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運用“期望理論”的理論框架,分析了廣東金融人才的現狀和高職金融專業的人才培養狀況,提出要促進廣東高職培養農村金融人才,必須校企與政府一起合作努力,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加強三農教育,明確農村金融機構提供給學生的崗位與薪酬,加強示范,提高高職金融人才培養的期望值與效價,使其具有高激勵力,促進廣東高職培養農村金融人才。
關鍵詞:期望理論 農村金融市場 高職院校 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9(b)-0183-01
1 “期望理論”框架與人才培養的關系
1.1 期望理論
期望理論,又稱作“效價—手段—期望理論”,是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和行為科學家維克托·弗魯姆在1964年在《工作與激勵》中提出來的激勵理論。期望理論是以三個因素反映需要與目標之間的關系的,要激勵員工,就必須讓員工明確:(1)工作能提供給他們真正需要的東西,這些東西可以激發員工的努力;(2)他們真正需要的東西是和績效聯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說只有達到績效的要求就可以得到他們真正需要的東西;(3)只要努力工作就能提高他們的績效,也即這個績效是通過他們的努力工作可以實現的。激勵公式是:激勵力=期望值×效價,這種需要與目標之間的關系用過程模式表示即:“個人努力→個人成績(績效)→ 組織獎勵(報酬)→ 個人需要”,要激勵員工,實現高的激勵力,期望值和效價都必須高。
1.2 期望理論在人才培養中的應用原理
(1)期望值與人才培養目標的關系。“期望值”應用在人才培養中,就是對人才培養的目標的評價,人才培養的目標是學校與企業對所培養的學生的素質要求,這樣的人才培養目標對學生是否具有激勵力,即期望值是否高,就在于學校培養人才與企業對人才的需求是否一致的,在人才培養目標的設定上是否明確,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是否達到這樣的目標。
(2)效價與就業崗位、報酬及職業前景的關系?!靶r”應用在人才培養中,就是學生對企業提供的就業崗位與相對應報酬的評價。效價是否高,就在于企業提供的就業崗位與相對應的報酬是否明確,對學生是不是具有吸引力,就業前景是不是明確并具有吸引力,學生是否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得到樣的崗位與報酬,并能實現自己各階段的職業目標。
(3)激勵公式與人才培養的效果。人才培養目標與課程體系的設置狀況直接反映在人才培養的效果上,學生的就業前景與獲取的報酬狀況就是這種效果的體現。要實現對學生的學習激勵,就需要激勵公式中的兩個因素即期望值與效價都高。這就需要學校與行業企業共同努力才可以實現。
2 “效價”不高的廣東農村金融人才現狀
落后的管理模式,不合理的人才結構,使得高素質的金融人才對職業前景缺乏信心。近年來學歷結構雖有優化,但沒有得到根本性的改變,以廣東農村信用合作社及改制后的農商行來看,近年來因改制,吸收了大量的本科以上學歷的人才,但專業五花八門,缺乏扎實的專業知識,更談不上《意見》中要求的具備現代金融企業經營管理、風險管理、市場運作和業務創新等方面的專業知識的高層次復合型人才、核心人才的要求。
工作環境與薪酬缺乏吸引力。我國農村金融機構,特別是農信社、農村合作銀行、小額貸款公司、村鎮銀行為主體的農村金融機構由于地理位置、待遇和體制等因素,十分缺乏研究型、應用型高端人才,廣東作為改革的前沿陣地,雖然地理與待遇條件略好,但同樣面臨著人才不足的問題,同時“三農”教育的缺乏,使得高素質人才對農村金融市場就業的意愿低下,據調查,廣東高校包括本科和高職院的人才培養目標中,很少有把農村金融市場作為主要的就業目標。
缺乏創新性的人才培養模式。農村金融機構在人才的培養上,一是寄希望于從各高校招聘各種高素質的專業人才,新畢業的大學生,沒有任何銀行工作經驗。真正培養村鎮銀行發展經營所需的專業人才還需要很長時間;另一方面用傳統的短期培訓的方式來提高員工的素質,但員工的積極性不高,大多應付了事。
3 “期望值”與效價不對等下的廣東高職金融專業的人才培養
人才培養目標的設定上,“期望值”過高。因為招生人數和報到率方面的考慮,在人才培養目標上都希望設置得具有一些吸引力。而這些行業中的一些大中型機構對學歷的要求越來越高,對畢業生的素質要求也越來越嚴格,高職學生漸漸不能適應它們的發展需求。在課程體系的設置上,目標難以實現,降低了“期望值”。廣東高職金融類專業的課程體系因要與人才培養目標相適應,所以課程設置的內容廣,每門課程學時少,很多知識點到為止。很少有課程完全是針對農村金融市場所需要的特定的知識與技能。
4 學校與行業企業聯手,共同推進高職激勵力的農村金融人才培養
改變思想,共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讓學生來自企業,讓學生去企業學。企業與學校一個是人才需求體;另一個是人才供給體,本就是可以互相配合,達到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減少人才培養成本的目標,但是因為各種因素,使得這兩方面一直沒有達到很好的融合。校企雙方都要改變思路,共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委托培養的模式新用就是一個很好的途徑。讓學生來自企業有兩個思路,一是企業讓部分員工進高職院校進行繼續教育;另一方面,結合業務特點,企業在在本地高考生源中選取優秀的人才,進行委托培養,基于人才結構的特點,可以在專、本、碩不同層次加以委托培養。
加強示范教育,方便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學生的眼里,耳聽為虛,眼見為實。要讓學生相信學校與企業是在共同努力為他們打造一個具有發展前景的學習環境,那么已經畢業的學生的就業狀況與職業發展是最好的說明。所以校企要共同培養并宣傳已畢業生的就業情況與工薪水平,特別那些通過自身的努力后獲得職位晉升的學生更應該作重點宣傳。
廣東農村金融機構需要能適應目前農村金融市場改革與發展的要求的高素質的人才,就要樹立人力資源是第一資源的理念,通過創新人力資源管理體制,不斷優化人力資源結構,逐步建立一支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員工隊伍,而廣東高職院校的金融類專業要培養與之相適應的人才,就需要加強與企業的合作,只有人才培養的期望值與效價同時提高了,具有高激勵力的人才培養方案下培養出來的人才才能促進廣東農村金融機構的業務發展。
參考文獻
[1]周三多.管理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
[2]董航.雙因素理論下農村金融人才培養模式創新[J].安徽農業科學,2011,39(24):15063-15064,10567.
[3]耿傳輝.農村金融人才培養模式與途徑探析[J].現代教育科學:高教研究,2010(5):134-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