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安徽農業大學所走出的一條農科教與文化相結合的“大別山道路”,是將“大別山道路”的主要內容和基本精神,融入到學校文化建設之中,逐步形成相對明晰的觀念和表達,使“大別山道路”成為提升安徽農業大學文化特色的重要方式,這在高等農業院校特色大學文化建設中具有積極的啟示性。
關鍵詞:高校 特色文化 路徑 “大別山道路”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9(b)-0004-01
特色大學文化,是指一所大學中大學人共同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的體系中所呈現出來的獨特個性[1]。大學追求特色大學文化需要將學校建設方針與地域特色相互融合,形成具有發展潛力和生命活力的獨特文化氛圍。
1 農業院校構建特色大學文化的意義
高等農業院校作為實行農科教結合,加強農業科學技術研究和推廣的重要載體,在培養高素質人才、服務好“三農”的同時,擔負著院校自身文化的傳承和創新職能,所以高等農業院校在辦學實踐中構建特色大學文化有以下三個方面的意義:
從社會層面看,構建特色大學文化是順應國家構建文化軟實力的需要,是貫徹十八大精神的實際舉措。從高等院校大學文化建設抓起,通過一代代高校師生的接力探索,在日積月累中形成具備國家戰略需要和時代發展要求的特色大學文化,從而為全社會的文化建設添磚加瓦,貢獻大學自身應有的力量。
從院校自身看,構建特色大學文化尤其是高等農業院校構建其所特有的育人文化、辦學文化,是院校豐富和發展自身精神資源,提高辦學質量的客觀需要。同時,走出自己所獨特的大學文化建設模式,更是在眾多高校中贏得一席之地的生存發展需要,是自身“軟實力”的一個重要體現。
從人才培養看,高等農業院校形成自身的特色文化,對培養學生服務“三農”、扎根基層成長成才的意識至關重要,其很好地把課堂教育與實踐認知無縫對接起來。獨特的校園文化氛圍,對大學生來說,是一塊難得的豐厚土壤,是一種難得的文化熏陶。
2 高等農業院校特色大學文化建設路徑探索
下面基于安徽農業大學“大別山道路”實踐,探索農業院校特色大學文化建設的實踐路徑。
2.1 在大學精神文化建設中傳承“大別山道路”精神內涵
在“大別山道路”實踐貢獻的同時,安徽農業大學從“大別山道路”中汲取了大學文化的文化特質和精神特征,在傳承文化中凝練大學精神,使學校精神文化有更為堅實的依托,顯得更為厚重。
大學精神文化主要體現在辦學理念、校風、校訓、學風、教風等方面。安徽農業大學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在長期的辦學過程中,學校堅持以育人為根本,恪守優良教風、學風,形成了“團結、勤奮、求實、創新”的光榮傳統和以“大別山道路”為標志的辦學特色,為國家和社會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安徽農業大學在長期辦學歷程中,始終堅持服務“三農”的思想,堅持圍繞促進安徽農業經濟發展這一中心,興學育人,在實踐中走出了一條享譽全國的富民、興校、創新、育人的“大別山道路”,形成了“服務‘三農’、獻身‘三農’,艱苦奮斗、無私奉獻,開拓創新、與時俱進”的“大別山道路”精神[3],并形成了“堅持大別山道路,在服務地方經濟中培育優勢特色學科和高素質人才”的辦學特色。
2.2 在大學制度文化建設中體現“大別山道路”精神
大學文化具有的規范功能和導向功能主要是通過大學既定的條例、制度、法規等行為規則,達到強制師生員工行為、規范辦學行為、強化辦學方向的目標。安徽農業大學建校80年來,堅持以育人為根本,恪守優良教風、學風,形成了“團結、勤奮、求實、創新”的光榮傳統,為在校師生營造一個良好的教育教學氛圍,有助于提升學校人才培養質量、科學研究水平和社會服務能力。“大別山道路”精神中所體現的“開拓進取,與時俱進”的精神,結合新時期大學建設的新要求,對于進一步推進以人為本、依法治校工作提供借鑒,在與師生員工充分溝通的基礎上,集中全校智慧,逐步建立健全并完善各項規章制度,力求做到提升學校管理工作的科學化、法治化、民主化水平。同時,安徽農業大學在大學制度文化建設與執行中,注重對安農師生員工愛崗敬業,自覺遵守規章制度,保持健康的人生態度等方面進行培養。
2.3 在教學科研中體現“大別上道路”文化特色
高等農業院校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致力于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安徽農業大學作為地方綜合性農業大學,立足安徽,以大別山地區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為導向,加大教育教學改革力度,量體裁衣,突出特色,在教學科研中體現“大別山道路”文化特色,開展以服務“大別山道路”經濟社會發展為主體的課程體系,將校園文化建設、學校教學工作、與“大別山道路精神”教學資源進行積極整合,通過開設多種形式的講座與課程,把“大別山道路”科研成果逐步推向課堂,使廣大師生從視覺、聽覺等多方面感受“大別山道路”蘊含的精神內涵,增強大學生的服務“三農”意識,投身科研活動的熱情;在堅持“大別山道路”服務地方經濟、培育優勢學科和高素質人才中,探索實踐了培養創新創業“雙創”人才模式,使廣大師生在“大別山道路”精神鼓勵下,走出校門,走向農村,走近農民;使“大別山道路”精神不斷傳承,使之成為服務安徽經濟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源泉。
2.4 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體現“大別山道路”精神內涵
通過“大別山道路”的實踐,安徽農業大學形成了“艱苦奮斗、無私奉獻、開拓創新、獻身‘三農’”的精神。艱苦奮斗是本色,這是安徽農業大學服務“三農”事業、服務社會的永不褪色的本質和必然要求;無私奉獻是靈魂,胡承霖教授,近80歲高齡仍然奔走在田間地頭、服務在新農村建設的第一線;開拓創新的動力,支持著宛曉春、程備久、馬傳喜、李增智等教授致力于現代農業科技的前沿;獻身“三農”是方向,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安農人將自己的青春奉獻在田野山林。“大別山道路”的精神已經積淀為安徽農業大學最為寶貴的精神財富。因此,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該積極引導大學生從“大別山道路”精神中汲取養分,受到感染,使青年學生樹立立足安徽,扎根基層,服務“三農”的思想觀念。學校可以通過組織學生參與實踐,了解“大別山道路”精神內涵,通過對安農人已有的科研成果與安農人對地方社會經濟做出的貢獻進行考察,增強學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此外,通過開展“大別山道路”精神論壇等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為大學生了解、學習“大別山道路”精神內涵與文化提供契機和參與的平臺,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動性、針對性和實效性。
參考文獻
[1]申明.大學文化特色的內涵探[J].懷化學院學報,2010(1):126-128.
[2]李國杰,關嘉.我國高等農業院校應對高等教育發展走勢的策略[J].江蘇高教,2007(6):46-48.
[3]趙良慶,朱立軍.大學的責任與使命—— 以安徽農業大學走“大別山道路”為例[J].高校理論戰線,2010(4):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