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數學新課程標準的實施,數學教學已經不能如傳統教學一樣簡單地停留在讓學生模仿方法和記憶理論的階段。數學教學更應該重視培養學生自主探究性精神,讓學生主動去探求知識,并且主動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自主探究不是讓學生放任自流,整個的教學活動是在教師的正確指導下進行的,是改變學生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索的過程。
關鍵詞:小學教學;自主學習能力;培養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讓學生自主參與教學活動是素質教育思想的基本體現,是學生生理心理發展的要求,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充分激發小學生自主學習興趣,創設開放型課堂教學環境,教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從而培養小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一、培養學生的興趣,增強主體意識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探究的積極性,要讓學生像一個小“數學家”一樣自己去研究、去學習。為了讓學生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我們可以創設一些懸念,啟發學生把生活中的現象與問題變為學習的對象,把生活的實際問題和數學緊密聯系起來,從數學的角度對其進行思考,對之進行解釋、闡述,讓學生認識到平時學習的數學知識對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很有幫助,喚起學生的有意注意,引起學生對學習內容的好奇心,使學生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只有當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時,才能使學生從“要我學”轉化為“我想學”“我要學”。例如,在“三年級下冊應用題的學習中,為了讓學生更了解題意,教師在講述例題時加入與生活實際相關的內容。如在教學96頁例5時,教師可以先以學生、教師的年齡為例出一題:學生的年齡是十歲,教師的年齡是學生的二倍,教師多少歲?校長的年齡比學生和教師年齡的總和還大十三歲,校長多少歲?讓學生思考,然后再進行例題的學習。學生的興趣被調動起來了,他們以積極主動的態度投入到新知識的學習中。這樣,學生的思維在教師提供信息的撞擊和引導下得以活躍,使雙方都沉浸在一種輕松愉快的研討氣氛中。
二、通過引導發揮學生主體作用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使他們能準確地掌握知識,熟練地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就必須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引導學生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著力培養他們勤動手、勤動口、勤觀察、勤思考的良好習慣,把學生的感知和思維結合起來,使學生跟著教師的指導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去。比如,在教學分數的連乘應用題時,可以設計以下教學環節:a.看題、讀題、審題,要求學生觀看例題中的情景圖,獲取信息。b.通過信息畫出線段圖和寫出量與量之間的等量關系式。c.以等量關系式為突破口列出算式從而解決問題。這樣一步一步地引導,再加上教師適當點撥,利用“思考—問題—點撥—解答”的形式,使學生始終處于積極的思維狀態,把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充分讓給學生,使學生既掌握了知識,又學會了學習數學的方法。
三、激發學生問題的欲望,明確思考的目標
在教學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時,“在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里,為什么要至少包含它們公有的質因數,還要包含它們各自獨有的質因數”是這部分知識的難點,也是學生理解算法的關鍵。疑問是發現的鑰匙,思考的動力。我把這一難題作為自學思考題交給學生。面對這一問題,許多學生不禁會想:“是啊,到底為什么呢?急于尋“根”找“據”,思維積極活躍起來。這一問題不僅激起了學生思考的欲望,而且成了全體學生集中思考的目標。
由于課本沒有直接回答上述問題的講述,所以,教師不能讓學生面對這一問題“硬”想,應提供一些資料,給以提示。如思考題,為什么18和30的最小公倍數里,至少要有它們公有的質因數,還要有它們各自獨有的質因數?
教師提示:1、18的倍數中,至少要包含哪幾個質因數?30的倍數中,至少要包含哪幾個質因數?2、18和30的公倍數里,必須包含哪些質因數?(請試算一下,有何發現?)
由此可見,一個好的提問比一個好的回答更有價值。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來組織教學,用多種方法讓學生學會發現問題,真正學會解決實際問題。
四、分層指導訓練,讓學生充分發展,各得所需
教師面對的是學生,他們是有思維、有個性的人,由于每個班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學習能力不盡相同,所以,教師就要考慮學生不同的情況,進行分層訓練和指導,盡可能地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使優秀生“吃”得好,讓中等生“吃”得飽,后進生“吃”得不少。我在教學中按照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學習能力,把學生分成三個層次,即好、中、差三層,其數量比為2:6:1。同時,我把學生分成五個學習小組,依據教材內容和大綱要求,分別確定各層次學生的學習目標。教學組織形式實行全班教學,分層教學和個別指導相結合,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使各層次的學生在最近發展區自主學習,得到發展,爭取進步。例如,在教“除法計算的應用題”時,我出了這樣一道題:上衣每件72元,是每件褲子價格的3倍:(1)褲子每件多少元?(2)一套衣服多少元?(3)一件上衣比一條褲子多多少元?這道題有3個問題,可采用分層練習:后進生做第1題;中等生做第2題;優等生做第3題。我還鼓勵相鄰學生進行討論,合作探究,使各層次學生互相啟發,相互促進,提高分析、理解、解決問題的能力,使每個學生逐步提高,不斷向上一個層次邁進。
總之,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主動學習,讓學生真正體會到數學學習的趣味性和使用性,使學生發現數學、喜歡數學,并讓學生置身于問題情境之中,積極主動地參與,發現并主動獲取知識,才能獲得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素質。我相信,只要我們深鉆細挖教材,堅持改革,在教學中給予學生足夠的重視,并不斷地進行培養和訓練,久而久之,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一定會得到發展,做到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