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作為基礎學科和人文學科,擔負著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和社會主流價值觀教育的重要任務。語文教育應該認真研究語文教材、學生思想狀況以及切入點,在課堂教學中適時進行德育滲透。
關鍵詞:思想教育;中學語文教學;內容;途徑
語文學科作為基礎學科和人文學科,承載著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行為習慣的重任,語文教師應該在日常語文教學過程中,深入研究學生的思想特點和年齡特點,研究教材和課程標準,在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本文作者根據十幾年中學語文教學實踐,從四個不同的角度分析在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內容和途徑。
一、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思想情感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既要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語文知識和技能,更要對學生適時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和良好的行為習慣教育。筆者在指導學生閱讀課文時,先讓學生按照文章的感情發展線索把課文讀上幾遍,了解文章的大概意思,領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在初中語文教材中,匯集了中外的名篇名作,包含人類最高境界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價值,學生可以從閱讀中受到啟發。在指導學生學習《生命的意義》一課時,筆者想讓學生各抒己見,說說各自的人生理想。有的學生表示將來要為大家設計有趣的電腦游戲,很多學生因為這個學生玩游戲成癮而嘲笑他,我卻因勢利導,明確指出這個學生的理想偉大而崇高,但必須珍惜時間,努力學好眼前的功課,付出艱辛的努力,就像課文主人公保爾那樣,在雙目失明和身體多病的情況下堅持寫作,最終以自己堅定的信念,實現了自己崇高的理想,實現了生命的意義。學生通過反復閱讀課文,悟出了生命的真諦,明白了要想實現自己的理想和人生價值,就必須有著堅韌不拔的毅力和意志,有著實現理想的堅定信念,從而理解生命的價值和意義。
二、在積累寫作素材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
寫作教學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寫作能力不僅是學生語文能力的體現,也是學生觀察生活、感悟社會、品味人生的能力的集中體現。語文教師在指導學生寫作過程中,應該及時有效地進行德育教育,從而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在積累寫作素材時,要引導學生能夠從身邊的生活瑣事映照出人生百態,能夠一葉知秋,提煉出具有社會價值的寫作素材,學生在寫作過程中,不斷地進行自我調整、自我教育,進行道德的自我完善,通過對身邊的一些小事的評價、感悟,使自己的思想得到升華、提高。筆者在教授完《小桔燈》后,指導學生分析、比較、欣賞作品中小姑娘的形象,在那個時代,小姑娘的鎮定、勇敢、樂觀的精神很值得學生學習,課后,學生都寫了一篇心得體會,他們紛紛寫到自己的年齡與小姑娘相仿,可自己的生活在一個和平富裕的時代,在享受幸福生活的同時,也應該像小姑娘那樣要多替父母分憂解難,從而達到了在寫作教學中滲透德育的教育目的。
三、在美的意境中讓學生受到熏陶
意是指作家在主觀情感世界的自我流露,境是指自然生活形象的如實反映。文章的意境優美更能體現作品的感染力,激發讀者無窮的想象和聯想,并且超越作品本身的意境分析,達到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目的。在學習《秋色賦》時,引導學生領會碩果累累的豐收之境;在學習《荷塘月色》時,欣賞無邊的月光像流水一樣,夜晚的荷花散發著清香;當講授《暴風雨之夜》時,地委書記心中裝著勞動人民,在暴風雨中艱難行進,學生心中升騰起一種高尚的、激動人心的情感;在學習《古戰場春曉》這篇課文時,師生以作者行動為線索,在古戰場徘徊,看曾經金戈鐵馬,歷史人物叱詫風云的地方,望千古江山,抒發懷古之情,一種民族自豪感油然而升。當學生誦讀《一月的哀思》時,和詩人一樣地悲痛,和詩人一樣地流淚,悼念敬愛的周恩來總理,在那莊嚴肅穆的氣氛中學習到了無形的感染和熏陶。
四、在遣詞造句中挖掘文章的思想內涵
作者通過打動人的語言文字反映現實社會、表達思想感情。學生只有深入分析作品的遣詞造句,才能真實地把握作者所要表達的觀點和思想,當然在分析作品的語言時應有針對性,目的明確。一是把握課文中能夠表達作者愛憎感情的語句,從而正確理解作品表達的思想。如在閱讀《白楊禮贊》時,作者激情奔放地高聲贊美白楊樹象征著北方農民和其中所體現出來的一種民族精神;二是抓含義豐富的語言。這就需要師生反復閱讀、體味、賞析,使學生體會到言外之意。在閱讀課文《祝福》中有這樣一段文字:……于是不多久,我便一個人剩在書房里。這段話中的“剩”字體現出來一種孤寂無聊之感;三是抓住議論抒情的語言。作者在文章中通過議論和抒情,抒發自己的主觀感受,比如,《包身工》的結尾。這段議論抒情,控訴了野蠻殘酷的包身工制度,堅信黑暗終將過去,黎明定會到來。通過對此處的分析,更加深了學生對課文主旨的理解。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應認真研讀挖掘教材,研究《語文課程標準》,深入了解學生的思想特點和年齡特點,找準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的切入點,對學生潛移默化地進行思想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情操教育滲透在語文教學之中,做到既要教書,還要育人。總之,做好語文教學中德育的滲透是時代的需要,是國家、民族發展的需要。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