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蘇霍姆林斯基說過,音樂教育并不是音樂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我認為要成為一名合格的音樂教師更重要的是如何根據音樂學科的特點采用科學合理的方法和手段并行之有效地讓學生在音樂課堂中不僅感受音樂的美妙,也能發現人性的閃光點,從而產生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力量,使學生的思想、道德情感得到凈化和升華,從小培養他們有一顆善良、愛美之心,同時慢慢積累和培養學生分辨丑惡的能力。
關鍵詞:音樂教育;德育教育
很多人認為能吹拉彈唱就是一名合格的音樂教師。不錯!聽起來似乎完全正確,但細細琢磨,似乎人們忽視了音樂教育的真正目的。其實這只是一名合格音樂教師所具備的條件之一。蘇霍姆林斯基說過:“音樂教育并不是音樂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我認為要成為一名合格的音樂教師,更重要的是如何根據音樂學科的特點采用科學合理的方法和手段并行之有效地讓學生在音樂課堂中不僅感受音樂的美妙,也能發現人性的閃光點,從而產生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力量,使學生的思想、道德情感得到凈化和升華,從小培養他們有一顆善良、愛美之心,同時慢慢積累和培養學生分辨丑惡的能力。
一、健全的人格是德育教育的前提
身正為師,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還是師德的示范者。現代教育,要求教師具有現代人的素質和高尚的人格。教育是培養人的活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思想、言行和學識,直接影響學生的言行舉止。對于小學生來講,教師的人格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替代的、最燦爛的陽光,只有人格才是最具說服的教育力量。“野蠻產生野蠻,仁愛產生仁愛”,只有自己具有美好的心靈,才能使別人的心靈更美好。正如奧地利教育哲學家馬丁·布貝爾所說:“教師只能以他的整個人、以他的全部自發性,才是以對學生的整個起真實的影響,教師應把言傳和身教完美結合起來,以身作則,行為師范,熱愛學生,關心學生,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儀表端莊、舉止文雅,以自己的言行和人格魅力來影響學生。”
二、文化素養是德育教育的基礎
音樂不單單是一門單一的課程,而是一門綜合性學科。它涉及歷史、地理、政治、文學等等學科領域,這就要求教師要有很高的文化素養,要具有深厚豐富的知識。例如,在學習“祖國的寶島——臺灣”一課時,教師讓學生在地圖上找到臺灣,介紹臺灣的歷史、地理環境、物產等,如果教師不具備各方面的知識又如何讓學生知道臺灣在哪里,臺灣風景優美、物產豐富,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更談不上激發學生對寶島臺灣的熱愛之情。所以音樂教師深厚的文化修養和豐富的知識是在音樂課中滲透德育教育的基礎。
三、有效的教學方法是滲透德育教育的關鍵
我們要善于發掘音樂教材里的德育教育內容。其實在我們的音樂教材里,每一個年級每一課,編者都是從德育的角度去合理安排課程的。以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走進音樂世界”的第八冊為例,全冊書有八課,第一課“祖國的寶島——臺灣”編者的意圖是通過學習臺灣民謠與童謠,讓學生了解臺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臺灣人民是我們的骨肉同胞,從而對學生進行熱愛寶島的親情教育;第二課“媽媽的歌”編者的意圖是通過歌曲教學來培養學生對母親的熱愛之情……所以音樂教材中不缺德育內容,關鍵是教師采用什么教學方法去達到德育的效果。例如,在學習“走進音樂世界”的第八冊“祖國的寶島——臺灣”一課時,如何讓學生通過欣賞器樂曲《臺灣島》和歌曲《臺灣島》去感受體驗臺灣歌曲的美,從而激發學生對寶島臺灣的熱愛呢?學生的認知能力和想象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光聽聽歌曲,教師就把臺灣歌曲的美,臺灣景色的美這種感受硬塞給學生,而是要讓學生自己真真切切地去感受。所以在欣賞前我對學生說要帶他們去春游,但要他們自己聽聽要到哪里去?我們要去的地方有什么優美的風景?有什么特產?帶著問題,帶著好奇,這樣學生就會很自然、很認真地進入到音樂里,靜靜地去欣賞音樂。我還播放臺灣的優美風光視頻讓學生直觀地去了解臺灣的美,感受臺灣的美。在視頻當中,臺灣有臺北故宮博物館,孫中山紀念館,我們也有我們的北京故宮博物館和孫中山紀念堂,這些是我們共同都有的地方,正好教育學生臺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臺灣人民是我們的骨肉同胞,從而進行熱愛臺灣的親情教育。
總之,我們要明確音樂教育的真正目的不是把學生培養成為音樂家,而是利用音樂學科的特點,努力和細心地發掘,并通過有效的形式、手段,把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的培養,把集體智慧,培養合作意識和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滲透到音樂教育之中,把學生培養成高尚、完美,追求真善美的人,從而最終達到音樂教育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張俊萍,《談教師修養對學生人格形成的影響》[J],《新課程學習(下)》,2011(05)
2.黃明娥,《淺談音樂教學創新的幾點思考》[J],《福建論壇(社科教育版)》,2007
3.王瑾,《淺談音樂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教育教學論壇》,2011(30)
4.錢擁軍,《中小學音樂教育中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和影響問題的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4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