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白居易曾提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語文課程標準》也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作文是語文綜合能力的體現,是中高年級語文教學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所以,教師應重視作文教學。那么如何才能使學生的作文貼近現實,反映生活,使他們在作文中能充分感受到作文的樂趣,變“要我作文”為“我要作文”呢?我覺得應從內容入手。經過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進行把握。
一、培養觀察能力
觀察是創造的源泉,是認識世界的重要途徑,是學生對周圍事物觀察感受的記錄。想讓學生有事可寫,有話可說,有情可抒,就應該從觀察入手,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這里的觀察,不是指一般地對事物即興觀察,而是從積累的角度進行較長時間的定向觀察。教師指導學生觀察積累要狠下工夫,要有意地鍛煉和培養學生觀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這才是解決學生寫作缺乏材料即“治本”的有效措施。為此,我向學生介紹了一些基本的觀察方法。觀察時要調動全部感官,不僅用眼看,還要用耳朵聽,用鼻子聞,用手摸。例如,冬天下了第一場雪,學生都很興奮,我把他們帶到教室外,讓他們觀察雪的樣子、顏色,房屋、樹木發生了什么變化,同學們在干什么。再讓學生寫有關雪的作文,他們興致很高,寫道:“雪剛下時,都不能叫作雪花,它的顆粒很小,既像白糖,又似食鹽。”“雪花像一個個頑皮的孩子在和你捉迷藏,有的落在你的額頭,有的落在鼻子上,還有的鉆進你的脖子里,涼涼的。”“鵝毛般的雪花越下越大,我伸手接住了雪花,剛分辨出它有六個角,當我想看得更真切時,它卻不見了。”“房屋、樹木、大地全白了,我們仿佛置身在令人神往的童話王國里。”“同學們在雪地里堆雪人、打雪仗,笑著、鬧著、歡呼聲、叫喊聲,仿佛要把樹上的積雪震落下來。”學生觀察得很細致,寫得很生動。
二、生活積累素材
葉圣陶說過:“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歇。”生活是萬花筒,豐富多彩,為小學生的習作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素材。因此,要解決學生“沒有材料可寫”這一作文中最大的困難,教師就必須有意識地豐富學生的生活,幫助學生從豐富多彩的生活中獲取作文材料,明確生活中什么樣的事情可以作為作文的材料,鼓勵學生寫身邊發生的事,從豐富多彩、瞬息萬變的生活中去尋找、提煉寫作的素材。例如,組織學生在課余時間走訪工廠,走進田野。每次作文至少前一個星期布置,讓學生像蜜蜂一樣在生活的百花園中采集花粉,拍攝生活中最精彩的“鏡頭”。班里一位學生在參觀完媽媽的工廠后這樣寫道:“我的媽媽工作很辛苦,每天去離家七八里外的家具廠打磨,工作時間是十個小時。每天早晨六點半去上班,下午五點半才下班。到了冬季,真可謂頂著月亮走,頂著星星歸。中午有一個小時吃飯的時間,媽媽舍不得買飯,而是從家里帶飯。媽媽工作的環境很惡劣,沒進工廠,就聽見從里面傳出刺耳的摩擦聲。走進工廠,只見屋里彌漫著薄霧似的紅色粉塵。二十多名阿姨都扎著圍裙,戴著口罩,緊張地工作著。我在一位阿姨的引導下找到媽媽,只見她身上落了一層紅色的木頭面兒,正彎曲著脊背,用角磨機磨家具。聽到我大聲地喊媽,她才直起腰,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對眼神疲憊的眼睛吃驚地望著我。此刻,我的眼睛濕潤了。”當我在班里朗讀這段文字的時候,許多學生都沉默了。因為不少學生的媽媽也在附近的家具廠打磨,他們只知道媽媽每月能掙兩千元,可不曉得掙錢的艱辛。還有的學生恍然大悟:原來媽媽工作的場景也可以作為寫作的材料。
三、創設作文情境
小學生受年齡特點及認識水平的制約,他們的寫作往往需要教師提供一定的情境,需要教師的指導、幫助等外部條件促使他們寫出更好的作文,以增強其寫作的興趣。教師可開展多彩的活動來豐富學生的寫作素材,比如,要使學生寫好游戲,在寫之前,我先組織學生做游戲。記得那次我們玩的是畫鼻子的游戲。課間,我先在黑板上畫了一個小木偶的頭像,可偏偏缺少一個鼻子。課上,我先講了游戲的規則,并選了三名學生準備去畫鼻子,看誰在規定的時間內畫得最準確。在游戲開始前,我先讓學生說應觀察什么,除了看臺上的學生怎樣畫之外,還應看看臺下觀眾的表現,并且要區分三名同學的不同之處。這次游戲,學生玩得很開心,作文寫得很輕松。這次作文先創設情境,再進行寫作,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四、文本進行示范
在寫作文前,教師可根據命題,先給學生選讀一些內容或形式相近的文本,并適當地進行指導,這對學生作文起到了有益的啟發和示范作用,學生大多能寫出符合教師要求的習作。例如,學習了《鯨》這篇課文,我讓學生認真學習了這篇課文的寫作方法。大家發現這篇說明文主要采用一些說明方法來介紹鯨的體型大和生活習性的特點,才讓我們對鯨這種動物有了全面的了解。我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來寫一篇說明文,要求無論是介紹植物的形態特征,還是說明動物的生活習性,以及介紹家用電器的功能,都要使用一些說明方法。學生因為有了文本的指導,在查閱相關資料后,寫出了符合要求的習作。如有的學生把家里的電冰箱寫進了作文:“我家有一臺兩開門的新飛無氟冰箱。它身高160厘米,體寬58厘米,體厚52厘米,穿著一身銀灰色套裝,全身閃閃發光,就像一位英俊的王子,驕傲地站在廚房的角落。它的容量很大,能容199升。可他很節能,每天耗電僅有0.36度。”
五、積累妙詞佳句
一篇好作文離不開好詞佳句的點綴,學生作文有了框架之后,如果再出現一些好詞佳句,可謂是錦上添花。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很多優美的文章和詞句,每學一篇文章我就讓學生畫出好詞好句,并把它及時地抄寫在自己的摘抄本上。除了課本外,我還讓學生把目光轉向課外閱讀。按座位順序,每天由一名學生或板書一句名人名言,或講一則成語故事,講完故事,還要用成語造句,達到學以致用;或交流從課外書上積累的優美句子,形式不拘一格。一個學期下來,學生會寫滿厚厚的一個筆記本。更可喜的是,他們能做到活學活用。例如,在寫“母愛”這個作文訓練時,有位學生這樣開頭:“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在寫“我愛讀書”這個作文時,有位學生這樣寫道:“秦牧說:‘優秀的書籍像一個智慧善良的長者,攙扶著我,使我一步步向前走,并且逐漸懂得了世界。’”積累的內容多了,文章寫得像樣兒了,作文時,學生不再是愁眉緊鎖,而是臉上洋溢著會心的微笑。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以上方法幫學生解決了源泉的問題,使學生作文有內容可寫,同時在寫作文中,學生找到了快樂,收獲了成功。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