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網絡教學環境下,現代信息技術與作文教學的有效整合,為作文教學注入了新鮮活力。多媒體課件搭建了一座溝通創作思維的橋梁,借助多媒體課件,整合課內外資源,撥動學生的思維琴弦,激發學生的寫作情趣,發展學生的語言,放飛學生的天性,催生想象的火花,讓作文教學真正釋放學生的生命活力,創造性地抒寫自我,表現世界。
關鍵詞:多媒體;興趣;語言;發展;想象;生命活力
作文與生活的關系是相生相容,最為密切的,用語言表達和交流是人類的基本生活需要。在網絡教學環境下,多媒體走進作文教學課堂,為作文教學注入了無限的生機與活力。它圖文聲像并茂,巧妙地征服了學生,召喚學生徜徉在趣味盎然的作文殿堂里。筆者試著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膚淺的認識。
一、借助多媒體,解畏難之結
葉圣陶先生說:“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學生的情感、思維、想象和個性對習作的影響很大,學生只有在心情舒暢、心境良好的情況下,思維才能活躍,情感才能真實,想象才能豐富,個性才能發展,文章才能寫好。心理學研究證明,學生如果對學習對象產生興趣,他們就能自覺地排除多種外界因素和心理因素的干擾,集中注意力積極主動地學習,把學習當作一種愉快的享受。多媒體課件可創設新穎有趣的動畫情境,融直觀性、多變性、知識性、趣味性于一體,為學生營造一個圖文并茂、動靜相融的教學情景,全方位刺激學生的多種感官,催生學生的習作情趣,從而達到“課伊始,趣亦生”的教學境界。
在“尋找秋天”的習作訓練中,一曲《秋》,將學生帶進了秋天的山坡、秋天的果園,讓學生感到秋天向我們走來了。然后播放錄像,田野果園、山坡河流,花草樹木、藍天白云再現在學生的眼前。我隨機指導學生觀察比較,認識秋天里的景、事、物,讓學生感受到秋色無處不在,把握秋天金風送爽、天高云淡、色彩繽紛、果實成熟的特點。學生興致勃勃,置身在一個色彩斑瀾的世界里。我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用學過的詞語或積累的語句描述看到的秋景,聽到的秋聲,自己的感受。學生暢所欲言,盡情地述說自己認識的秋天:“秋天的天空又高又遠,那么藍,像一塊明凈的藍寶石。”“一片片黃葉飄落在地上,葉落歸根,回報大地媽媽的養育之恩。”“秋姑娘向人們發來一封封祝賀豐收的電報。”“蘋果壓彎了枝頭,像害羞的小姑娘藏大樹葉間,悄悄地望著驚喜的人們。”……
正如著名特級教師李吉林所說:“言語的發源地是具體的情境。”這一情境設計,以直觀生動的聲像形態,撥動了學生的心弦,讓學生在“看秋景、聽秋聲、會秋意”的體驗中浮想聯翩。“情以物遷”,“辭以情發”,學生在“雁聲陣陣、秋蟲唧唧……”的體驗中觸摸到漢語言的無窮魅力,心靈里播下的是“作文不難,作文有趣”的信念。
二、借助多媒體,解無語之結
寫作是最富有個性、最富有創造性的勞動之一。按理,任何一個有思想、會寫字的人都有作文的能力。然而,現實教學中,當教師把作文當做單獨的一門技術教授時,作文的能力便從人的身體里抽走了。學生被告知,作文是什么,怎樣結構,如何開頭結尾……原本身體里的元素,卻被改造成身外之物重新植入時,學生產生了本能的反抗。于是,作文就變得難起來,學生總是感到無話可說。新課程標準強調: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在教學中,可以利用多媒體還原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將那些熟悉的場景展現在學生眼前,觸及學生的內心世界,催生傾訴的情感和語言。
在“記一件事”這個話題的教學中,我將學生平時打籃球、拔河比賽、做游戲、學騎車、做手工等活動再現在熒屏上。學生看到熟悉的情景,很自然地聯想起自己玩的情景,“我是那樣的,我是那樣做的……”“我是這樣說的……”學生踴躍地來當“配音演員”給畫面上的學生配上對話,根據畫面,講述著自己的親身經歷,聲情并茂地描述著:我騎著車搖搖晃晃地走了幾步,就摔倒在地,哭了,對爸爸說:“爸爸,我不學了。”爸爸扶起我,語重心長地說:“起來,勇敢點,你能學會的,相信自己能行。”有學生繪聲繪色地講起了拔河比賽的情景:比賽還沒開始,我們班的隊員個個摩拳擦掌,躍躍欲試。我們把身強力壯的大力士分別排在了前面和后面。哨聲吹響了,我們和對手僵持著,啦啦隊員們在旁邊使勁地喊著“加油!加油!……”我們的隊長突然高聲叫了起來:“一二三……”我們接著一起使勁“加油!”就這樣我們一舉獲勝。
這一教學資源的整合,有效地將生活與課堂進行了很好的對接。外顯圖像與學生的內心世界不斷碰撞,學生心中充盈的感受與儲備的語言不斷同構,心靈得以舒展,表達真切自然。這樣,將習作從純粹的客觀觀察、從簡單的遣詞造句等技法指導轉化到培養并豐富學生的心靈上,將充滿人性美的最富有個性的習作活動還給了學生,童心自由說話,童趣不再沉默。
三、借助多媒體,解講評之結
講評是作文教學的重要一環,也是作文教學的重點難點。它不僅要解決“怎樣寫好文章”的問題,還要鞏固本次習作訓練中語言和思維訓練的成果。多媒體方便快捷,可以跨越時空,可以利用它關注個體差異,拓寬評價主體,多元有效參與,讓作文講評不再是教師個人乏味的“紙上談兵”。
課前將部分學生的習作題目制作成精美的課件在課堂上展示出來。學生看到自己的杰作搬上了屏幕,小眼發亮,內心的感覺肯定有別于簡單的評說。學生欣賞、選擇、評判最具魅力的題目,發表自己的看法,然后點擊自己最感興趣的習作題目,欣賞精彩文段或字、詞、句。有的學生喜歡《美麗的秋天》,就請小作者上臺有感情地朗讀自己的習作。并出示一些相關的習作題目,如《心在秋天里放歌》《尋覓秋天》《金秋掠影》等,讓學生比較這幾篇習作在擬題上的異同。題目是文章的眼睛,將題目制作成精美的課件,滿足了學生的感官需求,調動了學生的參與愿望。同時,“題——篇——題”循環指導,有利于學生處理好文與題的關系,避免了習作中的離題、偏題現象。學生也在比較、鑒別、欣賞中創造性地抒寫自我,表現世界,提高了習作能力。
多媒體的介入,使作文講評充滿了生機,它為師生交流、生生交流搭建了一個互動平臺。借助這個趣味盎然的平臺,學生在言語世界中沉潛往復,欣賞、發現、肯定、借鑒……這別有滋味的“會餐”,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精神營養,學生的童心童趣在習作中飛揚,生命活力在習作中釋放。
總之,多媒體課件猶如一粒火種,點燃了學生思維的火炬,激起的是學生無限的想象、清泉般汩汩而來的心靈之語。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