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組合作模式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更可以讓學生在合作中學會傾聽與交流,初步學會人際溝通和交往,發展了合作精神。要想高效、有效地合作學習,進行正確合理的分組是前提,尤其是在低年級,如何適合地分組,更是處在首要位置。
關鍵詞:小學低年級;合作學習;分組策略
在“活動單導學”模式的指引下,小組合作學習已經成為我市學生在課堂上非常重要而且是十分有效的學習方式,也是教師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的重要途徑。小組合作模式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幾乎每個學生都投入到了學習中來,更可以讓學生在合作中學會傾聽與交流,初步學會人際溝通和交往,發展了合作精神。要想高效、有效地合作學習,進行正確合理的分組是前提,尤其是在低年級,如何適合地分組,更是處在首要位置。
一、根據學生當前情形,合理確定小組人數
研究表明,合作小組的人數與許多因素有著密切的關系。小組的人數越多,各方面的人才越多,做事的人就多,這時能較好地完成一些較難較重的合作任務。小組成員在學習方法、個性風格、做事態度等方面更具多樣性,更有利于小組成員合作能力的成長,也相應減少了教師監控的組數。當然,此時每個組員參與學習活動的機會和時間就相對減少,組內協調和溝通的時間相對增加,尤其是學習任務不重時,更為一些逃避者帶來機會。因此,針對較輕的學習任務或時間上要求小組效率要高時,可相應減少小組人數。美國學者約翰遜認為:“合作小組最適當的規模依據完成任務所需要的條件而變化(組越大,需要的條件就越高);可以依小組成員的合作技能而異(技能越差、組員應該越多);可以依據所占用的時間而異(占用的時間越短,組員應越少);還可以依據任務性質而異。”
對于剛開始要嘗試引進合作式學習的小學低年級階段,2~3個人成一組是較好的。因為,此階段的合作小組重要的是合作技巧的培訓,需要時間磨合,循序漸進,在小組合作學習時,組內要盡量地讓每個學生都有展示和交流的機會,小組成員共同發展。當學生能有效掌握小組的流程時,才可以考慮增加小組的人數,但最多不要超過6人。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Rogers)認為一般情況下4—6人的小組,每個人都樂意發表自己的見解,參與度高,合作效果也最為理想。當然,確定小組人數還要綜合考慮到學習數據、教室空間、合作學習的時間長短等因素。一段時間后,根據學生掌握活動技能程度的不同,調整增加各組人數,一般以5人為宜。我們在研究時還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人數是3和5的小組效率較高,原來奇數人數方便形成多數意見,這也從一個方面說明,在小組內培養一個領軍人物的重要性。
二、充分考慮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征,采用合適的分組方式
小學低年級學生活潑、好動,學習的自覺性差,分析、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強,情緒不夠穩定,自我控制力也較弱。他們不善于掩飾,會因為學習活動的成敗帶來強烈的情緒體驗。對此,教師也可按照“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對學生進行混合編組。只是在此分組時不僅僅是考慮學生的學業基礎、學習能力、家庭情況等的差異,還要針對上述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征,讓不同特質、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優化組合,使每個小組在學習自覺性、解決問題能力和抑制情緒體驗方面都達到平衡。
小學低年級學生,缺乏耐心和毅力,缺乏一貫性,不善于對自己的活動提出明確的要求,總是需要教師或家長向他們提出行動的具體要求,并且在師長的監督和幫助下才能較好地完成任務。因此,在組建低年級學習小學時,教師要對所有小組成員要有合理的角色分配,適合學生個性特征,并明確給出每個角色的任務,進行務實的培訓,如:發言人——負責重述小組的主要結論或答案;聯絡員——負責為小組取來所需材料并負責與教師及其他小組進行聯絡;記錄員——負責記錄小組的建議并編寫小組報告;觀察者——負責關注小組合作的情況……每個學生都各盡其責,每次合作時,不用擔心誰在里面無事可做或“唯我獨行”了。各小組成員的角色分工不是一直不變的,在一定周期后,可調換成員的任務,讓每個學生對小組中的每個角色所擔任的工作都了解,都會做,并保持對小組合作學習興趣的連貫性。
小學低年級學生集體意識與個性正在發展,開始意識到自己與集體的關系,意識到自己在集體中的地位和任務,逐步形成對人對事對自己的基本態度。在人際關系交往方面,低年級小學生大多喜歡跟同伴交往,但他們的擇友標準又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因此他們的同伴關系并不很穩定,他們對教師充滿了敬重和信賴,并在感情和行為上極大程度地依賴教師。因此,教師在分組是可進行動態分組、動態管理,也就是在一段時間內,小組成員不一定是固定的,可以把在某一小組表現較好的成員調到弱勢的小組,以加強實力,快速提高該組學生能力,也可根據學生現實現在的伙伴關系決定成立什么樣的小組,或分在同一組,或分成競爭組,以激發小組集體的內驅力。
三、教師在分組前要講清評價標準
教師必須對學生講清自己所希望的具體行為,這樣學生才有可能出現教師所期待的行為。例如,當有人發表見解時,其他成員應該認真地傾聽;如果對別人的看法有不同意見,應該等別人說完自己的意見之后再提出;為了避免影響其他小組的活動,小組內交流時應該盡量壓低聲音。通過具體的實踐我發現,學生確實能夠按照教師的希望盡量去做,小組成員之間還形成了互相監督、互相促進的氣氛。同時我也發現,我的要求講得越具體、越細致,學生活動的過程中就越容易出現我所希望的行為。比如,在要求輕聲細語時,我建議每個小組設立一名“噪聲控制員”,監督自己小組的活動。低年級學生有了具體的標準,就知道怎樣控制自己,合作學習的效果就好多了。
最后,斯托利亞爾認為:“在教學的每一步,不估計學生的思維的水平、思維的發展,就不可能進行有效的學習。”因此,尤其是在低年級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抓住合作的時機,給學生提供合適的小組合作素材,精心安排合作內容。把那些僅憑個人的力量難以考慮周全、需發揮小組集體智慧的、能發揮學生之間優勢互補的問題、能展現學生的個性和創造性的地方讓學生小組合作學習,才能有效,才有合作的價值。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