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探討培養醫學生學習人體解剖學興趣的方法和體會,提出在教學中深入了解學生,根據學生的特點,采取適當的教學方法,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解剖學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人體解剖學 學習興趣 體會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9(b)-0107-01
人體解剖學內容復雜,名詞繁多,難以記憶[1],在教學實踐過程當中,學生們普遍反映枯燥無味,難學難記。尤其在高職、高專層面教育中所面對的教學對象,普遍存在自控力差、對學習興趣不大的現象。針對這些難題,結合自身多年教學實踐,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兩個方面狠下功夫,以人為本,因材施教。
1 探求學生愛美心理,啟迪學習興趣
愛美,是青春期學生共有的天性,作為教師應抓住學生對美的困惑和追求,把他們引入神圣的醫學殿堂。青春痘、高矮胖瘦是青少年關注的話題,我們就由此入手。人體是美的,完美的人體要具有正常的形態結構,這也正是解剖學所要研究的內容。人的高矮胖瘦是“體型”的不同,不要為此過多煩惱,只要身體及組成身體的各個細胞、組織、器官和系統形態結構和功能正常,我們就是健康的。當然,體型是可以塑造的,這就要掌握骨、關節和肌肉的正常位置和功能。防止青春痘,要知道皮膚的結構和特點,更要知道“危險三角”區。學習就像我們追求美、塑造美,既需要興趣,更需要堅持。求知欲望是最好的教師,是學習者成功的內驅力。
2 用生動的語言,加強教學中的趣味性
2.1 講課內容生動化
進入實際教學后,為防止學生知難而退,必須發揮解剖學的趣味性,以利于加強記憶,事半功倍。解剖這名詞本身就頗具趣味,內耳構造難于掌握,所以稱為迷路;縫匠肌形象的說明該肌屈髖屈膝、小腿旋內(縫鞋匠的姿勢)的作用。再如十二指腸,從降部、水平部、上升部至升部在彎曲(十二指腸空腸曲)反而下降,形成一個橫向S形,這與洗手池下方的下水管設計頗為相似,既保證下水通暢,又防止下方的污水臭氣上返。講到胸膜(或腹膜)分為壁層、臟層,又互相延續,兩層之間是胸膜腔,學生不理解,用熟知的暖水瓶相聯系,暖水瓶是雙層,內外兩層分別為臟層和壁層,臟、壁兩層之間的腔隙為胸膜腔,二層延續處為瓶口,此處相當于肺門,若將瓶口壓扁,相貼,則成四層結構,恰好是肺韌帶的形式,瓶中開水是肺所在的位置。利用類似這樣有趣的聯系,使學生對解剖學不覺厭煩而樂在其中,一定能提高教學效果,增強學生對知識掌握的可求性。
2.2 歌訣也可幫助學生增強記憶
解剖學理論知識枯燥無味,用精煉的語言或瑯瑯上口的“順口溜”去整理、歸納所學的知識,可使學生記得牢、學得活,達到鞏固興趣的目的[2]。如用口訣“中耳鼓室六個壁,名稱結構要牢記;前后上下外內側,按照順序記仔細;咽管孔竇鼓室蓋,骨板鼓膜內側迷;中耳炎癥互蔓延,及早治療莫大意”來講解中耳鼓室壁的構成及相關知識,言簡意賅,富有啟發性。
3 用形象的肢體語言,增強知識的理解、記憶,手勢、動作、姿態和表情等身體語言應用在解剖學教學中往往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典型的例子是描述子宮的前傾前屈位及與輸卵管、卵巢的位置關系時,常把下肢比作陰道,腰腹部比作宮頸,胸背部比作宮體,頭比作宮底,雙上肢為輸卵管,兩粉筆盒比作卵巢被手(比作輸卵管傘)抓握。這時身體直立,軀干前傾,腰微彎即為前傾前屈位。然后,上肢外展旋后,手掌及粉筆盒向上。上述姿勢動作的組合即把以上器官的位置關系描述得惟妙惟肖,使同學們記憶深刻。這樣的例子很多,在講“左肝、右肝、后門脈”時,拇指、食指和中指自然靠攏成三角關系便能說明之。身體語言的變化把學習的間接興趣轉化為直接興趣,引起無意注意,增加學習熱情,且省時、靈活、活躍課堂氣氛。有時能收到深入淺出的效果。
4 結合熟知的臨床知識,拓展學習思路
解剖學是一門重要的醫學基礎課,在教學過程中結合學生熟知的臨床知識即可增強興趣,又能給予學生展露才華的空間,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導者。輸液幾乎每個人都經歷過,但藥物如何到達患處發揮作用,學生須經認真思考才能正確回答。因此,學習脈管系統后可以讓學生思考給予一闌尾炎患者靜脈點滴青霉素治療時,藥物如何到達患處。藥物經右手背靜脈網輸入,經上肢淺靜脈到腋靜脈、鎖骨下靜脈、上腔靜脈到右心,經肺循環到左心,入主動脈、腸系膜上動脈、回結腸動脈、闌尾動脈到闌尾。學生易忽視的肺循環,應重點提示。還可以進一步思考口服藥物如何發揮作用。類似問題可以思考“用右手拍叮咬左手的蚊蟲需經過哪些傳導通路?”提出類似問題是注意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測試。這樣學生面臨問題時,啟發學生到圖書館或上網查找有關資料,提高了學生自身的認知能力和協作精神,以體現素質教育的要求。
5 將思想品德教育與傳授知識有機的結合起來,解剖教學也大有可為
當然不能亂聯系,要有理有據,合情合理,不能牽強生硬使人啼笑皆非。講完心臟及冠狀動脈,就可以講到心臟為一個忠實的倉庫管理員,心內有滿腔血液,物質豐富,卻不從庫內攝取一點一滴,等出庫(血液打入主動脈)后,分配給自己多少就拿走多少(從冠狀動脈),這樣不停的辛勞,忠實地為全身服務,品德不值得世人學習?再如講到反射及反射弧時,一個刺激作用于機體,被感受器感知,經傳入神經傳至中樞,再由傳出神經至效應器以做出反應。發生火災,對機體是傷害性刺激,對于動物來說,反應是逃跑,越遠越好。對于人來說,雖亦是傷害性刺激,但有頭腦,有思維,在中樞有分析有推理,有認識,反應不是逃之夭夭,是報警,積極采取措施救火。這是講解反射知識,寓教于樂于其中[3]。諸如此類,人體各系統、器官之間,互相聯系,密切合作,各有分工,忠于職守,一處有難,多方支援的實例很多,如果有意識、適度的加以運用,久而久之,必將在學生思想上起到積極作用,收到良好效果,不經意間也進行了德育教育。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習者成功的內驅力。教師在教學中如真正做到以人為本,深入了解學生,并根據學生的特點,采取適當的教學方法,培養并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既教書,又育人,為培養合格的符合現代要求的醫學生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崔慧先.人體解剖學[M].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
[2]趙熒輝.激發學習興趣喚起求知欲[J].承德醫學院學報,2008,25(2):217.
[3]張世勛,陳金華.解剖學教學中有趣的品德教育[J].解剖學雜志,1998(2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