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讓學生在語文中發現美,感悟美。激發學生自學的興趣,在展示中培養自信,在拓展中開闊視野,在檢測中得到鞏固。使語文課堂成為知識的超市,夢想的舞臺!
關鍵詞:導學;自學;合作;收獲
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到: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語文是學好其他學科的基礎和獲得知識的必需技能。而現實是我們生活在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21世紀,“數理化”思想的禁錮,使人們忽視了語文的重要性。作為一名在農村工作的語文教師我時刻感覺到肩上沉甸甸的責任!怎樣才能讓學生喜歡學語文?我校在近幾年的小班化教學課改中探索了多種做法,也摸索出了一條自己的路子。比如對課堂結構做了大幅度的調整,重點突出指導自學、交流展示、拓展提高、檢測鞏固四大環節。給學生提供最大限度的展示空間,進而使課堂成為知識的超市,夢想的舞臺!
一、指導自學——激發學生的興趣
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已成為當今教育的重要內容,越來越受到教育專家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視。
自學是一種新奇和富有挑戰的學習方法。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會學生自學必須先讓他們產生濃厚的興趣。如果放手讓學生完全自學有可能會偏離重難點,這就需要教師在學生自學的過程中對學生學習的內容和方法加以指導,使學生有目的、有方法地進行自主學習。為此,我校專門給每科都設計了導學作業本,每一課時都由教師精心設計好導學作業。學生會按照教師設計的導學作業自主學習。
導學作業要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設計時就應該做到:
1.多樣性。如教學《蒹葭》時可以唱它的改編歌曲《在水一方》。教學《中國石拱橋》時可以讓學生動手制作橋。教學《春》時可以讓學生動筆畫出春天的美景等等。多種形式的作業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也培養了學生動手動口的能力和想象力。
2.指導性。導學提綱必須能夠清晰地反映課堂教學的基本流程,全面地指導學生的自主學習。學生依據導學提綱自學后,應該既能夠從整體上感知和把握課文,又能夠對課文的重點段落進行深度研討,還能夠明確延伸拓展學習的內容和方向。所以提綱設計應該做到環節完整、脈絡清晰、目標明確、重點突出。
3.層次性。學生的學習能力是有差別的,導學的設計一定要照顧到不同層次的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在自學中得到收獲的喜悅!一般有難度的文章,在設計導學作業時都要有選做的內容。這樣讓能力稍弱的學生有了選擇的空間,也有了展示的底氣。
指導得到位,自學也會更加積極而有實效!
二、交流展示——放飛學生的心靈
交流展示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是給學生提供平等自由的對話機會。學生在交流中,表現自我,交換思考所得,體會獨立思考的樂趣。在交流中語言的靈活性、思維的深刻性可以得到充分的訓練,而說、唱、辯、誦、演等豐富多彩的展示形式又會使學生的思維始終處于活躍狀態,知識的吸取也會牢固而深刻得多。
在交流展示中學生更能學會合作。我記得我上《談生命》這一課的時候,要求小組合作把這篇散文改成詩歌來朗誦。我當時這樣設計只是想看一看我班的學生會不會創新??稍谡n堂展示的時候我發現,他們的小組合作真的很完美。不僅是創新地把散文改成了詩歌,在小組朗誦的時候更是形式各異,配合默契!學生學習合作其實不也是在學習做人嘛!他們在合作中學會了與人交流,學會了分工,學會了選擇和放棄!所以一定要在每一節的語文課上給予學生交流的空間和合作展示的機會,在不知不覺中你就會發現,每一個學生都像是作家、演講家、藝術家、哲學家,他們的自信會綻放出美麗的光芒!
三、拓展提高——擴大學生的視野
拓展提高環節,無論以什么樣的形式呈現,都必須著力于語言的積累與運用。拓展是否有效,教師的主導作用不容忽視。
首先,我們要用自己敏銳的教學機智及時發現課堂動態生成的資源,抓住拓展的時機展開教學。比如在《行道樹》的教學中,學生找出文中的好句子分析,在學生說得差不多時我順勢引導他們理解主旨:“教師認為還有一句寫得好,‘神圣的事業總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可是這句話的涵義教師不大明白,你們能幫幫我嗎?”學生大都能夠知道這句話不僅是在寫樹,它寫的是一種人。我追問道:“行道樹代表的是哪一類人?這類人有什么樣的品質?你能從生活中舉出例子來嗎?”這時他們就不由自主地開始動腦筋去想了。這種拓展是對課文內容的進一步延伸,更利于學生對文章主旨的理解。
其次,我們要從愛護學生的創造熱情出發,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相機進行培養創新思維的能力。比如在學習《走一步,再走一步》這篇課文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題目:“假如你是我的朋友杰利你會怎么做?生活中你是怎樣對待你的朋友的?”這樣的問題肯定比“假如你是那位父親會怎么做”要好得多。學生的年齡和杰利比較接近,也會有話可說。學生思考這些問題,可以把課文內容延伸到自己的生活中,這就是把生活引進課堂。
拓展有助于學生進入學習狀態,有助于開拓學生視野,有助于學生獲得真切的情感體驗。
四、檢測鞏固——夯實學生的收獲
教學檢測是評價學生學習效果,借以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小班化的語文教學范圍廣,內容多,想了解教學效果,必須進行一定量的檢測。因為是課堂的檢測,所以量不宜大,題目不宜難。檢測的內容要和本節課所學有聯系。形式可以是說也可以是寫。但是無論是哪一種形式的檢測都要批改并打出分數。我們學校的檢測環節實行的批改方法是抽批。每組被抽到的學生成績代表他本組的成績。檢測的結果只有集體的勝利者,沒有個體的失敗者,這樣就可以在最大程度上給接受檢測的個體以鼓勵和信心。小組的答案質量就是小組學習情況的反映。教師在批改中及時發現學生對本節課內容的掌握情況,適當對教學進行調整。
檢測環節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看到自己的進步,發現自己的學習能力和潛力,因此其本身也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
在近兩年的探索中,我欣喜地看到了學生對語文學科態度的轉變。課上激烈的辯論,激情的演講,投入的表演,為討論一個問題小組間的面紅耳赤,優秀小組的歡呼擁抱;課外細心的觀察,認真的準備,為一個不懂的問題查閱資料,為了課堂上有更優秀的表現小組成員的互相鼓勵……他們漸漸地學會了思考,學會了合作,學會了學習!
給學生一雙騰飛的翅膀!讓學生愛上語文,這不是夢!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