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爐
武漢江河湖泊眾多,水汽大量蒸發,團團水汽將整個城市罩住,一方面減慢了地面熱量向空中輻射的速度,另一方面使人體表面不易散熱,宛如桑拿,汗出如漿,悶熱難耐。1934年某日,武漢41.3℃的最高氣溫為江城奪得“爐魁”之稱。
長江后浪推前浪,武漢如今已經跌出最新的“四大火爐”榜單,現在的四大火爐是重慶、福州、杭州、南昌,不過跟吐魯番相比,它們都是小巫見大巫。

漢正街:商業傳統
漢正街意即“漢口正街”,在早期的漢口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街上除了開滿了各種店鋪以外,還設有漢陽府通判署、淮鹽局等官署。主要的行業有八種:銀錢、典當、銅鉛、油燭、綢緞、布匹、漆貨、紙張,稱為“上八行”。附近居民則大多為各省移民,分別來自山西、陜西、四川、湖南、江西、浙江、江蘇等省。

1988年,武漢市硚口區重新恢復漢正街小商品市場,安排失業、殘疾、返城、兩勞(勞改、勞教)釋放人員,在全國最早發展個體私營經濟,成為“對內搞活典范”,漢正街誕生了全國首批“個體戶”。
外灘:殖民歷史
一條可以欣賞長江風景的大道,兩旁矗立著眾多上世紀30年代的殖民建筑,其中一些翻修成了銀行和豪華餐館。在古典的樓面之間,首家路易威登門店已經開業,咖啡店和精品屋沿著林蔭道拔地而起,后面還有眾多裝飾派風格的公寓大樓。這聽上去很像上海,或者更確切地說,十年前的上海。但事實上,我說的是武漢——一個在國外鮮為人知、但已經開始培養自己不斷壯大的消費群體的中國中部大城市。

三民路“銅人像”
三民路上小商鋪鱗次櫛比,大多賣的是價廉物不知道美不美的漢口小吃。這里幾乎可以買到所有市面上買不到的、含有危險因素的物品,比如,搶銀行用的黑頭套、封嘴巴的封口膠、斧頭、砍刀、上吊的繩子、把雙手粘成鴨蹼的520膠水、稀有金屬(鉀鈉鈣鎂鋁鋅鐵錫鉛鋅銅汞鉈)、毀容物品(硫酸硝酸)。

熱干面
中國五大名面之一、武漢人過早(吃早餐)的首選小吃,有攤點的地方就有熱干面。據說熱干面是由一名小販在1920年代偶然發明的——不小心將麻油灑在了煮熟瀝干的剩面條上。熱干面的制作比較復雜,首先要將堿水面煮或蒸至九成熟后撈出,加芝麻油拌勻,再攤開晾涼;待食用時,用漏勺將面置于滾水中焯熱撈出,淋上調好的芝麻醬、醬油、辣蘿卜丁等佐料。武漢最有名的熱干面店鋪是始于1930年代的“蔡林記”。
武漢話
你黑我:你嚇我,「黑」同「嚇」(hè),這是使用頻率最高的詞之一。與此關聯的還有歇后語:非洲伢的爸爸——黑老子;非洲爸爸跳繩子——黑老子一跳。挑土:暫時代替某人做某事,來源于麻將。因為打麻將又稱「修長城」,打麻將手氣不好時讓人替打幾把,好像幫人家挑土一樣。擂肥:以暴力為威脅行勒索錢財之事。「肥」,是指身上有幾個錢的人;「擂」,更確切說應該是累,是積累的意思。流氓集團同時向很多身上有錢的人搜刮,一次不多,對一人也不多,但積累起來就很多了。
彎管子:武漢人講的很不標準的普通話,或指普通話講得不好的武漢人。麻木:一天吃三餐飯喝四次酒的人,沒有菜也要喝酒,但每次喝得不多。多是蹬人力三輪車的,且腰間別一個小酒瓶。
棉條:態度好,火氣小,老實規矩。放棉條點:態度放好一點,火氣不要那么大。面窩:一種早餐食品,旁邊厚,中間薄,且有個小圓洞。生活中把后腦勺頭發少或禿頂的人稱為面窩或面窩腦殼。嘀哆:時裝品牌「迪亞多納」,武漢人簡稱「迪多」,和武漢話的「嘀哆」一個音,因此武漢人說「穿名牌」指的就是這個人很嘀哆(嗦),俗稱「你真是個名牌」。掛眼科:只看不買。
洗了睡:下崗,退休或失業。滑了絲:原指螺絲的絲扣磨壞了或水管水龍頭漏水,關不緊,多指小便頻繁,忍不住。賤三爺:家住漢陽的男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