確的操作順序是可分為兩個基本實驗操作,即:粗鹽的提純和用純凈的食鹽來配制一定質量分數的食鹽水。粗鹽提純的操作應該是:⑤②③⑦⑥;(粗鹽提純時,必須經洗滌和干燥兩步操作,否則有可能引起實驗的誤差(結果偏小)。配制的操作應該是:①⑤。在提純和配制的操作前,一般應先進行計算,以確定大致需多少粗鹽。所以,正確的操作順序是:④⑤②③⑦⑥①⑤。另外,培養學生的想像力和思維能力也不容忽視。使所學的化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相聯系,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四、充分利用科技活動,提高綜合創新能力
在培養學生的創新活動中,也要注意聯系生活實際。比如,正確認識和利用一氧化碳(CO)知識在生活中的現象:一氧化碳是一種有毒氣體,也是一種可燃氣體,帶有一定的危險性,在生活中的煤炭燃燒時可以產生,它的用途是可以作冶金工業上的還原劑以及氣體燃料,它還會污染環境等知識。這樣,學生能夠感受到化學就在我們身邊,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樣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式思維,有助于創新能力的提高。為學生的創新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知識的運用要靠平時的積累。化學注重知識的社會性、實用性。因此,教學中如何將社會性、實用性、創造性相融合是值得我們探討的問題。因此,在化學教學中,教師要想方設法開展各種有益科技活動。如組建科技課外興趣小組,創建科技活動場所,有計劃、有目的地開展科技創新活動。通過學生的認真鉆研、教師的細心指導,充分發揮學生的創新能力,在科技活動中,從學生完成教師布置的科技小實驗到結合課本,運用平時積累的一些課外知識,拓寬知識范圍,再動手實踐一些有趣味性和創造性的實驗。同時,教師要正確引導學生撰寫科技活動心得體會,總結學生的創新成果,充分展示學生的創新才華,真正提高學生的綜合創新能力。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