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職教育是為企業培養高級技能型應用人才,以企業的需求來培養人才是教育教學改革方向,本文從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分析,尋找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與企業脫節的原因并構建了適應企業需求的高職人才培養模式的對策。
關鍵詞:企業需求 人才培養模式 研究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9(b)-0177-02
談到高職教育,我們常會想起著名教育家黃炎培先生的名句:“使無業者有業,使有業者樂業”,指明了高職教育的發展方向。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是高職院校辦學的指導思想,提高學生就業率和就業質量是高職教育讓人民滿意的根本要求,也是職業教育的辦學特色的體現和提高職業院校企業美譽度的重要條件。人才培養模式決定了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的特色及質量,也影響著學生的就業。要想使學生有高質量的就業,就要從企業需求的視角來考慮培養人才,因此,從企業需求的視角研究高職人才培養模式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1 目前我國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主要問題
科技的進步,經濟的發展,促使高職教育發展迅速,企業對高職教育提出了多樣化的發展需求,高職教育在發展中為企業培養了一大批技能型應用人才,緩解了企業對人才需求的壓力,但目前高職教育的質量到底什么樣?這要從學生的就業和招聘單位情況來考察,通過考察情況并不樂觀,一邊是高職院校學生找不到工作;另一邊是企業找不到可用的人才。究其原因,我們發現高職人才培養模式在發展中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1 專業設置與市場需求脫節嚴重
首先是高校專業課程設置與區域經濟發展不協調,與市場脫節嚴重,大學生就業障礙不少。經濟與教育發展聯系密切,多數高職院校能夠根據經濟發展和企業對人才的需求考慮專業設置,但由于傳統形成的辦學習慣,在與區域經濟的合作服務中,是單向的,容易導致專業的建設發展難以適應職業結構頻繁變動,這就產生矛盾,影響了高職院校的持續發展。有的院校專業設置跟風走,一有熱門專業,不顧自身實力,進行擴招,難于培養出企業急需的高級技能人才,如新工藝、新材料的應用等。當今企業高速發展,對人才需求變化很快,使得高校專業設置不能適應企業需求,致使大學生就業難。這就需要政府和高校在專業設置方面,有更加靈活的調整。否則學生學的內容無用武之地,培養出來的學生規格不能滿足市場需求,培養的人才與市場需求產生錯位,就像兩條道上跑的車。
1.2 高職教材使用混亂,教學內容陳舊,課程結構欠合理
高職教材來源:一是使用中職教材;二是使用本科教材壓縮而成;三是教師自編教材。這些教材基礎理論多,應用技能少,教材陳舊,跟不上行業發展要求;教學內容缺乏針對性和實用性,未能達到高職教育培養目標的要求。再者,學校開發教材周期長,又不注意與企業合作開發,導致教材建設與教學內容不適應經濟和技術發展的需要,不能及時反映最新知識和技術。
高職學校課程結構缺少彈性和靈活性,公共基礎課、專業理論課、技能課和專業方向課脫節嚴重,銜接不緊,專業理論課、技能課比例不協調,有些教學計劃理論與技能表面看似1∶1比例,實際教學過程實踐課僅占到20%,致使培養出來的學生只能成為紙上談兵的趙括。
1.3 學生校內實踐教學有名無實,校外基地形同虛設
實踐教學是高職教學必要一環,是培養職校學生職業能力的重要途徑,最能體現人才培養的技能應用型特色與效果,理應受到重視,但是,實際實施過程中由于設備、師資、場地等多方面影響使實踐教學有名無實。
首先,高職院校由于經費不足,資金缺乏,致使一些儀器缺乏,設備老化、落后,實訓條件差,滿足不了教學要求。該開的實驗實訓課無法進行,即使開課,學生受條件制約,操作機會少,達不到訓練要求,實踐課甚至成了觀摩課,只能看老師操作或個別同學操作,自己無法動手操作。再者,學校設備品種少,單一,現代化程度低,而且設備質量檔次不夠,實驗實訓條件根本滿足不了高技能人才培養的要求。
其次,為了訓練學生技能,多數高職院校進行校企合作,可是由于企業與學校未建立校企互相促進、互惠互利的“雙贏”機制,缺乏合作的動力,使得校企合作只是淺層次的,只停留在學生實習層面上,所以校企只是名義上聯合。學生到企業實踐時多數從事簡單的體力勞動,主要從事一些技術性不高的實踐,例如,服裝專業學生到服裝企業實習,主要就是蹬縫紉機,機械的勞動,流水線作業,技術含量低,很少能接觸到打板,裁剪和工藝文件的制定等技術性的工作,所以無法按照教學計劃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訓練,學生在實習基地觀摩的多動手操作的少,到頭來學生知識技能也只能似會非會、一知半解。
2 我國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與企業脫節的原因分析
2.1 外部因素
(1)教育體制制約。
國家政策顯性的是大力發展職業教育,但卻隱性地設置了高職教育發展障礙;使高職院校盲目攀比普通高校追求升格,不安分于在教育上辦出水平和特色,使培養出的學生無一技之長,體現不出教育的職業性。
(2)就業制度不健全,用人單位錄用標準太隨意。
各用人單位錄用學生的自主權高,各有各的取舍標準與方式,總的說來,用人單位逐漸抬高門檻,自行制定錄用高職畢業生的標準和條件,不符合畢業生實際的現象很普遍。
(3)傳統觀念是高職教育發展的障礙。
傳統觀念認同“學而優則仕;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讀書目的,許多人把高職教育視為“次等教育”甚至“末流教育”,學歷泛濫時代,很多人對高職教育存在偏見,認為只有普通教育才是“正途”。高職教育還不能完全擺脫普通高教的定勢和模式,不能變通辦學理念,根據企業需求來培養人才,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高職教育的發展。
2.2 內部因素
(1)高職教育國家經費投入不足,資金短缺,影響著實訓基地建設。
據調查國家對高職教育的投入僅為普通本科教育的1/9,而且,兩者在校生規模大體相當,嚴重影響了高職教育的發展和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
(2)師資隊伍不能滿足教學需要。
高職專業教師大都是從校到校,企業工作經驗少甚至沒有,教師大都理論強,實踐差,很難圓滿完成實踐教學計劃,專業教師實踐經驗缺乏,已經成為高職實踐教學的軟肋和瓶頸,一些學校為了彌補這一缺失,常常從企事業單位招聘一些專家客串教學,但也只能對學生進行一兩次專業講座,對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微乎其微。
(3)課程內容及方法的改革不能從根本上突破。
課程內容的更新遠遠落后于市場需求,而專業教師學習又跟不上,培養人才滿足不了企業需求。現代企業更注重人才的職業道德、團隊協作能力等綜合素質,而高職院校設置課時少且不重視,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存在嚴重缺失。在教學方法上,雖運用了多媒體教學,但先進工具不能充分地運用到實際教學中,課堂上仍采用情景教學、案例模擬等形式,不能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課堂效果并不理想。
3 構建適應企業需求的高職人才培養模式轉變的對策
3.1 培養目標要面向學生未來發展
培養目標是人才培養模式的核心要素,高職院校培養的學生將來主要從事一線技術、生產、管理、服務、營銷等領域的工作,主要是高級技術實用型人才,因此,要讓學生掌握系統的程序性知識。也要使學生掌握熟練的職業技能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高職教育不僅為學生畢業后找一份工作,還要為學生的未來發展做準備,使學生在職業生涯中不斷提升。還要使學生具有良好職業道德和職業素養;它是學生做好工作前提和基礎,沒有良好職業道德和職業素質做不好本職工作。
3.2 進行合理的專業設置以及規范的課程開發
高職教育與普教相比,與當地經濟建設有著更為直接和緊密關系,因而,職教要按照市場和職業崗位的需求來設置專業和課程開發。廣泛開展企業調查,準確把握地方經濟和產業結構現狀的變化,掌握由其變化而引起的人才結構的變化,根據勞務、人才市場需求狀況適時對原有專業和課程進行設置和調整,以滿足經濟和企業發展需求。專業及課程設置后內涵建設是重點,要通過交叉滲透、整合等形式,實現對傳統專業和課程改造、提升,使之更加符合企業需要。
3.3 積極推行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
國內外的職業教育實踐證明,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最能體現職業教育特色的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是學生把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技能,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途徑。高職院校要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必須加強實訓基地建設,強化學生實踐技能訓練,提高其職業能力;另外,加強與企業、行業、科研單位的合作,能有效促進學生就業,優化職業教育資源,增強辦學活力,提高辦學質量;拓展學生技能培養,為學生就業求職進行熱身訓練和能力強化。
3.4 不斷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以適應企業需求
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沒有固定的模式,要面對企業實際,適應千變萬化的職業崗位及人才素質、能力需求,是確定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唯一準則。目前,我系服裝專業將“一主線、兩強化、三結合、四階段”的人才培養模式貫穿教育教學中,即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為一條主線,強化職業技能和職業素質兩項能力培養,堅持理論與實踐、課堂與基地、教學與生產三項結合的方式,從同平臺、專方向、崗前訓、頂崗干四個階段來培養學生的適應能力,創建“1234”人才培養模式并組織實施,收到了良好效果,培養的學生深受企業歡迎。
參考文獻
[1]何景師.基于職業就業的高職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3(3):86-88.
[2]許淑燕.基于女裝產業發展的高職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11(1):57-59.
[3]宋專茂.“就業導向、校企合作”與高職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職業教育研究,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