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世紀以來,中國高等教育事業飛速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然而,新形勢對高等教育管理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使其面臨嚴峻挑戰,如政治色彩較濃厚、功利主義傾向嚴重、產業化趨勢愈明顯等。因此,必須牢固樹立篤信真理的信仰,營造崇尚真善美的學術氛圍,培育會學習的良好風尚,推動以知識人性為核心的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的構建。
關鍵詞:知識人性 高等教育管理 核心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9(b)-0007-01
1 以人為本視域下高等教育管理本質的反思
高等教育是指在完成中等教育的基礎之上進行專業教育,其主要有研究型大學、教學研究型大學、教學型本科院校、高等專科學校和高等職業學校四種類型。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管理改革取得重大進展。多種形式辦學的新格局基本形成,多渠道籌資機制不斷健全,高等學校入學考試改革穩步推進,高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不斷深化。面對瞬息萬變的國內外形勢,加快樹立以人為本的辦學理念,弄清高等教育管理的本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是有助于實現高等教育管理求真的目標。高等教育組織的本質,就是高等教育管理的目標。高等教育組織是學術性組織,其特征主要有知識性、艱深性、復雜性、繼承性等。這幾個特征皆與學術密切相關,因而高等教育組織的本性概括起來就是學術性。學術以求真為目的,求真是叩問和證實客觀世界的本質。求真是學術行為的品德要求,是善的基礎,有利于實現真善美的統一。高等教育管理的基礎是學術性組織,而學術性組織的目標是求真。基于此邏輯,高等教育管理的目標亦是求真。
二是有助于體現高等教育促進人性發展的本質。教育的本質是育人,是為了培養人的擴展自由和實現發展的能力,是為了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而不能片面強調其社會職能。鑒于此,高等教育管理要以服務于人性塑造為目的,即培養人、教育人和改造人,其與普通管理大為不同。高等教育管理的本質在于充分發揮人的潛能,發掘人的價值,建構與發展完備人性。總之,高等院校的主旋律是育人和培養高級專門人才,不是制器和制造高檔器材。高等教育管理的本質,就是要發展完備人性,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2 當前我國高等教育管理面臨的困境
(1)行政化色彩較濃厚。
目前,我國高等教育行政化色彩濃厚,即把高校當作行政機構,片面夸大教育的行政管理功能。察觀現實,高校的協調和運轉過程中,占據支配地位的是行政權力。集中表現為:一是高度集中的決策。各種權力決策集中于校級行政部門,院級只有名義上的權力。二是慣于采用行政指令的方法。高校自主性欠缺,對知識、學術和教師的重視不夠,師生處于被動執行和服從。高等教育政治化,其實質是把教育異化成為現實、政治和政策服務,以致教育非人化,違背了人性的發展要求。
(2)功利主義傾向嚴重。
當前高等教育存在功利主義傾向,即把人當作工具人,片面強調外在價值,追求即時、顯性功效,忽視人的本體價值、長期效益。主要表現為:一是教育過程簡單化傾向。理論上,把教育簡單化為只服務于社會發展,使其成為偏離主體的文憑和學歷教育;實踐上,把教育簡單化為技術性的知識傳授過程。二是教育活動的跟風化傾向。部分高校追求時髦風,如學校升格,大建學院和大造樓宇等。一些高校關系風盛行,對學生區別對待,不能保證評優、評獎的公平性。三是高校管理的形式化。部分高校過于重視定量化、程式化、模式化管理,片面強調形式的教育管理,限制師生參與高校管理的熱情。
(3)產業化趨勢愈明顯。
高等教育能否產業化,理論界一直爭論不已。但是過度的產業化趨勢,必然會使高等教育迷失方向。一是盲目追逐名人效應。近年來,不少高校紛紛聘請明星大腕兼職教授,如南開大學聘請唐國強、北京大學聘請成龍等。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存粹的大學精神受到挑戰和質疑。二是一味迎合市場導向。當前,不少人提出高校要根據“市場”情況,及時設置“家用電器維修、家庭教師、服裝設計及剪裁專業”等。這些專業可以設置在職業院校,硬要將其納入高等教育,不能不令人擔憂。總之,高等教育應保持自身獨立性,而不應以拉動經濟為本質屬性。察觀世界各國,尚未有發達國家把高等教育視為創收產業,其歷史使命就是育人。
3 構建以知識人性為核心的高等教育管理模式
(1)牢固樹立篤信真理的信仰。
高等教育管理的對象主要是知識人,知識人的活動須以服從真理為標準,因此,高等教育管理要以篤信真理為信仰追求。一是科學觀到道德觀的升華。真理是科學活動的追求終點,而科學的求真活動會內化為人的道德素養,這種素質又會成為求知道路上的推動力。二是弘揚務實精神。“尚真”表明了如何對待學習和知識的問題,而“務實”是從觀念向行動轉變。蔡元培就是尚真務實的典范,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辦學理念。三是生命與真理并存。知識人的使命就是要追求、捍衛和發現真理,即生命與真理同在。要在學習中追求真理,在實踐中發現真理,形成創造性思維。
(2)營造崇尚真善美的學術氛圍。
我國著名哲學家馮友蘭指出:“真是對一句話說底,善是對一種行為說底,美是對一種形象說底。”一是對真理的執著精神:堅持排除一切干擾、澄清謬誤、不怕曲折,堅持探究真理、發現真知、獻身科學,把對真理的崇敬之情內化為人們的內在行為品格。二是接人待物的道德標準:要做到正心誠意、孝悌仁慈、忠誠有義,堅持自律慎獨、敬業樂群、齊家愛國、貴生重物,把“善”固化為穩定心理和行為傾向,養成道德自律能力。
(3)培育善于學習的良好風尚。
會學習是時代發展和知識人發展的必然要求。主要表現為:主動探索性和發現式學習,體驗和思考式的學習,個體性和靈活化的學習,終身性和非連續性學習,等等。一是樹立終身和自主學習理念。要轉變觀念,培育永恒學習的精神,使學習成為終身的行為習慣。保持積極、能動的學習心態,發掘自身學習潛能,增強自主學習能力。二是創新學習方式。“學會”只是基本目標,學習的高級階段則是“會學”。要強化創新性學習思維,不斷掌握最新知識,提高創造新知識的能力,培養更多的新時代“知識勞動者”。三是充分利用現代信息和傳播技術。要創新學習手段,高效獲取信息,甄別信息,獨立提出問題,創造性地運用信息,以科學的思維方式解決問題。
參考文獻
[1]田園,王玄培.以人為本的高等教育管理模式構想[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2(5):345-346.
[2]姜軍委.高等教育“以人為本”管理策略探索[J].大連大學學報,2009(5):172-174.
[3]宋超,周純樸,宋紹智,等.構建高等教育管理創新機制的思考[J].經濟研究參考,2012(11):6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