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教育家愛雷·馬洛尼提出:培養幼兒的要訣之一,就是“能夠及早讓他們自立”。他說:“過分的保護只會妨礙幼兒從生活中通過自身實踐去獲得有效經驗教訓,從而影響其盡快成長。”新《綱要》“健康”部分指出:幼兒園必須把保護幼兒的生命和促進幼兒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既要高度重視和滿足幼兒受保護、受照顧的需要,又要尊重和滿足他們不斷增長的獨立要求,避免過度保護和包辦代替,鼓勵并指導幼兒自理、自立的嘗試。
就如何提高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具體我們應該從哪些方面去培養與提升幼兒生活自理能力呢?我結合自己的經驗總結了以下幾點。
一、家長要從思想上重視
當今社會很多家長只關心幼兒的身體健康、智力開發,但對自理能力的培養不夠重視,他們認為只要幼兒認真學習,其他事情家長都包辦了。我們班就有一個這樣的幼兒,現在已經是大班的學生了,可在家還要讓父母喂著吃飯,而且是一邊玩一邊喂,不喂就不吃了,因此養成了飯來張口的壞習慣。培養幼兒的自理能力應從小做起,逐步培養。
幼兒期是培養自理能力的重要時期,父母一定要抓住這重要期培養幼兒的自理能力。在幼兒園我們注重對幼兒自理能力方面的培養,如讓幼兒自己吃飯,自己整理書包,自己如廁,幼兒們做得非常好。但是如果回到家家長又開始不放心,認為幼兒小,什么機會也不給幼兒,這樣不利于幼兒自理能力的培養。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一些幼兒在家不會扣紐扣,不會剝雞蛋皮,而在幼兒園這些事情幼兒們都能自己處理。
家長應適當給孩子一個自我施展的機會,給孩子一個自由的舞臺,相信幼兒能做好,放開手讓孩子自己去嘗試,不要總以為孩子還小,對于任何事都做不好,還不如自己干。所以在這里我要勸那些不放心的家長:請給孩子機會,相信自己的孩子。
二、家長要有足夠的耐心去引導幼兒
幼兒年齡小,自己吃飯、自己穿衣,要用相對長一些的時間,很多家長看著麻煩,于是就什么都替幼兒包辦,這樣做其實是“剝奪”了孩子自我鍛煉、自理能力提升的機會。要知道,任何事情的學習都有一個過程,家長千萬不能因為怕麻煩或溺愛幼兒,讓孩子養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習慣。家長一定要允許幼兒嘗試,以足夠的耐心引導孩子逐漸掌握自理能力。
讓幼兒在自己不斷摸索的過程中逐漸掌握各種生活技能,作為孩子的第一任教師的父母,應該以身示范,引導孩子在自己的示范作用下由模仿行為逐漸過渡到擁有自我意識的行為中,這個過程是人類認識事物的最常見的行為,在父母的引導和示范作用下讓孩子學,在學的同時給予一定的糾正和鼓勵,讓孩子學會正確的方法。要培養幼兒獨立自理能力,就要為幼兒多創造一些自己動手的機會和條件,讓孩子多去鍛煉和練習,這樣自理能力才會提高。
幼兒的生活技能需要在成人的耐心幫助指導下不斷學習,慢慢地鞏固提高。在此過程中,只有我們及時給予鼓勵,通過與幼兒的重復交流,幼兒就能逐漸擁有獨立處理一些小事的能力。
三、用游戲的方式調動幼兒的積極性
幼兒總是對這個未知的世界充滿好奇,他們很容易對周圍的陌生事物產生這樣或者那樣的興趣,我們可以抓住幼兒的這一特點,用游戲的形式來教育幼兒。如幼兒不喜歡自己穿衣服,就來個“穿衣比賽”,一家人都參與,這樣一來幼兒有了競賽意識,很樂意參與這樣的比賽。比賽結束后,家長一定要給予適當的鼓勵和肯定,時間長了幼兒也就養成了習慣。再如:小班幼兒年齡小,我們可以用“給小動物喂食”的游戲,讓幼兒邊喂邊說:“捏住小勺子,送進小嘴巴”,幼兒居然挺有愛心,都爭著搶著給小動物們喂東西吃,生怕把這些小動物們餓著了,邊喂他們還邊說:“小雞請吃蟲子”“小熊請吃桃子”……漸漸地他們能熟練地喂食小動物了,在游戲中同時也發展了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于是,我讓他們又開始了另一個游戲:自己喂自己,吃飯時教育幼兒不讓大人喂,學著自己喂自己,幼兒興趣很高,都想試試,他們用笨拙的小手把飯菜一勺一勺地喂到自己的小嘴巴里,看到幼兒燦爛的笑容,我也替他們自豪,效果很好,幼兒們居然很快學會了吃飯。這種將生活能力潛移默化般教給幼兒的辦法,總能起到潤物細無聲般的作用,讓幼兒不知不覺中愿意不斷地練習直至掌握。這種方法讓幼兒在游戲中學會了基本的生活技能。
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過:“生活即教育。”在生活中用游戲的教育手段來培養幼兒的自理能力同樣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
四、幼兒自理能力的養成是一個水滴石穿的過程
任何一種習慣的形成總是在人們潛移默化的日常行為積累之后所導致的結果,所以對于幼兒自理能力的養成也一樣,我們要有持之以恒的耐心和日積月累的準備,不能因為一時感覺到麻煩就把許多事情代勞了,我們應該耐心地將對幼兒的教育和培養當成一種職責和工作去履行,去做。
我們可以用獎勵的辦法來培養幼兒良好的自理習慣,讓幼兒堅持經常去做。比如讓幼兒每天自己穿脫衣服,疊被子。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表現給他一朵小紅花,等孩子堅持到插滿十朵小紅花時,可以獎勵一些小禮物,如圖書、畫筆、零食等。這樣既可以培養孩子的自主能力,也可以使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和認真做事的態度。
五、對幼兒自我意識的培養要有針對性
在大綱中要求教育幼兒要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要求。在幼兒自主能力培養教育過程中,一定要針對性地給幼兒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去做,不要以大齡學生的要求來同等要求低齡幼兒也要做到。比如洗衣服這個事情,對于大領幼兒來說可以順利完成,但對于剛進幼兒園的小朋友來說有點力所不能及,我們最好能給他們一些洗一洗手帕之類的小事讓他們去順利地完成,這樣在完成工作之后得到了大人的贊揚,同時也讓幼兒對于自主完成事件充滿了信心,極大地鼓舞了他們循序漸進的去自我完成更多事情。
很多時候家長要為孩子樹立榜樣,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畢竟家長不僅僅是家長更是孩子各項生活能力的教師和示范者,所以要很多時候以身作則地去引導和教育幼兒做正確的事。
《綱要》中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家庭是幼兒永遠眷戀且不停課的學校,父母是幼兒第一任且永不卸任的教師。幼兒園必須與家庭攜手培養幼兒自理能力。
總之,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我們教師和家長的積極配合。為幼兒共同搭建一個“真、善、美”并存的舞臺,同時以身作則,耐心輔導,細心指導幼兒的各項生活技能,讓幼兒在不知不覺中培養起生活自理能力。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