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聾生由于聽覺障礙,不能清楚地表達自己想說的話。還有的學生因膽怯心理,怕自己說不好,干脆不說。但聾生畢業后必須與健全人接觸,如果語言表達能力太弱,將很難適應社會交往的需要,會給他們的生活、學習和就業帶來終身的困擾。本文從聾校數學課堂的特點講了聾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策略。
關鍵詞:數學課;表達能力;聾生
聾校的每一個教育教學環節都應補償聾生的言語缺陷。那么,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聾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一、豐富聾生數學教師的課堂語言
聾生由于聽障,視覺發育要比正常的孩子靈敏一些,因此他們視覺的模仿性極強。在教育教學中教師是學生現實的榜樣,要讓聾生的語言通順、流暢、豐富,教師的語言必須是通順的、豐富多彩的。教師應抓住一切時機給聾生創設一個交流的平臺,引導聾生通順流暢、豐富多彩地表述。在一年級聾校數學課上發現一個聾生回答“2+7=8”出現錯誤時,教師立刻伸出小指說“錯!”然后示意他坐下,然后隨即指向另一個學生,用表情示意那個學生來回答。通過這樣一個簡單的對話,發現許多聾校的教師數學課師生交流簡短、生硬,沒有普通小學教師的語言豐富,語句優美。
筆者通過調查發現:大多數聾校數學教師認為聾校數學課的交流語言沒有必要說太多,有時只要用簡單的表情、動作,就能完成教學過程。還有人認為數學語言本來就要簡明扼要,不需要華麗、豐富的語言,也有教師認為補償語言缺陷是語文課的任務與數學課無關。其實不然,聾生學習語言不光靠語文課,聾校的每一個環節,教師的語言都讓學生耳濡目染,均是聾生學習語言、補償他們言語缺陷的好機會。如果教師能抓住學生回答錯誤這個時機展開豐富的語言交流,那么學生不僅學到了數學的計算知識,同時還補償了聾生語言缺陷。教師可以這樣說:“這個答案準確嗎?誰有更好的答案?”其他學生回答后,教師還可以小結:“只有看題時細心,做題時一絲不茍,才能把題做正確。”教師還可以讓學生來小結:“簡單的題會計算錯的原因是什么?”
二、抓住一切機會讓學生“讀、說”
(一)要有目的地讓學生多讀、多說
學生能力的培養和提高,離不開有目的、有計劃的教學和訓練。數學的語言邏輯性很強,教師要有目的地培養學生說,哪怕只是從簡單的一句話訓練開始。對于概念、公式、法則就讓學生多讀,多說,才有可能正確地運用數學語言來表達數學對象之間的邏輯關系。數學教師還要抓住機會讓學生多讀、多說,從一個簡單的算式或口答,引導學生讀題,說說自己的解題過程,說說自己的答案,說說他人答案正確與否,錯誤的原因分析等等。
(二)讓學生愿“說”
聾校的數學教師要千方百計地引導聾生說,這樣才能提高聾生的語言表達和他人的交流能力。教師應引導學生分層有序地進行口頭表達。比如在教學圓的畫法時,學生操作完畢后讓學生說說畫圓的過程,教師可以這樣引導學生:“用圓規畫圓時首先量什么,然后定什么,最后怎么畫?”這樣先給學生一個框框讓他去補充。學生有了“首先、然后、最后”指引后,就知道如何分三步來表達畫圓的過程了。這樣先給學生一個拐杖,幫他們走,慢慢地再撤掉輔助,他們就會走得更穩了。學生有了層次,也知道從何處說起,也會樂意表達。對于一些復雜的應用題,教師更要幫助分析,按層次分析,有步驟地讓學生說出意思。
三、在操作中強化聾生的數學語言
(一)在應用題教學中培養學生文字語言與數學語言互譯能力,提高應用能力
在講解應用題時要巧妙地鋪設語言階梯。如在教學“40個同學做紙花,平均分成5組,每組有幾個同學”時,我首先引導學生弄清題意:這道題主要講了什么事情?先告訴了我們什么?再告訴了我們什么?要我算什么?只要說清了這幾句話,學生就從應用題的生活語言中找出了條件和問題,抓住了理解應用題的關鍵。接著,我讓學生口述解題的思路,根據“要分的總數寫在前面作被除數”,“平均分的份數寫在后面作除數”,引出“40÷5”,轉化為“數學式子”,使學生會用日常“生活語言”轉化為“數學語言”,再轉化為“數學式子”,通過兩個“轉化”的數學語言階梯,來發展學生數學語言,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二)運用數學日記進行語言彌補活動
讓學生運用語言表達學習過程,書寫自己數學學習中的新思想、新方法、新發現與體會,使其做到眼到、手到、心到、口到和耳到,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及聽力。
總之,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我們要重視培養聾生的數學語言能力,創設一定的交流平臺,讓聾生主動參與交流,同時利用數學課的特點,補償聾生的言語缺陷,讓聾生得到全面發展。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