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無機與分析化學是一門多專業的基礎課,本文結合實際教學情況,探討了無機與分析化學課程的教改過程中,從教學思想,宏觀定位,整體優化,精選內容,壓縮學時,加強基礎,創新能力培養等原則出發,介紹了教學具有時代適應性的觀點。
關鍵詞:無機與分析化學 教學 歸納 專業 課程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9(b)-0029-02
隨著學校的院系發展以及專業的設置,一個學院具有多個專業的現象很普遍,我們學院現在具有七個專業環境、生物、食品、化工、應化、制藥、材料。無機與分析化學課程作為專業的基礎課之一[1],在其中的五個專業(環境,生物,食品,化工、制藥)中開設,將該基礎課與多個專業聯系起來,既要講透通用的基礎知識,又要不脫離專業方向。教學對象是大學一年級新生。該課程的特點是內容多而亂,眾多的化學事實和繁多的化學反應,單調,許多是獨立的還互不聯系,不易掌握。大學一年級學生的特點是剛完成高中學習來到大學的,高中階段的學習與大學階段的學習非常不一樣,在大學里講授的內容多,學時數少,進度快。一般來說,新生的自控能力和理解能力較差,高中階段的學習非常忙碌而且辛苦,再加上大學階段的管理相對中學松弛,遠離家長,監管督促力度減小。一旦新生對基礎課程不感興趣,導致厭學,那么就會影響對大學整個階段的學習。通過無機與分析化學課程使學生加深對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的理解,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培養細致嚴謹的觀察力和良好的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今后從事學習和科研工作打下扎實的基礎[2]。
針對大學一年級學生和學院開設各專業的現狀和無機與分析化學課程的特點,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對教學的適應性,引導學生思考問題能力和歸納總結所學知識等進行了討論。
1 適應教學發展,精選課程內容
新世紀以來,隨著科學的發展,教學的課程數量在增多,而且每門科學新的內容也在不斷的增加,但是各門課程的學時數卻大量減少,20世紀無機與分析化學課程學時數大約是100多學時,用一年的時間來開設,現在60~70學時,用半年的時間來開設。時間縮短了一半,而教學目標質量不能縮水。為了適應新的教學形勢的發展,教學內容的改革是整個教學改革的關鍵,那么對課程內容需要重新選擇是首要的任務。
我們選取了浙江大學的無機與分析化學教材,根據實際情況在教學過程中,認為該教材量還是較大,如何將一些先進的內容以及基礎的知識在無機與分析化學教學中反映出來,這是科學發展的需要,也是拓寬學生知識面,增強能力的綜合教育素質的需要。所以對教材進行了調整和補充,如,反映現代化學等的內容進行專題討論和講解相結合,讓學生增加了課程中知識的先進性,使教學內容更加有機地處理好了基本內容與拓展知識面的關系,達到了完成教學基本要求。另外,我們還采用了多媒體教學手段,增加了教學的信息量,將一些抽象的概念和靜態圖通過圖像,動畫等形式呈現給學生,讓學生對無機與分析化學有個整體,全面認識,化抽象為具體。經過這樣教學內容上的調整和技術處理,無機與分析化學成為一門富有活力的基礎課程,深受同學們的喜愛,很受歡迎。
2 理論聯系實際,激發學生興趣
無機與分析化學作為基礎課程面向我校的五個專業,教學內容有共同的部分,如熱力學基本原理,化學事實以及元素和化合物的性質。但是如果只講解共同的部分,沒有各專業的特色的內容,學生就會認為,無機與分析化學這門課程與他們的專業聯系不緊密,沒有必要開設,導致對學習沒有興趣,主動性很差。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在上課的時候根據不同的專業,講課的同時增加了與專業相關的內容,如對環境專業的學生,講解了重金屬在土壤里來源、遷移以及危害;臭氧在大氣中的作用;又如對生物專業的學生,講解了生物體中的重要元素。再如對食品專業的學生,講解了對食品安全的關注。同學感覺到大學的第一門基礎課內容就與自己的專業聯系這么緊密。知道了基礎課程的重要性,目前世界的科學關注點就在我們身邊。學好基礎課更好地為專業課的學習以及以后的研究方向提供可靠的保證。激發了學生對學習基礎課程的興趣,主動性加強了。
3 注重歸納總結,改進教學方法
無機與分析化學課程的特點是內容多而亂,基本理論部分,化學事實多,各種理論多而且抽象,如原子結構:分子結構等很抽象,學生無法想象,給教學帶來困難;元素部分:如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質無規律可循,顯得內容繁瑣,學起來無味;定量分析部分:計算多、數據處理麻煩。我們把這些內容共性歸納,并有把它們結合起來。使物質結構原理,熱力學原理和動力學原理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中,按下面模式來講解基本原理性質及其應用的關系(見圖1)。
這樣歸納起來,把顯得雜亂無章,互不聯系的內容聯系了,以物質結構,熱力學、動力學、四大化學平衡以及定量等基本理論作為出發點,從微觀到宏觀的學習,做到互相呼應,使傳統性的敘述性,以羅列性質反應現象為主題教學轉變為是說理性,推理性的教學,從而體現出這些基本原理對無機與分析化學物性質學習中的應用和指導作用,加深了學生對化合物性質及反應規律的理解和對基本原理的掌握,達到學以致用的教學效果。按照上述模式,學生就可以自學,歸納和總結。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作用。
4 課堂內外并重,培養創新意識
教學過程是一個雙邊過程,要樹立一種新的教學理念,教學關系不僅僅只體現在課堂上,應該貫穿課前、課上和課后各個教學環節。需要改變對傳統的課時和課程意義的認識,在課時和課程都不斷的改變時,要及時調整課下和課上的關系。要求教師在課下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好的教學設想和安排要有好的教學方法才能達到好的教學效果。在課下要認真思考如何備好課,為上課做好充分的準備,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做到課程內容非常熟悉;把握好課堂的時間分配和利用,攻克難點、突出重點,搞好基礎訓練和綜合訓練相結合,讓課堂幾十分鐘的效率到達最大化。
學生在課堂上單純地接受知識,是一種被動學習行為,這樣培養學生成為只會讀書本上的內容。隨著高新技術的發展,這樣的學生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如何讓學生在教學中也進行同步思考是我們要解決的問題,我們認為在講述有關內容時提出一些思考,能解決這樣的問題。例如,對于一個氧化還原反應來說,從理論上講都能設計出一個原電池,那么就可以問同學,我們日常生活里,存在哪些氧化還原反應呢?這些反應能設計原電池嗎?如能設計,能實際應用嗎?還有,對環境專業的學生在講解元素及化合物前,提出在同學們的身邊存在因元素或者化合物引起的環境問題嗎?這些問題不僅僅是思考課堂和課程需要講述的內容,還是培養學生聯系實際去積極思考,這樣同學們的熱情很高,興趣很大,對于培養學生有觀察思考的習慣,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5 結語
無機與分析化學課程是大學一年級新生開設的一們基礎課程,作用確實是非常大,從課下準備和思考,到課堂教學明顯效果。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不但要講授必要的課堂知識,還要引導學生從實際情況中找問題、善于思考。發現問題是培樣創新能力的方法之一,也是到達具有創新能力的手段的基礎。觀察客觀世界、善于發現以及思想敏捷的人才能夠適應時代的需要。傳授基礎課程肩負著向學生掌握基本知識、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和獨立研究能力的重任。要求學生勤思考問題還要講究方法,要從教學的實際出發,要在學生的能力范圍里去思考,有些爭論問題要正確介紹和評價,有助于學生的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并且要學習他人的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經驗。
總之,近年來我們在無機與分析化學改革中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教改是一個系統工程,沒有固定的模式。在無機與分析化學教學中應堅持不懈地進行探索、實踐、檢驗、努力提高教學水平,為培養高素質人才而努力。
參考文獻
[1]忻新泉,姚天揚,王志林.面向21世紀的化學專業課程結構改革[J].大學化學,1999,14(2):20-21.
[2]張福蘭.《無機及分析化學》教學改革探討[J].中國西部科技,2010,9(3):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