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選育過程
‘黃金蜜柚’是2001年10月從平和縣小溪鎮內林村‘琯溪蜜柚’園中發現1株果肉呈橙黃色的變異單株,經連續觀察鑒定,其果肉橙黃色性狀穩定,表現優質、豐產、穩產。從2004年開始,分別在平和縣小溪鎮、上杭縣稔田鎮、南靖縣和溪鎮、霞浦縣沙江鎮、閩清縣白樟鎮等區域進行其無性子代的遺傳穩定性、區域適應性和生產示范。結果表明,該品種生長勢強,早投產,成花容易,自花結實率高,豐產,成熟時果皮為黃色,海綿層、囊衣為白色,果肉從幼果期至成熟期為橙黃色,種子退化,肉質化渣,酸甜適口,品質上等,性狀穩定。2013年4月通過福建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認定(認定編號: 閩認果2013005)。
2 主要性狀
2.1 植物學特征
‘黃金蜜柚’主干及骨干枝灰褐色;芽為復芽、芽具早熟性;各次梢均具自剪現象,分枝多集中于枝條的先端,枝條較粗壯、有刺,枝條顏色1~2年為綠色、后轉為褐色。除冬梢外,各次梢均能成為結果母枝,但以春梢為主要結果母枝;葉為單身復葉,長橢圓形,嫩葉黃綠色,成熟葉深綠色,葉尖急尖,葉基廣楔形,葉緣全緣,葉主脈明顯,葉背葉脈凸起、無油胞粗點分布,葉形指數2.1~2.5;花序為總狀花序,少量單花,每一花穗一般有5~15朵花,多數為6~9朵,完全花,花瓣為白色、船形,花瓣多為4個、少量5個;果形倒卵圓形,果形指數1.07左右。成熟時果皮為黃色,光滑,果皮油胞小、平、密度中,海綿層、囊衣為白色,果頂平滑、有明顯印圈,花柱脫落,果基短莖、有少量放射溝紋,果實皮薄、厚度為0.7~1.5厘米,瓤為白色,瓤瓣腎形、12~17瓣,籽粒退化成癟子,成熟果中心空,果肉從幼果期至成熟期均為橙黃色。肉質爽口化渣,少粒化,果汁豐富,酸甜適口,品質佳。
2.2 生物學特性
2.2.1 物候期 在福建省平和縣小溪鎮,該品種幼年樹新梢周年均有生長。幼齡樹春梢萌芽期在2月中下旬,夏梢在5月上中旬和6月下旬至7月上旬抽生,秋梢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抽生,晚秋梢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抽生。初花期在3月中旬,盛花期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盛花期約7~10天,終花期在4月上中旬,自花結實率高。生理落果期:第1次在4月上中旬,第2次在4月中旬至5月中旬。5月上旬至7月上旬果實進入膨大高峰期,9月下旬進入轉色期,10月上中旬采收。
2.2.2 生長結果習性 該品種樹勢較旺,樹姿直立,樹冠為圓頭形,分枝多,抽枝能力強,幼樹一年可抽梢4~6次,以春梢為主要結果母枝。在平和縣低海拔地區,種植第3年即可開花結果,6年生產量達31234.5千克/公頃,7年生產量達38764.5千克/公頃,8年生產量達44412千克/公頃,表現良好的豐產性。
2.2.3 主要經濟學特性 果皮黃色,皮薄,果肉橙黃色,種子退化,果汁豐富,單果質量1100~2 250克,可食率67.5%~72.3%。2011年11月委托福建省分析測試中心測定,‘黃金蜜柚’果肉可溶性固形物11.4%,可溶性總糖8.8%,可滴定酸0.54%,維生素C 354毫克/千克(表1),肉質爽口化渣,清甜適口、有橙香味。
表1 ‘黃金蜜柚’與對照品種果實品質分析比較
2010年10月委托華中農業大學園藝林學學院對其汁胞呈色色素測定,結果表明,成分主要為β-胡蘿卜素含量218.83微克/克(分別是‘紅肉蜜柚’和‘琯溪蜜柚’含量的5.3和250.1倍)、八氫番茄紅素含量22.95微克/克、α-胡蘿卜素含量4.17微克/克、β-隱黃質含量2.96微克/克和番茄紅素含量2.86微克/克,類胡蘿卜素總量為251.77微克/克,分別是‘紅肉蜜柚’和‘琯溪蜜柚’的2.6倍和287.7倍。
2.2.4 適應性和抗性 該品種對氣候和土壤適應性較強,柚類適宜區均適宜種植,年平均氣溫17~23 ℃,極端低溫≥-3 ℃的地區均可生長,最適宜生長的溫度在22~35 ℃。對土壤的適應范圍較廣,尤以土層深厚疏松、富含有機質、排水良好的微酸性至微堿性土壤最適宜。該品種喜濕、怕澇、耐旱,抗病力較強。
3 栽培技術要點
宜以酸柚為砧木,小苗嫁接繁殖;定植株行距4米×3.5~4米;采用自然開心形樹冠,合理修剪;注重平衡施肥,基肥以有機肥為主、注重施用鉀肥和鈣、鎂肥,果實發育期要均衡供水;冬季要重修剪,采用自然開心形樹冠;并對投產樹主干進行環割,生長健旺樹可進行環剝,以促進開花坐果;花期至謝花期,應噴0.3%尿素+0.3%磷酸二氫鉀+0.2%硼砂混合液2~3次,以提高坐果率。
(據《果樹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