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同時,我們認為要減輕學生的負擔,最好的方法就是培養學生對學科學習本身的興趣。就數學而言,取決于數學教師的教學策略與自身的魅力。我們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將興趣的培養貫穿于課堂的生活中。所以建立一個趣味性的課堂,構建和諧的教學環境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大處著眼”建立趣味課堂
1.引人入勝,身臨其境。我們對教學的情境設計提出了三個原則,即:有效性、趣味性和時代性。有效性就是說,情境設計應該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知識的特點去設計,目的是突破教學重點和難點;趣味性是指情境設計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能夠激發學生的主動探究興趣;時代性是指情境設計要符合現在學生的審美情趣,是他們正在關心的或能夠吸引他們的情境。通過這種情境創設,把學生引入一種與問題有關的情境的過程,從而使其注意力、記憶、思維凝聚在一起,以引發學生探求知識奧秘的愿望。
2.無拘無束,暢所欲言。只有輕松、民主、開放的教學環境,才能使每個學生都感到放松、安全和興奮,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應該是師生雙方都處于一種積極的互動狀態,師生雙方情緒飽滿,既要有語言方面的交流,也要有感情領域的溝通。和諧的課堂氛圍需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課堂上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他們可以在這個課堂上自由地發表見解,可以進行自由辯論,在這種教學課堂上,沒有師生間的隔閡,沒有批評、訓斥和灌輸,沒有主角和配角,有的只是對某個知識點的探討和研究,甚至爭論,使教學更趨完善,教學效果達到最佳。
3.身體力行,眼見為實。復習課、練習課是鞏固已學過的知識,傳統的方法就是再現這些知識,信奉“熟能生巧”。但是我們認為“熟也能生笨”“熟還能生厭”,超量過度訓練,使學生疲于奔命,敷衍了事,無暇顧及有效的反省。它剝奪了學生獨立思考,自由發揮的機會。如果我們大膽地把數學“行程問題”教學的課堂從教室里搬到操場上,組織學生自行組成研究小組,從“四要素”出發,緊緊圍繞“行程與路程之間的關系”這個知識為突破口,在操場上自由地來回走動,去體驗知識,在嘗試中不斷加深理解。
這樣的學習哪個學生會不喜歡,這種親身體驗的知識學習,學生能不記憶深刻嗎?但是我們的教師有這么大的魄力嗎?
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應切實根據知識教學的需要,從直觀入手,不拘一格。運用合理有效的直觀手段,去打破學生思想上的樊籬,真正理解知識的內涵,從感知和體驗到行程表象,進而同化、內化,真正成為學生自己的知識和能力。
4.推陳出新,細水長流。在課堂上,我們一再強調教師應該更加認真地傾聽學生的發言,要具有更加敏銳的洞察力和判斷力,只有這樣才能在課堂中緊緊地抓住學生所一閃而過的創新火花,然后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和分析,讓我們的學生更具有創造力。
當學生出現困難時,教師并不是簡單地介入,而是通過引導,讓學生自己研究,讓學生提出不同的解答方法,活躍了課堂氣氛,在學生自行分析、講解、辯論、討論中不知不覺打破了傳統思維,閃現了創新的小火花。教師在觀察到這種創新意識的出現后,立即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引導,讓這種創新意識在全班范圍中發揚光大,進而激發全班學生敢于創新的學習品質,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只有這樣,才不會產生教師“死教”和學生被“教死”的問題。因此在課堂上,教師應該更加認真地傾聽學生的發言,要具有更加敏銳的洞察力和判斷力,只有這樣才能在課堂中緊緊地抓住學生所一閃而過的創新火花,然后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和分析,讓我們的學生更具有創造力。
二、“小處著手”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1.笑容真的很重要。我們在教研活動中提出,希望數學教師能夠將微笑帶進課堂,始終能夠保持自然的微笑,同時也能夠讓學生露出發自內心的微笑。因為我們相信,通過師生之間的微笑交流,教師會對學生產生一種親和力,那是任何語言表述都無法達成的,學生會產生一種希望親近教師的感受。
在我們開展這項活動后,許多以前不喜歡數學學習的學生都說:現在我們越來越喜歡數學課了,當我們答對時,老師會給我們一個贊許的微笑;當我們答錯時,老師也會給我們一個鼓勵的微笑。這種親切和諧的課堂氣氛,正是學生產生學習興趣的前提。
2.與學生聊天。數學教師大多不是班主任,因此,許多數學教師會按時進出教室。我們為什么不利用下課的時間去聽聽學生聊的內容,甚至也可以加入進去,成為他們中的一分子,也許會有許多意想不到的收獲。
因此,我們提出:希望數學教師能夠早5分鐘進教室,晚5分鐘離開教室。希望他們能夠利用這短短的幾分鐘時間與學生進行隨意性的交流:可以聊聊昨天的學習情況、聊聊家長對他們學習情況的看法,或者是對教師的課有什么想法,也可以聽聽他們現在最關心的內容。久而久之,他們將視你為他們中的一員,那么師生之間的隔閡也就徹底地消除了,這也就走出了興趣培養的第一步。
3.運用多媒體教學。多媒體教學,為學生所喜聞樂見。如在上“巧解圖形”課時,我們通過移動、結合,形成了一個組合圖形,使學生立刻回憶到組合圖形是由幾個基本圖形組成的,也回憶起了組合圖形的解法有分割法和填補法兩種基本方法,再通過多媒體的動畫演示,使學生很快地了解到圖形可以巧解的原因和方法,一節課下來,學生興趣盎然,印象深刻。
我們應運用各種教學手段,讓學生在愉快、和諧的氣氛中進行學習,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減輕學生的負擔,使學生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特別是在新一輪的課程改革的形勢下,這充分地體現了新課程觀的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在教學活動中,力求使教學過程諸要素之間以及教學過程與教學環境之間始終處于一種協調、平衡的狀態,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自學能力,使學生的基本素質和個性品質得到全面、和諧、充分的發展。
三、啟示及反思
在教學過程中,各種教學要素如果配合得合理、恰當,達到一種和諧的狀態,就會形成一種合力,促進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促進學生和諧全面地發展。只有當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相協調,教師的教學設計與學生的年齡特征相符合,教學的目標與學生的發展相和諧,只有這時的教學才能使學生獲得最佳效益。教師要樹立服務學生,以“教”服務于“學”,教育服務于學生的發展。教師要協調教學中的各種關系,力求做到教師、學生與教法學法的和諧;教師、學生與教材的和諧;教材與方法的和諧;學生手腦并用的和諧;學生心智發展的和諧。努力創造條件讓學生在和諧的教學氛圍中愉快地學習,在和諧的興趣樂園中陶冶情操,發展個性,在和諧的人際關系中學習知識,健康成長。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