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感是個人對語言直覺的感知、領悟和把握的能力。朗讀是幫助學生理解語言、培養語感、陶冶情感的重要手段。因此,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在讀中品味語言,領悟語言魅力。本文從創設情境、角色表演、揣摩比較、示范啟發等方面分析如何優化朗讀教學設計,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
關鍵詞:情境;揣摩;表演;示范;語感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在讀中品味語言,體會作者及作品的情感態度,學習用恰當的語氣語調朗讀。”朗讀教學對語感培養很重要。一堂好課應當優化朗讀設計,讓學生在瑯瑯書聲中領悟語言魅力,在潛移默化中培養良好的語感。
一、置身情境,引導、體味、表達
在情境中訓練語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小學生活潑好動,容易被顏色、聲音、動作所吸引,多媒體課件的使用,音樂背景的渲染,讓學生置身在特定的情境中,興致勃勃。學生在情境中邊讀邊想,“尋言以明象”,腦海中迅速浮現文字符號所描繪的形象,和作者、文本心靈溝通,飽含興趣參與到朗讀活動中,拉近了學生與文本的距離,激發起表達的欲望。而教師生動有趣、貼近學生生活的語言描述,吸引學生在情境中觀察體味、積極思考、暢所欲言。這樣,學生置身在新奇的情境中,觀察、想象、思考、表達,受到情感熏陶,朗讀熱情久久持續,語感培養自然水到渠成。
在《聽聽,秋的聲音》一課中,教師用課件創設秋天的情境,帶領學生暢游秋天的田野,欣賞黃葉飄,傾聽蟋蟀叫,觀察大雁飛。引導想象補白:“黃葉、蟋蟀、大雁,會對大樹媽媽、陽臺、白云說什么呢?”學生興趣盎然,邊觀察邊思考,一個學生說:“大樹媽媽,感謝您的照顧,明年春天我會來看您。”另一個學生說:“陽臺,謝謝你給我一個溫暖的家!”還有的學生說:“白云,我一定會想你的,保重。”教師抓住時機:“誰能用朗讀表達黃葉、蟋蟀、大雁此時此刻的心情呢?”置身于秋色中,學生的朗讀熱情高漲,邊讀邊想象離別的情景,美滋滋地讀出形,讀出語言文字的味。
二、揣摩比較,豐富個體感悟
朗讀是學生不斷品味語言,豐富個體感悟的過程。教師要緊緊依靠語言文字的土壤,把朗讀訓練落實到實處。對于文章中關鍵詞句,挖掘所蘊涵的意義,通過增刪移換的手法,對文字進行反復揣摩、比較,凸顯文字內在的韻味。“辨字句于毫發之間,析義理于精微之蘊”,學生透過語言文字與文本進行深入的對話,領略文章的氣勢和文法,探索語言內在的含義、情味和形態,具體感知和體會課文中所蘊含的思想感情,領悟語言文字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學生邊讀邊品,抓住關鍵詞句進行朗讀,感悟到意境的美和語言的美,產生情感共鳴,語感能力得以訓練。
例如,課文《秋天的圖畫》有一處精練的語句:“梨樹掛起金黃的燈籠,蘋果露出紅紅的臉頰,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舉起燃燒的火把。”教師采用比較法呈現“梨樹金黃,蘋果紅紅,稻海金色,高粱火紅”讓學生自由讀,思考喜歡哪一句?學生說“喜歡文中的句子,梨樹會掛燈籠、高粱會舉火把……”教師引導學生找出動詞后問:“動詞‘掛、露、翻、舉’在這里起什么作用?”讓學生領悟到字里行間蘊含的意義,感受到植物的生命力,學生在展示讀時讀得聲情并茂,讀出了韻味。經過揣摩、比較、朗讀、品悟語言,豐富個體感悟,學生語感得到培養。
三、角色表演,品味語言內涵
朗讀的方式很多,有齊讀、引讀、輪讀、跟讀、表演讀、賽讀等,教師要針對不同的內容,結合學生的年齡特征,采用靈活的方式指導朗讀訓練。表演讀利用小學生樂于表現的天性,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調動多種感官邊讀邊演,把抽象的語言文字進行藝術化的表演、加工,轉化為形象的表情,讓學生身臨其境,迅速進入角色,深入理解文章內容,深切體味蘊含于語言文字中的思想內涵,促使學生與作者、與文中人物產生情感共鳴,從而提升語言能力。
現行教材中很多中低年級課文貼近小學生生活,生動有趣,符合小學生心理特征,適合角色扮演。像《小蝌蚪找媽媽》《夏夜多美》此類內容有趣,角色對話多的文章,就比較適合角色表演讀。如《陶罐和鐵罐》一文,教師可先請學生自由讀找出對話,引導抓住兩者的神態、語氣理解關鍵詞句的意思。充分品味陶罐和鐵罐的性格特點后,再請學生戴上頭飾,用肢體語言邊讀邊演,教師相機進行激勵性評價。學生把自己當作陶罐和鐵罐,帶著自己的情感,演繹兩者說話的語氣、口吻,讀出陶罐的傲慢無禮,鐵罐的謙虛而不軟弱。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學生進入角色、品味語言,內化感悟,既激發興趣,又讀得入情入境,達到了訓練語感的目的。
四、示范啟發,化解疑點技巧
古人語:“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有的學生語言感悟能力較低,難以理解文章意思,不能恰如其分地表達情感,教師就應進行范讀指導。范讀傳達教師的情感態度,讓學生沉浸在課文描繪的情境中,展開豐富的聯想,學生的情感與教師、與內容產生共鳴,文章的思想意義會更加形象。朗讀是“口耳之學”,范讀讓學生直觀感受到語調的抑揚頓挫、重音的突出、節奏的快慢和語氣的變化,能化解學生朗讀時遇到的疑點、技巧。學生邊聽邊品味、想象,增強了對語言文字的敏感性,語感就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培養。
備課時教師反復讀文本,讀出語言的韻律美、節奏美,才能用濃烈的感情色彩感染學生。讓學生邊聽邊想,聽出節奏速度、輕重緩急。根據不同的文體指導朗讀,對于感情濃厚的文章讀出情感變化,如《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悲痛處用低沉、緩慢的語調讀,爸爸“精通四國語言”和“為和平而倒下”部分,則帶著自豪、崇敬的感情讀;對于語言優美,感情濃郁,筆調活潑的文章則采用鮮明的節奏,抑揚的語調,一氣呵成的氣勢去讀。聲情并茂的范讀讓學生學會朗讀方法、技巧,朗讀水平也不斷提高。
綜上所述,教師要做課堂教學的有心人,創設良好的情境,引導學生揣摩品味語言,采取靈動有效的朗讀策略,在疑點處示范啟發,讓學生在朗朗書聲中感受到語言的精妙,領悟到語言的思想內涵,在潛移默化中培養良好的語感,奏響朗讀教學的精彩樂章!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鄧有春,《書讀百遍,其義自見》[J],《現代教育科研論壇》,2011.09
3.莫惠嫻,《解析小學低年級語文朗讀教學現狀及對策研究》[J]《課外語文》,2013.3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