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對信息傳播起著巨大的基礎作用。《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但是在現實的語文教學中,讓多數學生頭疼的便是寫作文,而最讓教師苦惱的,也正是作文教學。有的學生絞盡腦汁,咬斷筆桿,寫出來的作文也是干巴巴的,沒有靈氣。那么,怎樣才能激活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樂于動筆呢?我現將個人的粗淺見解做如下陳述。
一、激發生命振奮力
“寫作,鏈接著健康的生命。”青春年少,在寫作中,更應張揚生命活力,洋溢青春氣息。
1.寫作的寬泛。文無定法,作文無“禁區”。作為教師,最重要的一點是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教師要盡量把準當代學生思想的脈搏,捕捉他們的喜怒哀樂,“鉆到學生的心里出題”,讓他們產生不吐不快的感覺,從而愉快、主動地去寫作。
2.心靈的鼓勵。教師要鼓勵學生寫真話、寫實事,在習作過程中,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作文中的閃光點,哪怕是一點微小的進步,也應予以放大、表揚,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對于學生的不足教師要婉轉指出,并加上安慰鼓勵的話語,這樣學生會對自己更有信心,寫作的熱情也會更高。
二、營造寫作大環境
作文只有走進文本教材,走向學生生活,作文教學才會鮮活生動起來。
1.鼓勵學生辯論。通過辯論可以激發學生深入思考,點燃學生創造思維的火花,還能促使他們去積極查閱資料,靈活組織語言,培養閱讀興趣。如教學《我的叔叔于勒》時,學生對菲利普夫婦改船而歸與“我”給于勒小費的做法認為不一,到底誰對誰非。有人認為這不是菲利普夫婦的過錯,這是資本主義社會金錢籠罩下的必然產物;有人認為不管怎樣親情倫理不能被掩埋。出現這種情況,因勢利導,我將雙方組織起來,開展辯論,讓他們各自陳述理由。辯論過程中雙方引經據典,妙語連珠,使整個活動高潮迭起,不時引來陣陣喝彩。四十五分鐘的一堂課,就這樣在學生的掌聲中度過。
2.開設文學欣賞課。世界多姿多彩,文學百家爭鳴。要想提高寫作技巧,學生應廣泛涉獵各類文學作品,汲取更多營養,增加知識底蘊。冰心的《繁星·春水》,奧斯特洛夫斯基的《鋼鐵是怎么煉成的》等都成了中學生的賞析對象。受閱讀的影響,不少學生的作文語言或多或少帶有名家的痕跡,有的如魯迅的“機警而風趣”;有的如郁達夫的“傷感沉郁”;有的“細膩”;有的“委婉”;有的“清妙”。學生盡情在文學海洋中徜徉,體味到文學的奧秘,因而在不知不覺中培養、增強了語言能力,增強了語感,由“怕寫”作文,進而上升為“樂寫”作文。
三、厚積薄發,巧點撥
教師的巧妙點撥,可以誘發學生良好的寫作情感,可以使學生的思維更積極,感知更敏銳,想象更豐富,創作更有激情。
1.感悟生活。創作需要生活的積累,生活是學習的源泉。生活豐富多彩,年輕的心,最容易被打動,讓學生走出校門,走向社會,走向生活,在多彩的生活中,在激動人心的熱潮中,觀察五光十色的宇宙奇觀,分析發人深省的大小事件,挖掘光彩照人的英模形象……葉圣陶說過:“生活猶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流,泉源豐盈,溪流自然活潑地晝夜不息。”美好的生活應有美好的文章。應教會學生:用心觀察,投入生活,用心靈與自然交流,用心靈感悟生活,在生活中尋找創作的激情。
2.用心積累。中華民族,物產豐富,有著五千年燦爛的歷史文化。歷史的長河里激起多少晶瑩的浪花,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文章寶庫里有多少膾炙人口的杰作。注重課外閱讀的語言積累,做讀書筆記很重要。抄錄名言佳句,揣摩呻吟,至能背誦,執筆為文,未嘗不可。教學中可分階段進行,如成語故事、格言警句、精彩片段等。學生長期堅持,養成良好習慣,就可變被動為主動,自覺多讀好書,提高學生自主作文能力。
3.自主仿寫。名家的作品往往能起很好的示范性,教師引導得好,學生就可以抓住各名家的火花,乘上他們想象的翅膀,仿寫出或鮮活或優美或想象豐富的句子。如我給學生讀完“2012年度感動中國人物”的頒獎詞后,學生在啟發下創作了富有詩意的段落,自主仿寫了一段關于著名作家的贊詞《冰心贊》:“在筆墨與稿紙的摩擦間勾勒自然的亮麗,展現生機的藍圖;用你的心無形地連接著純稚的童真,表現你無邪的炫麗,于只言片語間流露你母愛的偉大。這也許就是你生命的釋放,編輯世間最美的詩集。”我給予其高度評價。學生在成功感的驅使下,自主創作的情緒高漲,又創作了更精彩的段落。仿寫有效地激發了學生寫作的興趣和成功感。
作文是表情達意的交際工具,具有多種交際功能:概括事物意義,與人交流感情,影響教育他人,創造新經驗等。只要我們努力創設學生樂于作文的情境,始終堅持寓作文教學于實踐活動中,寓作文于日常的廣泛吸取中,積累豐富的語言材料,拓寬寫作思路,學生的習作將會進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無限愜意之中。
參考文獻:
1.童金玲,《關注生活書寫真情》,《中學語文》,2009.2
2.范金豹,《中外作文教學目標取向的比較》,《中學語文教學》,2005.2
3.《葉圣陶教育文集》,第三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