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華龍舟賽的冠亞軍,這次又被來自廣東的龍舟隊囊括了。自1984年賽龍舟民俗被國家體委列為體育競賽項目以來,此番境況便屢見不鮮,持續演繹,以至于業界均公認“粵龍”兇猛,所向披靡,難以對付。不少專業人士在研究了南粵龍舟精英的取勝之道后,都異口同聲地得出了兩條結論:其一是廣東的企業熱衷于贊助龍舟隊,他們有錢;其二是廣東的龍舟隊正在走職業化的俱樂部形式,人才濟濟,訓練有素。這兩條結論當然正確,但并不完全。還有更重要的一條,賽龍舟習俗在廣東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良好的傳承,并且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和便利的天然條件。看看南粵的地理環境吧,江河湖汊,網狀密布;艨艟輕舟,連翩浮游。無數的“浪里白條”和“水上飛”正捕撈朝日,漁歌唱晚,儼然水鄉澤國里最耀眼的龍的傳人。他們的魂早就系在了龍舟上,單等那五月初五的鑼鼓敲響,便招搖旌旗,揮橈吶喊,以生命的血性去博取豐衣足食的生活,贏得年年歲歲的風調雨順和族泰家安。賽龍舟,已經成為他們生命年輪中的勃發動力,并被他們視為愿望與夢想實現的神圣契機。
二
往事越千年,戰國紛爭。一位披頭散發的花甲老翁,正捋須昂立,皓首直面八百里洞庭。他叫屈原,是楚國沒落貴族中的精英,被朝中群小陰謀陷害,從廟堂之高流放到江湖之遠。在長期的顛沛生涯中,他一刻也沒有放下對楚國安危的擔憂,并對楚王聽信讒言放棄聯齊抗秦的正確方略而憂心如焚。他作《離騷》以抒愛國之懷,賦《天問》和《九歌》而表求索之志。當那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的晦暗日子傳來秦軍奪郢、楚國敗績的悲訊時,他再也無法忍受這國破受辱的強烈刺激了。那青衫長袖飄然向汨羅江水的縱身一躍,為千古中華留下了一個偉大愛國詩人的不朽造型,也創始了一個民族節日和水鄉風情的發祥。端午節的賽龍舟習俗,傳說就是從當年楚民們在滾滾江水中尋覓屈原,并投粽引開魚群或用鑼鼓驅散魚群,以保全詩人遺體而引發和逐漸演化的。這個凄美動人的傳說,為一年一度、千年不絕的龍舟競渡抹上了一層古香古色而又瑰麗絢爛的民族色彩。一個偉大的愛國詩人,的確是值得用一個節日和一種民俗來百世紀念的。
三
然而,全國各地的賽龍舟習俗并不一定是緣由統一的,有的可能是因人而起,有的可能是因事而成,還有的可能就是緣起于人類爭強好勝的天性,在駕舟勞作的過程中比著賽著就遂成風俗了。例如兩湖一帶是為了紀念屈原,江浙地區又有傳說是紀念曹娥或伍子胥的,甚至還有傳說是為了紀念秋瑾的,種種說法,不一而足。如今之所以比較一致地歸向于屈原,說明愛國主義情結是人們普遍認可的,國家的統一才能形成統一的共識。至于廣東的賽龍舟習俗,我更認可那種勞動起源說,這就像草原民族的賽馬與農耕民族的斗牛一樣,大都來自與周邊環境天人合一的相互依存之中,或者更確切地說,是來自勞作后的娛樂和生活中的激情飛揚。在南粵水鄉,古往今來反復演繹著一種場景:綠草蒼蒼,白霧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畫面一轉,又一個場景出現了: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為了贏得美麗姑娘的芳心,年輕的小伙子們總是爭先恐后地擊浪飛舟,要把剛采的蓮藕荷花或剛捕的魚蚌蝦蟹傾心相贈。這種情愛的力量,促成了江河上的輕舟競槳。另外南方的天氣雷頻雨多,風急浪大,為了應對雷雨的襲擊和風浪的肆虐,漁家們也養成了急帆奔岸、快櫓返港的習慣,為賽龍舟奠定了比急比快的看點基礎。于是,帶著情愛,挾著風雷,賽龍舟及其附帶的一系列風土民俗緩緩地從歷史深處走向嶺南澤國,它走進了珠江水系的每一條湖涌河道,也步入了世世代代南粵人的心靈。
四
各地龍舟各有特色。傳統杭州西湖龍舟頭尾高翹,上下兩層,浮水五丈,船舷排列刀槍劍戟,桅桿飄揚蜈蚣旌旗,很是壯觀。貴州的龍舟三艇合成,母船居中,子船兩旁,頗有特點。至于廣東的龍舟,便與競渡中常見的賽船一樣,龍頭仰天,龍鱗在身,龍尾定向,活脫脫一條猛龍翻江倒海。
其實,龍舟設計如何,決定不了民間習俗的傳承,真正令龍舟穿越史冊激浪今朝的,是人們對此習俗的敬重與執著信仰。廣東人管賽龍舟叫“扒龍船”,這個“扒”字,為我們展現了廣東民間對龍舟的深深熱愛。原來每次賽龍舟之后,鄉民們都要在族中長老的帶領下,把龍頭龍尾卸下來供奉于宗族的祠堂中,然后將代表龍身的長舟深埋于清水流動的河涌淤泥下,以作收藏保養。而當來年狂風急雨催動下的龍舟水一出現,長老們便會商量著擇一吉日,帶領鄉中后生奔赴河涌扒龍舟。這個儀式大都選擇在黎明時分進行,雞叫三遍,犬吠數聲,薄霧繚繞的河涌旁就黑壓壓地聚滿了靜悄悄的人群。長老一聲號令,青壯漢子們便紛紛跳入涼爽湍急的河水中,先尋船位,再拉架勢,眾人幾番用力兼吼叫,那深藏泥底的龍船便重見天日了。這些船,大都是鄉間祖上傳下來的百年老船,埋了扒,扒了埋,已親歷過上百次端午的競渡,渾身上下滿是滄桑與輝煌。在噼噼啪啪的鞭炮和雷鳴般的掌聲之中,受到鼓舞的漢子們開始可著勁兒清洗船體,扛舟上岸。上岸是為了油漆整飾,給船化妝,還為的是給船“接龍頭”和“駁龍尾”。這可是個莊重肅穆的大事,長老們又一番商量后,擇準吉時,率眾人從祠堂中把龍頭龍尾敬請出來,這期間,少不了一番采青、祭祀、供奉的程序,才把龍頭龍尾與龍身安裝打扮出來。緊接著又是一陣鞭炮聲、鼓掌聲和叫喊聲,鄉民們便嘿喲嘿喲地抬著龍舟下水,讓這條年年歲歲在家鄉河道上翻江倒海的老龍重又嘯傲江天。農歷五月的嶺南賽江南,楊梅、李子剛過采摘季節,荔枝和黃皮、山梨、石榴就粉墨登場了。練習劃龍舟的漢子們累了就在稻花飄香的水田旁歇一歇,狼吞虎咽下鄉里專門準備的各色水果,到了午飯時節,便歡呼著躲到荔枝或香蕉樹下,圍坐著盡情享受鄉里特別的龍船飯。而這時,打傘的或戴竹笠的姑娘媳婦婆婆和孩子們便會過來湊熱鬧,嘰嘰喳喳地議論男人們的吃相,龍船飯的質量,猜度著今年劃龍舟的勝負結果,間或還會相互地問一問摘荔枝和包粽子的事兒。大家都在興奮著,知道這龍舟一下水,就意味著好吃的、好玩的和好收成會很快到來。而往往在這時,不遠處的江河涌道上已經開始熱鬧起來。咚咚鏘!咚咚鏘!四鄰鄉村的龍舟隊已經彩旗招展,鑼鼓喧天地串門“探親”了。這鑼鼓聲猶如戰斗的號角,令每個即將參賽的水手放下碗筷,摩拳擦掌,閃亮的目光興奮地直盯著帶隊的長老。長老不動聲色,把嘴一抹,將茶飲盡,之后一個堅決果斷的揮手,漢子們便長“嗷”一聲沖向河里飄著的龍舟,之后坐牢位,握緊橈,樹起旗幡,轟然地敲響急鑼密鼓。咚鏘!咚鏘!咚鏘!咚鏘!龍舟像快箭一般射向鄰村的船隊,加入“探親”的行列,與群龍相會于激浪洶涌處。這種“探親”一示友好,二下戰書,三顯威風,四掀熱鬧。及至四鄰八鄉的龍舟聚齊了,一場先于大賽的狂歡游行便開始了。一串的龍舟組成了一個船隊,各掛帥旗,聲勢浩大地搖頭擺尾于倒映著藍天白云的豐沛水道上。兩岸綠肥紅瘦,觀者如云,繁盛熱鬧,極大地滿足了各鄉水手們爭強好勝的自尊心。倘若岸邊或橋上的朵朵花傘下立著幾個清麗可人的姑娘的話,水手們的揮槳和吼叫就更加來勁了,恨不能一槳沉入水中,就能把那些熱烈的目光吸引過來。龍舟一條條銜頭叼尾地行進著,煞像一支統一號令的船隊,向兩岸展示著和諧歡快的龍舟景,然而船上的水手和岸邊的看客都清楚,這里的每條龍都各想各的心事,各打各的算盤。而坐在每條龍舟上的水手們都暗地里鉚足了勁,運足了功,要在那端午節的龍舟賽上一較高低,分出伯仲。龍舟競渡的賽場還未鋪開,南粵的江河湖汊上,早已是一派硝煙彌漫、劍拔弩張的競爭氛圍了。
五
端午節的兩大樂點是吃粽子和劃龍舟。吃著粽子看賽龍舟,是南粵人幸福生活里的一個得意之處。端午節這天,南粵的江河湖海上烽火不斷,歡聲不絕,各種大小龍舟賽事吸引了城鄉無數人群。鄉與鄉要比,區與區要賽,縣與縣要較勁,市與市要爭先。加之全國和國際賽事也經常會放在廣東來舉辦,一時間,千蛟萬龍騰躍水上,嶺南真正成為了龍的故鄉。參加競賽的龍舟,一般會設鼓手和鑼手各一,還有水手若干及一位掌舵人。水手們個個腰圓膀粗,強壯如牛,世間的無敵力士,仿佛都聚在了這里,那陽剛之氣,成了龍舟飛翔的強大動力。但千萬不要以為誰個頭大力量足誰就能奪取錦標,廣東的水手往往不及北方的塊大力足,但是他們卻深諳龍舟行水之秘,能齊心合力于每一槳,能把正航向不走彎道,并且,能從鼓點鑼音里聽出輕重緩急和各種指令,一招一式,一舉一動,全都能令那輕舟劈波斬浪,全速前行。再加上他們從祖輩那里得來的各種劃龍舟的經驗以及對于這項賽事的近乎神圣的認真,他們能劃得更快一些更好一些也就不足為奇了。其實,真正看競速的那幾分鐘不見得有多大意思,那個過程太過短暫,一眨眼功夫就結束了。真正有意思的是看那些五花八門造型各異的龍舟,巧奪天工,極富想象;是看各隊水手的服飾,古風今貌,色彩斑斕,格外養眼;是看龍舟在水上穿梭往來、人群在岸上密密麻麻的盛大場面,氣勢恢宏;是看江面的搏浪擊水、吼聲如雷與岸上的歡呼雀躍、五彩繽紛相互映襯,合成一幅市井水鄉祥和圖;最后,就是看賽后龍舟歸巢,英雄凱旋,眾星捧月,皆大歡喜的極樂時光。不管是贏是輸,錦標有無,各鄉各村幾乎都會在龍舟賽后擺上大宴,犒賞水手和鄉親的。那大宴的食材佐料均取自于各家各戶,連大廚、采買和服務員都是鄉親們自告奮勇擔當的。月光下燈火里,大操坪上一擺幾十上百桌筵席,雞鴨魚肉,粽子瓜果,酒水飲料,應有盡有。一頓山吃海喝下來,大人喜孩子笑,全鄉人的心都像粽子一樣團得緊緊的,大家伙的情都像燒酒一樣暖得熱熱的。長老們捋著胡須開懷大笑著,他們其實并不太在乎龍舟競渡的孰贏孰輸,但卻非常在意借助龍舟文化釀就和諧友善和規范競爭的氛圍。人心齊,泰山移。有志者,事竟成。只要全鄉人能像劃龍舟這般齊心協力,奮發進取,鄉里的大小事情何愁辦不圓滿呢?!所以,在南粵水鄉,端午節賽龍舟決非可有可無的小事,可以愛玩不玩。它被視為鼎鼎盛事,須玩必玩,大玩特玩,而且要能玩會玩。直玩它個萬眾一心,勇往直前;直玩它個此歡彼樂,有福同享;直玩它個領先風潮,乘勢而上;直玩它個情滿江河,義薄云天。廣東的龍舟隊和弄潮兒,就是在這樣的一種傳統氛圍中和民俗風情里成長壯大的,是歷經無數次賽事的磨礪和憑借英雄好漢的輩出而亮劍天下英勇無敵的。廣東的順德龍舟隊曾多次獲得世界冠軍和全國冠軍,威揚四海,名震五洲。廣東的其他一些隊伍,例如東莞隊、南海隊、汕尾隊、農民隊等等也叱咤風云,緊追其后,群雄并起。廣東還較早地組建了女子龍舟隊,徹底打破了傳統中女子不駕龍的禁錮。不僅如此,廣東的各級政府和社會賢達也一貫地支持和弘揚龍舟文化。從1995年開始,廣東把每年的端午節都舉辦成龍舟節,使端午節慶與龍舟競渡更加緊密地結合起來。2009年慶祝建國60周年的天安門廣場巡游中,廣東花車的造型便是以幾條昂首向天的金色龍舟為主體的,它告知世人,經過漫長歷史的大浪淘沙,龍舟競渡習俗已成為嶺南文化的標志性元素。2010年的亞運會上,主辦城市廣州憑借東道主的便利身份,申請將賽龍舟列為比賽項目并獲得批準,從而將“龍卷風”刮遍了亞洲,驚動世界。這一切都說明,賽龍舟不僅在廣東有著源遠流長厚重翔實的民間基礎,而且還有著根深蒂固不斷強化的官方支持。正因為天時、地利、人和諸條件圓滿具備,相得益彰,所以,南粵猛龍過江的故事才得以年年續寫,歲歲弘揚。
六
龍舟競渡的習俗雖緣起于烈烈湘楚,卻深牢扎根和發揚光大于勃勃嶺南,經過上千年的傳承發展,它不僅成為了嶺南文化的顯要一脈,而且還升華為廣東精神的重要源泉。
廣東人敢為天下先的精神是舉國公認的。明清以降,隨著海上絲綢之路的開通和皇朝通商口岸的確定,南粵一改瘴癘之地和流放之鄉的惡名,脫胎為古老中國與大千世界溝通交流的橋頭堡,煥發出令人驚嘆的蓬勃活力。得潮流風氣之先的南粵人,漸漸地面向大海,做出一些石破天驚的大事來。東莞虎門一把火,令鴉片灰飛煙滅;康梁一出公車上書戲,演繹了戊戌變法的跌宕曲折;洪秀全一段天國悲歌史,席卷了鐵血大半個中國;孫中山一聲號嘯驅除韃虜,便推翻了幾千年的封建帝制,建立民國;國共兩黨羊城一攜手,黃埔軍校的旗幟和東征北伐的輝煌便載入了現代中國的史冊。更有那三中全會后春天的故事,鋪展在這方率先改革的熱土上,這一切的一切,都帶來了中國的覺醒、中國的變化、中國的前進和中國的富強。
實干闖未來也是廣東人的特性之一。也許是廣東話與普通話發音遣詞的巨大差異吧,嶺南人與北方人的對話往往艱難而又容易鬧出誤會或笑話。久而久之,方言弱者的廣東人便養成了重實干、訥于言的性格,凡事不干不說,干后再說,或者干脆干了也不說。許多非常好的經驗做法,廣東人干得有聲有色精彩絕倫,但是一要總結介紹,就干巴巴的說不出個甲乙丙丁和一二三四來。廣東人干出了海外華僑的創業史,干出了震驚世界的“深圳速度”,干出了改革開放的碩果累累,還以摸著石頭過河不畏艱難險阻的勇氣逢山開路,遇水架橋,闖出了一條發展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的康莊正道,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充當了正印先鋒。
廣東人還有著那種愛拼才會贏的浩然血性與英雄氣概。當年,腐敗清廷在洋人面前瑟瑟發抖,割地賠款,喪權辱國,但是,廣東三元里人民卻以大無畏的精神,狠狠教訓了前來進犯的英軍士兵。當年,三座大山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生活在最底層的農民階級苦難尤深。而當那個眉清目秀出身地主家庭卻背叛了自己的家族、立誓為全人類的解放而奮斗的年輕人彭湃回歸故鄉,傳播革命道理和播下紅色種子之后,廣東海陸豐地區的農民運動便星火燎原,風起云涌,席卷全國,動搖了反動階級的統治基礎。當年,孫中山發起辛亥革命,十一次起義中有六次發生在廣東。革命成功后,孫中山又將革命大本營設在廣東,無數南粵子弟參軍入伍,誓師北伐,血戰疆場,凜凜浩氣直擊云天。當年,中國共產黨也在廣州舉行了武裝起義,那激烈的槍炮聲和橫飛的血肉之軀,至今仍然在歷史書的卷頁里和紀念地的石碑上,訴說著南粵兒女的血染風采。
敢為天下先、實干闖未來、愛拼才會贏這三種精神,是在年年歲歲嶺南龍舟競渡的民俗中逐步結成和凝聚的,而今在廣東龍舟隊水手們的身上得到了最充分和最集中的體現。廣東的水手們知道,要想取勝,心中便要有奪標的強烈愿望,就要一槳一槳耐著性子默默奮進,而且在最關鍵的后半程和沖刺階段要堅持不懈,舍身拼命,血戰到底。雖然,他們不一定每次都能最終取勝,但蘊含在劃龍舟中的精神卻使他們自己和岸上看客都領悟到許多東西,并且在劃龍舟以外的事情上大獲全勝。新時期的廣東精神中,“敏于行”這一條就汲取了龍舟文化的精髓,帶動著各行各業的發展。
不用再花什么筆墨了,且看看今年的龍舟賽吧,廣東龍舟隊的水手們又是如此關注,這般專業。他們說不出什么豪言壯語,更不屑于賽前的唇槍舌劍。他們的誓言都凝結在心上、手上、槳上、舟上、航道上和競賽終點線上,就聽那開賽的槍聲一響,便猛龍出江,激浪飛舟,勇往直前。他們的驚天動地是展示在高舉獎杯的那一刻,展示在年年歲歲“敏于行”的奮斗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