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產品責任作為一種特殊侵權責任,責任主體承擔損害賠償責任要符合一定的條件,只有產品確有瑕疵,有瑕疵的產品造成了受害人人身或財產損害,缺陷產品和損害事實之間存在因果關系時,才承擔責任。盡管我國已經初步形成了產品責任法律規范體系,但損害賠償法律制度還有待進一步完善。
關鍵詞 產品責任 賠償 損害
現代社會,商品生產高速發展,產品種類日漸豐富,產品功能日益繁多,產品構造日趨復雜,從而導致產品的危險程度大大增加,因產品缺陷造成的損害事故層出不窮。產品責任作為一種特殊的侵權責任,其確立的終極目標是給缺陷產品的受害人以有效的法律救濟,并進而維護社會市場秩序。
一、產品責任中損害賠償的主體
在我國,《產品質量法》頒布以前,學界對產品責任主體的權威解釋是:“產品責任主體包括生產環節中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成品乃至成套產品的生產者(制造者),流通環節中以進出口、批發、零售等方式提供產品的供應者(銷售者),以及負責產品儲存、運送的倉儲者和運輸者。”從立法來看,《民法通則》第122條規定:“因產品質量不合格造成他人財產、人身損害的,產品制造者、銷售者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運輸者、倉儲者對此負有責任者,產品制造者、銷售者有權要求賠償損失。”《產品質量法》第41條規定:“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缺陷產品以外的其他財產損害的,生產者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币虼?,自從《產品質量法》頒布以后,大多學者都是將產品制造者和銷售者作為產品責任的責任主體。
二、產品責任中損害賠償的法律構成
(一)損害事實的客觀存在損害事實是任何侵權責任構成中都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權利人只有在遭受損害的情況下才能訴諸侵權法主張救濟,責任人只有在給他人造成了損害的情況下才須承擔侵權賠償責任。
(二)產品存有缺陷
在產品責任中,缺陷的產品是造成損害發生的直接原因。因此產品存有缺陷是產品責任的第一構成要素,也是消費者一切權利要求的基礎和前提。具體而言,我國確定產品缺陷的標準有以下幾種:(1)存在危及人身、財產安全的不合理危險。這里采用的是客觀標準,即不論生產者對產品缺陷的存在有無過錯,均須負責。(2)違反有關產品質量的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3)違反擔保,如產品不符合在產品或其包裝上注明的標準。(4)欠缺必要的指示和警告,即警告指示(警示)缺陷,是指生產者疏于以適當方式向消費者說明產品在使用方法及危險防止方面應予注意的事項,因而導致產品發生危險。(5)違反產品通常應具備的使用性能。
(三)產品的缺陷與損害事實之間存在因果關系
產品責任作為一種特殊的侵權責任,自然也以因果關系作為其構成要件。換句話說,就是由于缺陷產品直接導致了損害后果的發生,損害后果與產品缺陷之間有著必然的、內在的、直接的聯系。
三、產品責任中損害賠償法律制度的進一步完善
消費者因缺陷產品致損,要得到及時的、有效的法律救濟,應依賴于完善的產品責任立法。從我國現行的產品責任立法及其實施情況來看,筆者認為在有關產品責任損害賠償的問題上至少有如下幾方面需要進一步完善:
(一)產品缺陷判斷標準的完善
我國《產品責任法》對產品缺陷采取“不合理危險”和“不符合法定安全標準”的雙重標準。這種做法可操作性強,如果缺陷產品違反了產品質量標準,不僅原告較為容易證明產品不符合標準,法官也可以借助產品標準判斷產品是否具有缺陷。但是,“雙重判斷標準”存在明顯的弊端。筆者認為,我國《產品質量法》在缺陷的認定上應作如下完善:
1、宜采用“不合理危險”的單一判斷標準。不合理危險標準是先進的,科學的,它保持了同世界各國的一致性。
2、具體規定是否存在“不合理危險”時,采取世界上許多國家通行的做法,對產品缺陷進一步分類,根據不同類型確定具體標準或評價標準。
3、對某些特殊產品采取國家標準優先的原則,并完善國家賠償制度。
(二)細化產品自身損失和純經濟損失的救濟渠道
(1)在沒有發生人身損害和其他財產損害的情況下,產品自身損害和純經濟損失按合同法規定予以救濟?!吨腥A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122條規定:“當事人一方違約行為,侵害對方人身、財產權益的,受損害方有權選擇依照本法要求承擔違約責任或者依照其他法律要求承擔其侵權責任”。此規定并沒有對“財產權益”作出任何限制,因此可以理解為“財產權益”包括產品自身的損失和純經濟損失。因此,在缺陷產品沒有發生人身損害和其他財產損失的情況下,受害人可以提起違約之訴進行救濟。
(2)在發生了人身損害和其他財產損害情況下,對產品自身的損害和純經濟損失可適用產品責任法的規定一并加以救濟。即受害人在針對缺陷產品提起訴訟時,即可主張人身損害賠償,其他財產的損害賠償,也可以一并提出產品自身的損害和純經濟損失的賠償。
(三)進一步完善精神損害賠償制度
殘疾賠償金、死亡賠償金并不能代替精神損害賠償,從本質上講,它們充其量只是對殘疾者、死亡者可得財產利益損失所進行的一種補償。因為,假設受害人不殘疾、未死亡的話,他完全可以獲得至其自然死亡時為止、當地正常人的全部收入,且其收入是可供其本人或家屬享用的。現行法律規定可以獲得的最高殘疾賠償金、死亡賠償金僅是正常人年平均工資的二十倍。因此,它們只是對受害人可得財產利益的一種補償,且其補償還不一定充分,也就是說,殘疾賠償金、死亡賠償金是不包括給傷、亡者本人及其家屬所遭受的巨大的精神痛苦給予補償的,即使在有些情況下,可能部分具有撫慰金的性質,但遠不等于及時、足額的精神損害賠償。故筆者認為,在缺陷產品致人殘疾、致人死亡的情況下,責任人在支付了必要的殘疾賠償金、死亡賠償金之外,受害人就其精神痛苦請求精神損害賠償的,人民法院應當支持。
(作者單位:南昌理工學院政法學院)