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合同的解除包括約定解除和法定解除,但就立法和實踐來看,法定解除會被更多的關注,尤其是保險人的法定解除。保險合同中保險人是利用經營具有或然性的風險來盈利,即是否承擔保險責任與保險期間該事故是否發生具有緊密聯系,可以看出保險合同實際上是一個射幸合同;保險合同同時也是格式合同,它的條款已經被標準化、固定化,保人只有訂與不訂的自由,而沒有協商合同內容的自由,雙方難以處于平等的地位并在完全意思自由的情況下簽訂合同。對于保險合同雙方而言,保險人往往以公司企業的形式出現,因而具備雄厚經濟實力,一般投保人無法與之抗衡。保險人往往利用保險合同的特性和自己的優勢地位以及法律上關于法定解除權制度的一些不足在保險事故發生后逃避法律責任,使得投保人保險的目的無法實現,同時也增加了社會糾紛。因此,對保險人法定解除權進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與實踐價值。
一、保險人法定解除權的概念
合同解除權是指合同在成立并且生效之后,履行完畢之前,當滿足法律規定或者當事人約定的條件時,合同任一方所擁有的解除合同并使合同效力完全消滅的權利。該權利分為法定解除權和約定解除權。法定解除權是指由法律直接加以規定,當一定事由發生時,一方當事人享有解除合同的權利;而約定解除權是當事人以合同形式約定,當一定條件成就時,合同當事人可以解除合同的權利。保險人法定解除權是合同法定解除權的下位概念。據此,保險人法定解除權是指在保險合同有效成立后,履行完畢之前,出現法律規定的情形時,保險人所擁有的單方解除合同的權利。根據我國《保險法》的有關規定,保險人可以在以下情況中行使合同解除權:(1)投保人不履行如實告知義務(《保險法》十六條);(2)被保險人或者受益人在未發生保險事故的情況下,謊稱發生了保險事故,向保險人提出賠償或者給付保險金的請求或投保人、被保險人故意制造保險事故(《保險法》二十七條);(3)投保人、被保險人未按照約定履行對保險標的的安全責任(《保險法》五十一條);(4)保險標的危險程度增,被保險人未按照合同約定履行危險增加的通知義務(《保險法》五十二條);(5)投保人申報的被保險人年齡不真實,并且其真實年齡不符合合同約定的年齡限制(《保險法》三十二條);(6)自合同效力中止之日起二年內,雙方未達成恢復效力的協議(《保險法》三十七條);(7)財險合同中,投保人未按約定繳納保費;(8)被保險人違反保證條款。
二、保險人法定解除權的特征
(1)保險人為解除權行使主體。作為權利行使主體的保險人是與保險代理人完全不同的。大量的實務中,保險業務活動往往是由保險代理人而非保險人進行的,這直接造成有關權責歸屬糾紛的大量發生。由民法中代理相關規定可知,代理人根據授權,以被代理人的名義與第三人實施的民事行為,所產生的法律后果直接由被代理人承擔。而當保險代理人在無權代理的情形下實施的代理行為,只有在保險人追認之后才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保險人對投保人實施的合同解除行為亦是如此。如果得不到保險人的追認,合同并未解除仍然有效,責任由行為人自行承擔。
(2)法定條件發生方可解除。保險法明確規定了保險人行使合同解除權的事由,即只有在這些事由發生時,保險人方能行使合同解除權。保險合同生效后,如果保險人可以隨意解除合同,這勢必會使投保人的利益受到損失。因此,應對其權利的行使條件進行限制。
(3)保險人對權利的行使具有選擇性。合同解除權作為法律賦予保險人的一項權利,當條件滿足時,保險人可以自己的利益為出發點,決定是否行使該項權利。保險人既可以與投保人進行協商,以增加保險費或者減少保險金的方式放棄合同解除權的行使使保險合同繼續有效,也可以不經過對方當事人的同意,直接以其意思表示解除保險合同。
三、保險人法定解除權的法律性質
所有的民事權利,根據其作用可以分為四類,即支配權、形成權、抗辯權和請求權。合同解除權對于當事人而言無論是在約定的情形還是法定的情況下,在行使時,都無需征得對方同意,可以依自己的意思使有效的合同終結,從而消滅合同權利義務,維護自己的利益。因而,合同解除權是一種典型的形成權,符合形成權的特征即“依權利者一方之意思表示,得使權利發生、變更、消滅或者其他法律上之效果也”。同合同解除權一樣,保險人合同解除權也是屬于形成權的范疇,在法定情形下,無需經過合同相對人同意,由保險人單方行使即可以生效的權利。保險人解除合同是單方法律行為,而不是雙方法律行為。在此有必要將保險人行使法定解除權解除合同和合同在履行過程中雙方協議解除合同區分開來。保險人只要在符合法定條件的情況下就可以行使解除權,而是否行使解除權由保險人單方決定,保險人從一個理性經濟人的角度出發,既可以選擇解除合同,也可以選擇通過增加或者減少保費的方式變更合同;而協議解除是雙方在一致同意的情況下解除合同,從而使保險合同歸于無效,所以協議解除合同仍然是雙方行為,缺少任何一方的允諾都是違約行為,會導致違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