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對高校食堂集中采購中“農校對接”的管理實踐探索,旨在探討如何建立可追溯源頭的食品安全保障體系,減少流通環節,降低流通成本,解決目前“農校對接”工作面臨的問題。
關鍵詞:集中采購 農校對接 食堂采購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9(b)-0214-01
由于市場千變萬化,流通環節過多等因素,造成農產品“賣”難問題屢屢出現。在拓寬產銷對接渠道過程中,高校學生作為龐大的消費群體,自然成為農產品直銷的一個大市場。高校食堂采取“農校對接”方式采購農產品,是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的一項具有重要意義的探索,不僅關系到降低伙食價格,保障食品質量和安全,同時也有利于促進農民增收,有利于在全社會建立可追溯源頭的食品安全保障體系,有利于建立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對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調整產業結構,促進城鄉統籌協調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1]。
1 高校“農校對接”的主要任務
簡單說,“農校對接”是農方將自己生產的農副產品銷售給校方消費,對接是銷售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為了做好這項新的工作,在對接環節中,主要把握商品原材料、對接供應基地、契約信息、售后質量四個方面的內容[2]。在契約信息方面,雙方按國家規定,選定一種農副產品交易合同文本,作為雙方簽約的藍本,然后再根據蔬菜交易的特殊要求增加特別條款。在售后質量方面,送達高校食堂的每一批次蔬菜均需要進行多道安全監測,做到全程品質安全。
2 我校“農校對接”實踐過程
自教育廳《關于高校學生食堂農產品采購開展農校對接試點工作的通知》文件發布以來,“農校對接”模式就成了高校后勤部門降低食堂采購成本、確保學校食品安全、實現學生受益的重要戰略選擇。我校受此啟發,提出了在集中采購基礎上開展“農校對接”試點工作的意見,經過近兩年的實踐探索,已經取得良好效果,到今年為止,我校食堂蔬菜從農產品基地直接生產比例達到40%以上。
2.1 “農校對接”基地的選擇
與我校合作的蘇州常熟市曹家橋農副產品交易中心依托蘇州市級蔬菜示范區優勢,提供“曹家橋”品牌蔬菜果品,開展綠色大棚蔬菜、水果及相關農作物種植。并在蘇州市區設立南環橋中轉站,及時為蘇大各校區配送。我校與其建立了從產地到銷售端的可追溯源頭的農產品食品安全冷鏈物流體系。
2.2 利用信息化手段規范管理“農校對接”過程
我校組織開發了信息化采購平臺,并通過技術手段,將曹家橋農副產品交易中心的食品溯源信息管理系統與我校集中采購核算管理系統無縫對接,為“農校對接”冷鏈物流體系中的學校、食堂、基地提供了從采購、送貨、驗收、資金結算等于一體的綜合解決辦法。優化了采購過程,實現訂單信息的無縫流動,采購、配送動態監管,使全采購過程透明化,清晰可見。真正建立了一套完善的蔬菜流通追溯體系[3]。
2.3 完善組織制度建設,加強權力約束機制
高校“農校對接”工作由于涉及到眾多利益關系,必將受到社會公眾的廣泛關注,并長期處在風口浪尖之上。因此,制定完善的內部管理制度體系,建立行之有效的權力約束機制,將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始終牢固樹立為師生提供安全、衛生、質優、價廉的伙食原料為準則,真正體現“公益性、社會性”作用。
3 我校“農校對接”存在問題及解決辦法
“農校對接”工作是一項實事工程,為社會廣泛認可,被農民、學校雙方普遍接受,受到政府高度重視和倡導。但是如何實現從農村“菜園子”到校園“菜籃子”,農校雙方各有其難,步履維艱。
3.1 “農校對接”訂單式生產問題
“農校對接”實施之初,“農校對接”生產基地為追求規模效益,生產的蔬菜品種比較單一,只提供少量大眾菜的供應,這僅僅能夠解決我校食堂部分蔬菜原材料的采購。而且,蔬菜生產的質量,也受氣候變化等自然條件影響,不可預知。因此,起初設想的“農校對接”的訂單式生產,無法短期實現,必須經過一個長期過程。
3.2 “農校對接”過程中運輸問題
如果“農校對接”基地配送的蔬菜頭天下午裝車,第二天早晨就直接送到食堂,可以比市場普遍出售的蔬菜新鮮,流通環節少,既降低交易成本又有助于蔬菜的保鮮。但是,“農校對接”基地距離我校各校區較遠,必須提前兩天發送訂單,才能保障蔬菜按時送到,運輸成本也較高。而我校食堂普遍經營狀況決定,蔬菜品種的選擇比較隨機,數量也要視當日就餐情況,決定次日采購數量,無法提前兩天下達蔬菜訂單。因此,學校迫切需要長期、安全、穩定的農產品基地和高效的規模化物流配送體系。
3.3 解決方法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基地在蘇州市蔬菜批發市場設立平價直銷點,作為蔬菜生產基地貨源的補充,聯合供應食堂日常需要的所有蔬菜品種,避免靠高校自己去市場采購。這使得我校對接訂單一談即成,每天通過信息化系統發送訂單,次日一早由距離我校各校區較近的基地平價直銷點直接發貨,食堂便可于當天清晨收到新鮮蔬菜。既解決了蔬菜生產基地品種不足問題,也解決了運輸不便等問題。保障了“農校對接”工作的開展。
4 結語
通過對“農校對接”實踐過程,降低了食堂經營成本,減少了流通環節,建立了可追溯源頭的農產品食品安全冷鏈,給全校師生的就餐帶來實惠,實現了農民增收、學生受益的雙贏局面。但是,如何把“農校對接”工作實事求是繼續推進,從蔬菜對接逐步擴展到其他農副產品的對接,對我校食堂集中采購管理工作來說,仍是一個新的課題,有待進一步加強學習和探索實踐[4]。
參考文獻
[1] 中國院校后勤信息網.農校對接簡介[EB/OL].http://www.21caas.com/details/index.php/topics/2010-08-05/165/.
[2] 張偉超.學習“農校對接”政策的思考[J].高校后勤研究,2011(4):8-10.
[3] 張楠,姚建平.淺談高校食堂集中采購的過程管理[J].中國校外教育,2013(3):60.
[4] 陳國安,吳全宏.高校后勤飲食物資采購“農校對接”的實踐探索[J].黃岡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12):10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