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怎樣消除學生對寫作的畏難情緒,讓學生在輕松的狀態下學會書面表達呢?作文教學應從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角度出發,貼近學生實際,尋找適合學生作文的途徑。
關鍵詞:興趣;想象思維;寫作素材;觀察
眾所周知,寫作教學是語文教學中不可忽視的環節,要想提高語文水平,必須過好作文關。逐步提高小學生的寫作能力是一項重要的教學任務。語文能力的綜合運用,是培養學生觀察、思維、表達能力的重要途徑,是作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也是學生寫好文章的前提條件。在這里筆者結合工作實踐,從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角度出發,貼近學生實際,尋找適合學生作文的途徑。
一、觸動心靈,激發興趣
興趣最好的老師。所以作為語文教師,我們首先應該做的就是讓學生對語文感興趣,對語言文字充滿樂于汲取的熱情,習慣于用語言文字去表達自己的情感,從勇于表達到樂于表達,最后達到能用語言文字表達出自己的真情實感。
該如何去激發學生的興趣呢?我認為最有效的方法是觸動心靈。一個人最愿意去做的事情,往往都是能讓他心動、感動的事。所以語文教師應該利用語文課本具有人文性的特點去觸動學生的心靈,塑造他們的靈魂,使他們首先成為有血有肉有靈魂的人。
要想學好語文首先要愛上語言文字,記得我在上小學一年級的時候,學習《畫》這首古詩的時候,教師把這首詩講得很美很美,當時我甚至幻想自己可以到那種美的意境中去。還有在學習《小白兔和小灰兔》這一課時,教師教給我們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態度。當時雖然年紀很小,但在自己的潛意識中已經確立了一種觀念,那就是語文課不僅教我們知識,還教我們如何做人。其實從那時起,在我幼小的心靈中已經種下了一顆“愛語文”的種子。所以教師要充分利用語文課的語言美和人文性的特點去感染學生,感化學生,美化心靈,塑造靈魂。
二、走進生活,激發創作力
學生習作的來源有兩個:一個是現實生活提供的直接材料;一個是書報、圖畫、音樂、影視提供的間接生活材料。這兩方面提供的“材料”,通過現實感知、記憶、想象、思維等一系列的心理活動,成為他們的內心積蓄,使表達成為可能。教師對小學生作文的指導,不僅是方法的指導,還要豐富學生的生活。要讓學生走出現有生活,引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多旅游,走向大自然等。教師要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激發學生的作文興趣,提供豐富的習作素材,創設最佳的作文情境。因此,為了給學生提供練筆的機會,我經常組織學生開展一些活動、比賽,在活動中有意識地安排一些有趣的內容,設計精彩的場面,來創設最佳的習作情境,為學生練筆準備豐富的感性材料。然后在此基礎上趁熱打鐵,指導激發情感,讓學生把從活動中獲得的豐富的感性材料在最佳的狀態中傾吐出來。《班隊活動》《跳繩比賽》《這樣的活動真有意思》等文章就是小作者根據我組織開展的活動寫出來的。
這些文章內容具體生動、感情真摯,一改學生過去寫文章空洞干癟的弊端,更是消除了“橫眉冷對方格紙,俯首頓足咬筆頭”的現象。開展這些豐富多彩的活動,不但豐富了學生生活,陶冶了學生的情操,更重要的是為學生練筆提供了豐富的寫作素材。
三、以活動為載體,讓寫作與學生生活緊密結合起來
教師節寫“給教師的一封信”時,我結合作文先上了有關敬師內容的品德教育課,講了中華民族自古形成的“尊師重教”的優良傳統和生動感人的故事,然后讓學生給自己最敬愛的一位教師寫了一封信,信中表達了對教師的祝福、感謝之情,
在學習寫人作文時,教師引導學生課外讀了大量的英雄、科學家等故事,結合思品課,了解革命英雄前輩,在閱讀同時,接受了最為實際的教育,改變了學生對一些明星了解不少,而對與英雄人物了解甚少的錯誤傾向。因此,教師要抓住良好契機,讓學生既認識、掌握寫人文章的基本寫作方法,又受到深刻的教育。
四、以游戲激發興趣,創設寫作情境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說:“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游戲是孩子們真正的搖籃,他們玩起來百玩不厭,樂此不疲。實踐也證明,學生在玩得最有興趣時,思維最容易插上想象的翅膀,表達起來也最順暢。
有一天,一只小蜜蜂飛進了我們教室,我立刻給學生創設游戲情境,看誰能最早和小蜜蜂交上朋友。學生興奮起來了,有的學生用小手召喚著小蜜蜂,有的呆呆地注視著小蜜蜂……班里可熱鬧了!其中一位學生在日記中這樣寫道:“只見小蜜蜂一會兒飛到窗臺上,一會兒飛到門邊上,一會兒又在我們頭上盤旋,嚇得幾個膽小的學生咿呀咿呀地直叫,過了一會兒,它又落在教室后窗的窗簾繩上好像在做蕩秋千的游戲。它頭一扭,發現了學習園地的作文,向那里飛去,它在干什么?仔細一看,原來它在作文堆里采‘蜜’呢!過了好一會兒,它轉過來,沖我們‘笑了笑’,好像在稱贊我們的作文好,學生想象多豐富呀!”看來只有在游戲中研究引導,把玩與學習聯系起來,讓學生在玩中學,玩中練,玩中寫,習作才會有血有肉。
五、拓展學生閱讀范圍,讓學生在閱讀中學習寫作
大文學家杜甫曾深有體會地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通過大量課外閱讀可以培養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可以積累好多詞匯,因此我利用自習時間抽空讓學生閱讀各種優秀書籍,并要求學生把感受記錄下來。而農村的兒童一個共同的特點是課外書讀得少。為了讓學生積累更多的語言材料,我充分發揮語文課本的功能,引導學生多讀多背。
六、講評作文時多鼓勵,少批評,增強寫作信心
在作文講評課上,讓學生自己讀自己的作文,同學之間互相評議,分析本次作文的優缺點,讓學生從中看到自己的進步,體會成功的喜悅。記得班上一名學生的作文《貓》中寫道:“寬敞的院子成了它的練功場,一會兒爬上大槐樹,一會兒來個就地十八滾,一會兒又紋絲不動,怒目而視,一會兒又用力往前一躍,來了個餓虎撲食;一個球則成了它追捕的對象……”我給他寫的評語是:你觀察仔細,連用四個“一會兒……”排比句,寫得具體、生動、形象,希望你能再接再厲,堅持下去,你的作文會更上一層樓的。
教師在講評時,對學生作文評價要公正、合理、全面,對學生點滴進步都要給予肯定、表揚和鼓勵,來增強他們的寫作勇氣和信心。
總而言之,作文教學之路畢竟是艱難的。我們在作文教學的過程中,應該立足于學生的生活、學習和思想認識的實際,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注重積累寫作素材,指導寫作技巧,注重作文評改,真正提高小學生的作文能力。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